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上將敢打大將不敢打的陸海空立體仗

解放一江山島戰鬥,是我軍唯一的陸海軍立體戰.打此仗的決策過程一波三折,就是到臨出發時上級還來電阻止,但張愛萍上將不為所動,極力爭取,終於打成了,也打勝了.

這個上將敢打大將不敢打的陸海空立體仗

張愛萍上將的兒子在一書中記載了張上將對此戰曲折的決策回憶:

登陸部隊陸軍第 60 師參謀長王坤說:張愛萍總指揮對我說,“你先去,到達頭門山之後,迅速溝通聯絡,一旦中央軍委最後批准部隊行動,我向你發出‘東風’兩個字。明白?”我說:“明白!首長。這是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不對,是萬事俱備,不要東風!"首氣糾正說.....

周瑜火攻曹操船隊,要得是強勁的東風。但登陸部隊期待的是風平浪靜的大海

1 月 17 日晨曦,父親和參謀長王德率前指陸海空幾名參謀,從寧波出發。他們將經奉化、臨海到海門,再從海門渡海抵頭門山前沿指揮所。一路上,他而時地將手伸出窗外,試試風力的大小。"風,怎麼還不停阿? "

上午 10 時,車進入臨海公路段。正前方,橫著一排軍人,這是在搞什麼名堂?一名軍官上前敬禮:報告首長,軍區來電話,請您立即到軍分區接通和上級的聯繫.那時我軍的通信還是相當落後的。軍區電話到時,父親正在從基本指揮所瘑設在前沿的前進指揮所轉進途中。軍區只好通知沿途各單位,見到前指車輛立即攔截下來..

華東軍區轉來總參謀部的緊急通知:“立即停止作戰行動。”

昨天晚上,也就是 1月16 日夜,總參謀長粟裕批示:“作即辦復:不要太過於緊迫,總之充分準備,完全有絕對把握攻佔才行。因此我們意見時間仍可推遲。望你們再行檢查.粟裕 16 /11月17日."

也就是今天,總參謀部正式批覆:

“愛萍、王德二同志並華東軍區:1月16 日電悉。我們認為1月18日攻擊一江山為時過早,必須繼續充分準備,在氣象良好的條件下,確有把握才能發起攻擊。可推遲至 2 、3月份。”

據當時在場的參謀人員回憶,首長臉色陰沉,說了句:“莫名其妙!" ,他和王德嘀咭了下,聽不清在說什麼,只是直板著個臉,然後說:“給我要陳賡!"

這個上將敢打大將不敢打的陸海空立體仗

父親同陳賡是老相識。 19 35 年9月,一方面軍長征到達哈達鋪後,改為甘陝支隊,父親任2 縱13大隊(原 3 軍團所屬紅 13 團)政治委員,陳賡任大隊長。父親很喜歡陳賡的豁達和頑皮,倆人配合得很好。父親說行軍過程中,女同志要小便,就披件雨衣,蹲在那,陳賡過去就要撩人家的這塊遮羞布,嚇得女同志們哇哇亂叫,追著他打,他可高興了。但鄧大姐(鄧穎超)、蔡大姐(蔡暢)在,他就不敢了,裝得可老實了。後來他們為打馬步芳的騎兵還發生過爭執,但事後都不計較。父親這時找陳賡,因為他現在是主管作戰的副總參謀長。

父親說:“聽我的聲音,陳賡就哈哈大笑,我就知道你這個傢伙會給我打電話!我可不想笑,我說,不能接受!我講三條,一是,部隊已經全部進入待機地域,氣可鼓而不可洩,即使撤出來,整個作戰企圖和我們設計的這套打法都將暴露無遺,使敵人警覺,給今後重新組織將造成極大的困難;二是,新的義務兵役法剛剛頒佈,參戰老兵,大多經過入朝作戰、解放戰爭,又經過長時間的三軍協同作戰訓練,兵員索質很高,如推遲,都復員回家,以後重新訓練新兵,不知要花多大力氣;三是,18日氣象預報天氣良好,當面敵情無變化,戰區無美機、美艦干擾,從種種跡象來看,敵人尚未發覺我作戰意圖。天時、地利、人和,失之而不再來”“陳賡在電話裡問我,那你有絕對把握嗎?"

我說"絕對二字怎麼講? " 父親曾和我多次說過,在他的一生中,從來不用絕對二字.即使後來在主持國防工業期間,多次組織兩彈一星的發射,不可預見的因素太多了,何況我們每一次發射都要和政治聯繫起來。但他從來不用絕對這兩個字,對上不用,對下也不用,也不要求和贊成別人用。對上使用這個字,是不負責任的。要求部下給你打這個包票,也是不敢承擔責任的表現。他說,我們是唯物主義者,相信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偶然性,絕對兩字不是一個指揮員應該使用的字眼。即使別人對你拍著胸脯說絕對,你也不要信他。關鍵在於檢查他是不是把一切該做的都認真地、盡力地去做了。自己做出了判斷,自己定下了決心,當然,自己就要承擔貢任,這就是一個人的作風和風格。有了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就應該下決心。一且出現了超出我們主觀以外的因索,也就是現在習慣說的,不可抗之力,那只有承認失敗、承擔失敗,而且是坦然的、不諉過地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既然是級領導,就不要只當傳聲筒.

這個上將敢打大將不敢打的陸海空立體仗

“陳賡說,他向粟總長報告。”

“我說,你要知道,明天我就要開始行動了! "

在場的當事者王德是這樣敘述這件事的:

“據粟裕總長身邊的參謀張劍同志回憶:張愛萍司令員與陳賡副總長在電話中交談了很久,開始陳賡副總長試圖說服張按總參電報指示精神,暫緩執行對一江山的作戰行動。張司令則堅持建議於18日發起進攻,並反覆闡明利弊,請求陳賡副總長代向粟裕總長轉報我‘浙東前指’建議執行 16 日原計劃的理由。”

“張愛萍將軍終於說服了陳賡副總長。陳還問他:‘你有絕對把握嗎? ’張答:‘把握肯定有,只要美軍不介入但,'絕對'兩字不好說” .

就在等待總參回話的時候,參謀方宗嶽將華東軍區某領導的命令抄件遞上來:“把部隊撤回,停止攻擊一江山島作戰計劃。"

這個上將敢打大將不敢打的陸海空立體仗

這位領導是 1 9 54 年上半年到任的,那時大陳作戰計劃的先期實施實際上已經開始。方宗嶽回憶:首長看了一眼,手一揮,說了兩個字“出發!"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就在其他人都主張大打時,父親力排眾議,堅持初戰只打把握更大的一江山,軍委肯定了這個方案。但在行動的關頭,怎麼上面反而倒都認為這是一場沒有把握的仗呢?從總參謀部表態的暖昧上,看得出,他們對這仗是持有懷疑的。難道真的做錯了什麼嗎?

我找到的只是當年父親在開戰前兩個星期給軍委的一份報告軍委和軍區:

根據對一江山作戰準備情形看,其兵種器材之多,工作之複雜費時,陸海空軍部隊既無現成經驗(連毎一艘船的裝載,均需多次研究試驗),以及缺乏現成的登陸器材等等,都說明不是如像我們現在這樣的個臨時性的只指揮作戰的機構所能擔負的.

此次,並非是一切都由原部隊準備好,我們僅做臨時戰鬥準備。而是連調查徵集並修裝艦船、運送物資、擴建機場、艦船基地、作戰訓練等等全部準備工作,都要由我們來完成。今年及以後,解放東南沿海諸島任務更加繁重,其準備工作和作戰指揮,需由專門的領導組織才行。如照現狀下去,不僅對作戰工作有影啊,對軍區全盤工作亦有影響.

我建議(略)

本知無不言態度,僅呈參考。張愛萍 1 月 4 日於甬

字裡行間,看得出父親的怨氣和無奈。是啊,前指,只是個作戰指揮機構,陸海空軍的裝備、戰場保障、後方和各項勤務保障,應該是戰區的任務。如果戰區不能很好地配合,反而掣肘,再加上個人恩怨,那事情就難辦了。但父親的信只能就體制質疑,除此,他還能說什麼呢?

時任20軍副軍長、登陸指揮所司令員黃朝天在他晚年的回憶文章中說,當時,也是軍區領導命他撤回部隊,他沒有服從。他說登陸部隊歸前指指揮。他是他的老首長,也許因此得罪了。但他認為自己沒有錯,作為一名軍人,能參加這樣一次戰鬥,他終身為此驕傲.

父親應該感到欣慰了。一個團隊,一個同仇敵汽的團隊,一個團結在他周圍的、對他無比信賴的團隊,是贏得勝利最重要的因素。即使失去了這次機會,那麼他們下次,或者是再下次,他們一定成功!

總參謀部為什麼會對這次作戰行動再提出質疑,張震在他的回憶錄中己有所披露,還是華東軍區自己內部不同意見所致。回顧歷史,排除人為 因素,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借鑑。和平時期,在局部戰爭中,面對現代化的諸軍兵種的協同和保障,面對錯綜複雜的戰場建設和準備,由戰區派出前指顯然是不妥的。既然是由戰區負責保障,前指一定是由統帥部派出,級別高於戰區,才可能做到保障服從作戰的需要,而不是掣肘。這也可以算是對我軍在研究未來作戰的指揮體制時的一個參考吧。

陳賡迅速向總參謀長粟裕彙報。粟裕遂要陳賡速報彭德懷。此時的彭德懷正在中南海參加政治局會議,在得到報告的同時,即打斷會議,向毛澤東報告前方指揮員的判斷和決心。毛澤東沒有馬上表態,當即徵詢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的意見,然後對彭德懷說:授權你來下這個決心吧!

總參的否定意見是經報彭德環同意的,可見彭老總對打這一仗也有所猶豫。但是,他當即表態“相信前線指揮員”,他說:我們都是打過仗的,按愛萍的意見辦,戰鬥照原計劃進行!

作戰處長石一宸回憶:我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報告了張總指揮。當時,許世友副司令員正在作戰室,他聽說軍委己批准了,大聲說:“堅決支持張參謀長的意見,不要再幹擾張參謀長的行動。"他的話很簡單,但很有力,表達了他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