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船在海上漂,哪能不挨刀!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面對海上無處不在的反艦油輪,從來就是鐵皮船的驅逐艦們動不動就要被捅穿一個大窟窿。水線以上的情況倒還好說,要是水線上被捅穿一個大洞,那麼軍艦就危險了!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2000年10月12日巴林當地時間中午11點20分左右,美軍“科爾”號驅逐艦突然被自殺小艇炸開了一個12米長,4米寬的大洞!17人當場炸死或者被湧入的海水淹死,39人受傷。美利堅的氪金損管這個時候爆發了!這麼大一個口子,竟然在關閉了一系列水密門後穩穩當當的浮在水面上。反觀挪威人的……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挪威“盾艦”就是因為沒有關閉水密門而悲劇了

有人笑稱,挪威“盾艦”的抗沉性還不如一條民船!因為當初被“長航水晶”撞穿一個大窟窿的“桑吉”輪是在海上燒了七天才因為爆炸徹底炸飛水密結構而沉沒的。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燃燒的“桑吉”輪,從照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船舶右舷已經穿了一排大洞,燃燒無法控制。不過還是沒有沉!

都是第一時間選擇棄船,為什麼就這麼不一樣呢!

放心,咱不是來分析的,因為我也沒有這兩型船舶的結構圖。而是從大家都能聽的懂的角度,聊聊為什麼有的船沉得跟石頭一樣,有的船燒了幾天幾夜都不沉。

那麼,船為什麼要沉呢?

當然是進水對不對。所以要想不沉,最好的辦法自然是使用水密隔艙。直到18世紀,歐洲海船上才開始用上水密隔艙,而中國人最早的漢字“舟”就已經在中間橫上一槓了。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不過中國人的水密隔艙也不是完美無瑕,其中一大缺陷是這些水密隔艙都不封頂!這應該很容易理解哈,船艙是用來裝東西的,如果你封死了我還怎麼裝貨呢?除非這個艙是用來裝水或者裝油的,那麼可能會留一個小倉口。這一現象到現代都還存在,大部分幹散貨船的隔艙都是不封頂的。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當船舶運輸比較沉重的貨物,比如照片中的礦石,一旦進水……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沉得跟石頭一樣快!

我們的老祖宗為了安全起見,水密隔艙一般都設計的比較多,上不封頂的同時,下面還會留出一個小孔。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這個小孔是幹嘛的呢?因為船並不是完全不進水,下雨、上浪、滲漏都會導致少量進水,這時候通過這個小孔,少量的水可以流出去,通過水流的方向你就可以知道哪個倉滲漏了,或者上浪嚴重。那麼就可以組織力量排水了。

大家應該會意識到,這種結構是有安全隱患的!其中最大的一次事故要數泰坦尼克號事件。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由於這艘豪華客輪在建造時就面臨預算壓力,以及豪華客輪本身就需要上下貨物人員,在設計時“大膽”的採用了上不封頂的設計,並且水密隔艙高度僅僅超過水線。這就意味著,如果因為某種原因造成海水漫過水密隔艙的時候,這條船必沉無疑!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上不封頂的設計在當時並不算過錯,畢竟要密封這四根大煙囪和下面的蒸汽機,還要兼顧人員前後上下流動的需求,設計工作量極大,施工也不好操作。如果強行封蓋,必然導致更大的預算支出,本著“多快好省”的原則,便省去了。這一省就出了一千五百條人命!

事實上,就算泰坦尼克號採用了封頂水密艙也難說不出事,因為他的艙室太大了!成百上千噸海水的衝擊擠壓下,氣體壓力足以粉碎一般的船用鋼板。現代船舶水密隔艙都是按照嚴格標準,以密集鋼材橫向加固的。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特別是國際原油運輸中採用的雙殼油輪,採用雙層底結構,貨艙之外還有一層橫倉壁,平時這裡會裝滿壓載水,必然時自然也可以排空作為浮力儲備。

因此,桑吉輪雖然被撞穿貨艙引起大火併爆燃,但外面那層側艙應該是空的,所以七天之後大火將船頭結構徹底破壞,這才沉入水中。

這種兩邊放肉盾的法子在軍艦上就是防魚雷隔艙!裡面通常會放上一些不那麼重要的艙室,然後再增加水密艙的數量,以保證在挨炮彈的時候不那麼容易沉。

大家想想,這樣會有什麼必然後果呢?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左邊是“青海湖”號補給艦,37000噸。右邊是071“崑崙山”艦,20000噸……

為什麼他們看起來好像一般大小?秘密就在崑崙山艦巨大的貨艙上!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雖然“青海湖”比“崑崙山”排水量大了一倍,但崑崙山艦的鋼材都在圍體積,青海湖艦沒有這種要求,他的鋼鐵在造水密隔艙,如此一來“崑崙山”重量雖小,個頭看起來卻更大一些。

在艦船抗沉性的歷史道路上,類似“青海湖”這樣靠增加水密隔艙提高抗沉性的艦船走的是“間接防禦”,而用一層厚鋼板包裹住貨艙的“崑崙山”模式,走的是“直接防禦”思路。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厚重的裝甲盒包裹著核心區!

後無畏艦時代的戰列艦大多數都是“直接防禦”思路。彈藥、輪機艙藏在水線以下,然後用厚鋼板把整個核心區包裹起來,這樣就可以防止船體結構遭到破壞,那麼也就不會沉了。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不過大家注意到沒有,如此一來船體前後就都沒有裝甲!這些地方要是捱了炸那豈不是要進水了嗎?

所以她沉了。

想想也該知道,鋼板那麼厚,裡面的隔艙不能太多,外面的隔艙也不能太多,且不說打穿裝甲盒後導致的進水,就是炸彈魚雷把你前後防水隔艙打漏,你也扛不住啊。所以二戰以後的艦船設計中,大多采用“間接防禦”的思路,通過犧牲一些不太重要的水密隔艙換取核心區域的安全。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美軍“尼米茲”級航母的防護堪稱典型。通過一系列側舷裝甲隔艙逐次削減反艦彈藥的威力以達到保護核心區的目的。平時這些隔艙裡可能堆滿了各種次要物品,比如說糧食、水、安全套等等。即便這些艙室被打漏了,美帝的損管人員照樣可以將關閉一些水密門,同時將海水抽出。

事實證明,只要損管得力,斷個頭啥的不成問題。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由於現代反艦彈藥威力已經大大超過了當年,直接防禦是很難防住的,無論中美都在間接防禦上下足了功夫。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像這種對抗近炸水雷的測試是軍艦入役前必須做的,雖然是“間接防禦”,但外層還是要抗住近炸的衝擊波,而機艙這樣的核心區域更不能有所閃失。近年來,美軍在艦船內部陸續加裝凱夫拉麵層,以增強對新型反艦導彈的防禦能力。原因如下: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在兩三倍音速的導彈面前,艦船抗沉性設計來不得半點僥倖。當側面艙室中彈,烈火灼面,斷臂塗牆,硝煙嗆喉的絕命時刻,水兵們有沒有勇氣衝入艙室堵漏,敢不敢決死一拼,直接決定了“間接防禦”是否生效!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在1974年的西沙海戰中,南越海軍第一發127mm炮彈就命中了274艇,隨後的戰鬥中,274艇中彈18發,127mm炮彈就捱了5發,正是因為悍不畏死的損管人員,解放軍炮艇始終保持戰鬥狀態。而南越方面亂成一團,根本沒有損管一說。

再好的抗沉性也需要人來配合,你要是像挪威人那樣連水密門都沒有關,那水密隔艙也就成了“泰坦尼克式”連環進水隔艙,怎麼可能浮在水面上呢。

海上挨刀宰,燒了7天7夜,“桑吉”這艘不沉船是怎麼挺到最後的


順便說一下,這是老蔣(公眾號:蔣校長)的原創文章,覺得老蔣文章不錯,歡迎到公眾號看更多,聚焦時政軍事,只做精品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