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之生存现状

大年二十八,一年一度的春节就要来临。下午,区领导到区直单位慰问我们基层员工。晚上,单位领导请同事们吃饭,觥筹交错后,大家相欢而散,互致问候,节前的工作基本告一段落。

回到家坐在电脑前,借着一股酒劲不免想抒发一番。今天我想谈谈我们小镇青年的生存现状。

小镇青年之生存现状

小镇青年的概念近些年特别流行,特指居住在三线或以下城市18——35周岁的青年,具有新潮思想和消费能力的一批人。据一家咨询公司调差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小镇青年群体约为1.12亿人。

我是一名85后,我们这代人有着美好的童年记忆,小时候生活虽不富裕但幸福感极强,城市的许多角落都变成了我们玩耍的游乐场,那些经典的瞬间依然历历在目,那时的我们极易满足。

短短的三十年,日新月异,社会发展、历史演进、时代变迁都在这繁荣的镜像下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可以讲,我们是标准的"改开一代",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有人说,北上广是中国的幻象,小城市才是这个国家的底色。作为一个小镇青年的我,生活在一座交通十分便利的四线城市。接下来,就来看看我生活的这个真实的小城市的现状。

先说喝酒,我十分讨厌的一种文化现象。酒是一种文化,在小城市不喝酒基本等于丧失社交能力。其实许多消息都是在酒桌上扩散,许多感情都是在酒场上联络,更有很多事情需要推杯换盏后方能达成。

酒是饭桌上的催化剂,酒局是人情世故的角力场,不懂喝酒的文化,意味着你基本和世俗社会绝缘。好在近些年我发觉酒文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正在降低,不知是好是坏?

再谈一下就业结构。在小城市,无论你学历高低,工作大致可分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有企业、自由职业(个体)等这四大类型。其中最体面的无非是你在行政事业单位上班,如果有长辈问你在哪里工作,回答底气十足的一定是某办某局,即使有时你拿着一个月不足3000元的工资,长辈们也会说:"看,这孩子多有出息!"此时的你难道不觉得好笑?不,因为在小地方,只有官场,没有职场。我觉得,这或许就是小城市无法吸引甚至留住人才的根源所在,不在乎多优越的办公条件和优惠政策。在小城市,很多优秀的年轻人知道可选择的路径少,几乎都想方设法进入了体制内,努力考取编制。当最优秀的人才把人生最好的年华留在体制内,却因无背景晋升无望而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无疑,这个城市是缺乏活力的。但我欣欣然发现不少小镇青年拥有与这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一样的理想和目标,他们工作之余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耕并不断成长着,不知是好是坏?

顺便说一下婚恋观。随着整体价值观念的裂变,婚姻不再单单以追求爱情为前提和归宿,更加讲究门当户对,物质匹配。因此通过相亲找对象已经越来越普遍。工作在体制内的女孩子,不必颜值爆表,只要五官端正,精致打扮一番,那么一定是婚恋场的香饽饽,她们拥有优先选择权,同时也拥有优先被选择的可能。体制外的女孩子虽不及体制内的女孩子那样优势明显,但只要要求不高,找到一个门当户对的婚姻匹配基本可以实现。这里的男孩子大多倚靠老一辈的积累体面的完婚生活,过着岁月静好的日子;一小部分还在通过奋斗找寻着方向和未来。小城市的婚姻如此现状,不知是好是坏?希望有一天年轻人在人格独立、经济独立后再去谈婚论嫁,不再只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共同成长的婚姻或许才是幸福的开端。

最后我想谈谈关系。相较于大城市,小城市是一个陌生环境下的熟人社会,是一个关系大于规则的社会。"有关系好办事"的观念根深蒂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在小城市,圈层基本限制了你去寻找同类人的机会,除非你跳出这个圈层和关系网,但难度可想而知。究其根源,其实小城市本身是个稳定的社会结构,它不容许任何人去打破固有的生态,因此小城市也缺乏足够的效率和包容。欣喜的是,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我们可以打破藩篱找寻到同类。这个小城市的固有结构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会焕发活力。

这就是一个85后的小镇青年生存现状,小镇青年不缺乏大城市青年的理想和见识,只是他们安土重迁,他们也在蠢蠢欲动,默默改变着现状。朋友,请相信这不起眼的改变。

还记得王小波曾说:像条好汉那样活过。

小镇青年之生存现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