數讀|中國改革的前沿究竟在哪兒?

數讀|中國改革的前沿究竟在哪兒?

對中國來說,12月彰顯著她的不平凡。四十年前,改革開放的鼓點奏響;四十年後,他們踩著聲聲鼓點,擔當起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使命。

11月26日,《人民日報》公示了100位改革開放40週年傑出貢獻人物名單,他們在不同地域為祖國獻上同樣的赤子之心,如果說這些傑出貢獻人物的籍貫所在地呈現出了一方土地的人傑地靈,那麼他們為祖國作出貢獻的“主舞臺”才是更應被聚焦的命題。那麼這100個人物“大展拳腳”的主舞臺都在哪兒?

1

他們是唯一以團體為單位的表彰對象

在這份擬表彰對象名單中,“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是唯一一個以群體人物入選公示名單的,他們只佔據了1個名額,但這個“1”卻舉足輕重。

數讀|中國改革的前沿究竟在哪兒?

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合影

1978年的一個冬夜,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冒險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手印,實施了農業“大包乾”。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此催生,並最終上升為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徹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拉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偉大序幕,所孕育形成富有時代特色的“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也傳承至今,一代代“小崗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忘初心,繼往開來。

2

哪些地方是他們“大展拳腳”的主舞臺?

數讀|中國改革的前沿究竟在哪兒?

地域上,若以100名入選者的戶籍所在地為維度統計,江浙等東部率先開放省份入選人數最多。浙江16人,江蘇13人;其次是廣東和山東,廣東8人,山東7人。中西部省份中,四川籍居首,有6人;湖北3人,與河北、河南、福建、江西、遼寧等同列;湖北3位入選人分別為葉聰,茅永紅和鄭舉選。

數讀|中國改革的前沿究竟在哪兒?

若以入選者“大展拳腳”的主要城市為維度,據不完全統計,北上廣三大城市入選者分佈數量相對較多,其中尤以首都為最,100人中有21人的“主舞臺”在北京;其次是廣東和上海,廣東8人,上海6人。東部沿海省份山東佔據5席,中西部省份中四川居首位,有4人,與江蘇、香港同列。

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

“主舞臺”遷移路線圖

數讀|中國改革的前沿究竟在哪兒?

北上廣是京津滬主線下改革開放後新興城市,綜合實力可見一斑。作為首都的北京更是“近水樓臺”,而廣東、上海、山東、江蘇等地處東部沿海地區,開放時間較早,發展較快,更容易吸引人才流入。

3

北京是傑出貢獻人物最青睞的城市

在此次100位傑出貢獻人物裡,留在家鄉建設與去往外地發展的人數各佔近一半。他們中有45%在家鄉盡其所長,48%的人在其他城市大放異彩。北京是這些傑出貢獻人物流入最多的城市,高達21人。而浙江傑出貢獻人物流出最多,有8人選擇離鄉發展;其次是江蘇,流出有6人;廣東與陝西同列,廣東籍與陝西籍各有4位傑出貢獻入選者的“主舞臺”在其他城市。

100位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中

哪些去了北京

數讀|中國改革的前沿究竟在哪兒?

在選擇北京作為發展“沃土”的21人中,有9人是由於工作調任前往北京,7人在學業完成後留京發展,3人選擇在北京創業。他們進京時的平均年齡為28歲;在1978年時,這21人的平均年齡為39歲;超過一半的人在1978年之前就已在北京發展。

數讀|中國改革的前沿究竟在哪兒?

正值壯年的他們,敢想敢拼,作為首都的北京是政治中心所在地,較強的經濟實力、豐富的教育資源等為這群年輕人才提供了打拼事業的重要平臺;而當時這群年輕人也在北京為改革開放作出巨大貢獻。

山東籍的李雪健於1976年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炮文工團話劇隊,而後成為一代優秀表演藝術家;江蘇籍的厲以寧從北大畢業後留校至今,是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對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山西籍的李彥宏在回國後,選擇在北京創建百度,助力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智慧城市的構建。

浙江籍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都去了哪兒

數讀|中國改革的前沿究竟在哪兒?

浙江籍的8人前往省份大多是東部沿海地區,其中史久鏞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留海外發展;“敦煌女兒”樊錦詩則選擇內陸省份甘肅,於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

選擇離鄉發展大多是由於求學外地,而後直接留在母校所在省份工作。如潘建偉1987年考入中國科大,在碩士畢業後選擇留校工作,在安徽投身科研,使我國量子保密通信的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4

離鄉發展的原因都有啥?

據不完全統計,在離鄉發展的人中,遷移“主舞臺”次數基本都為1次,他們幾乎選擇了一座城,就奮力地在這座城市“開花結果”。

數讀|中國改革的前沿究竟在哪兒?

他們中近40人的“主舞臺”城市沒有變動,變動情況多為人事調動。如浙江籍的施光南1964年從天津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後分配到天津歌舞劇院,又於1979年調入哈爾濱的原中央樂團。從而轉換了“主舞臺”城市。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近一半入選者未留在家鄉發展的原因基本可以分成四大類:一是移居其他城市生活;二是畢業後留在母校所在城市;三是工作調動;四是投資創業。其中最常見的是工作調動和畢業留在母校所在城市,也有幾種原因交叉融合的情況。

數讀|中國改革的前沿究竟在哪兒?

江蘇籍的厲以寧就在1955年從北大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安徽籍的許海峰也於1984年調入國家射擊隊後留京發展,集各類冠軍頭銜於一身,併為祖國培養出多名奧運冠軍、世界冠軍。

回望40年波瀾壯闊的奮進歷程,這些國之棟樑為祖國奮力拼搏的“主舞臺”的遷移與轉變,正勾勒出了改革開放的壯麗軌跡。而無論哪裡是他們建設祖國的“主舞臺”,恆久不變的是傳承至今的改革創新精神與初心。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2018年11月26日第13、14、15版


長江日報九派新聞內容團隊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