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都說電商現在是越來越難做了,傳統電商流量紅利不再,獲客成本越來越高,想要轉型社交電商又不知如何入手。

中小賣家真的沒有出路了嗎?其實不一定,電商之路再難,也還是有人在自己的細分市場中賺到了錢。因此,想要做好電商,不妨先學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片“天地”。

不管我們創業之初的夢想是什麼,都無法撼動生意的本質,那就是賺錢。如果做生意不賺錢,你的產品創新、服務配套很難跟進,夢想也就成了一個華麗的泡沫。

做電商更是如此,想要在發展迅猛、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勝出,必須保證良好的盈利閉環。

但這個行業,真正賺錢的賣家始終是極少數。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天貓創始總經理黃若曾經說過,淘寶這樣的電商平臺企業,實質上已經變成了網上的商業地產公司。淘寶賣家裡面,有55%~60%不掙錢,30%可以勉強維持生計,真正掙到錢的只有3%左右。

另外,如果一個店平時銷售不佳,不賺錢是必然結果。但有些奇怪的是,有一些店鋪即便擁有可觀的銷售流水,年銷售幾千萬,年底算賬卻依然不賺錢。

那麼,這些賣家究竟遇到了什麼問題?經營利潤是如何被蠶食掉的?

戰略層面

首先是戰略層面的選擇。

其實大家都知道選擇大於努力,但執行的時候卻總是忽略選擇,匆忙地投入到一些競爭非常激烈,利潤很薄的類目裡面去。

很多賣家為了做搜索、做排名,天天研究各種規則漏洞,拼命學習直通車、鑽展等工具的操作手法,結果到頭來白忙碌一場。但同時還有一部分人,好像技術懂得很少,但卻能活得不錯。

我有一個做中式抱枕的朋友,他最早在北京的一個街道開檔口,後來轉到線上做淘寶,在2013年的時候單店做到了年銷售500萬。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我第一次接觸他的時候,是抱著學習技術的心態去的。

結果溝通的時候發現,他連質量得分是什麼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說什麼降權、寶貝相關性、類目相關性了。

他就那麼稀裡糊塗地做了個店鋪,把客單價100元的產品賣到了一個月3000件,毛利多少呢?60%以上!

圖片自己用手機拍的,設計師沒有,員工只有兩個阿姨,這兩個阿姨既做裁縫又兼客服。這樣的一個小白級賣家,憑什麼能在電商行業站穩一席之地?

答案是,沒有競爭對手。

電商上做抱枕的賣家很多,但普遍都是走大眾化路線,做一些9.9元、19.9元包郵的產品,而他雖然也做抱枕,卻另闢蹊徑,對市場進行了細分,專注中式風格,服務高端用戶,客單價150以上。

這個市場雖然流量少,但搜索精準度高、競爭少,加上優秀的客戶質量及高客單、高毛利,讓他的整體利潤遠遠高於同行均值。

這不是個例。

即使是在如今產品氾濫的電商市場上,依然有很多小而美的店鋪,在大家的視線之外悄悄地賺著錢。

就在今年,有一次我改衣服,到線下裁縫店一問都叫價70~80元,後來去淘寶看了一下,真的有人在做,而且有兩家做的還不錯,單品月銷都在5萬元以上。

選擇一個對的市場,不僅能讓中小賣家更順利地實現穩定營收,同時也助力一些有潛力的項目插上翅膀,甚至成長為某些細分領域的獨角獸。

我做代運營時合作過一個石家莊客戶,做辦公室仿真綠植,天貓上開了三家旗艦店,15年年銷售5000萬,現在已經超過2個億的零售額,基本壟斷了這個細分類目。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但這樣的公司,開在一個村子裡,員工平均年齡超過35歲,高中畢業都是高學歷。如果說他早些年的成功是因為趕上了行業流量紅利,後面的持續告訴發展更多是因為選對了行業。

這個類目的產品體積大、重量大,物流運輸複雜、損毀率高、毛利率低,屬於典型的利基市場、邊緣市場,大公司看不上,沒耐心的人不願意做,因而也一直沒有強勢的競爭對手。

做生意有時候需要逆向思維,一個生意如果身邊的人都說好,有可能恰恰證明它不值得做。

公認比較好做的一些類目和產品,往往進入者眾多,最終商家們為了爭奪有限的流量資源,頻繁打價格戰,或者砸錢做推廣,看上去轟轟烈烈,但往往利潤微薄。

與此同時,一些看上去比較麻煩,市場不大,且不太適合網購的產品一旦做出來,反而都利潤豐厚,比如割草機、打農藥機、充氣城堡等。

所以,如果我們能在一開始選擇一個對的類目、對的領域,後面的經營之路無疑會順暢許多。

管理層面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1、財務管理

① 毛利率估算錯誤

電商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這個說法不僅迷惑了買家,而且迷惑了很多賣家。

很多賣家誤認為,線上經營成本更低,所以線上零售價格也可以比線下低。10塊錢進的貨,賣19.9就能賺錢,如果能賣到29.9,還會感覺自己賺了很多。

但事實往往是,賣到29.9也不賺錢。

線上比起線下,少了租金成本,但同時多出了平臺管理費、佣金扣點、推廣費、設計費、包裝費、物流費,加上人工、庫存損耗、稅收等,所有這些成本折算下來,產品的定價未必有優勢。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② 進貨成本高

做電商,面對買家要“大氣”,但面對進貨商一定要“小氣”。尤其是店鋪熱銷款,進貨成本如果能夠降低一塊錢,一個月至少能產生幾千塊的純利潤!

③ 賬目混亂

零售電商因為毛利低,很多賣家都不會招聘專門的出納來記賬,花錢的時候覺得這裡也應該花、那裡也需要投入,很多款項沒有精細化的跟蹤,不知不覺中產生了大量浪費。

其實不管項目規模大小,財務都要儘量規範,一個月流水多少,支出多少,都要第一時間搞清楚,不能直到供應商要賬要上門才發現自己一直虧著在做生意。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2、庫存管理混亂

很多電商公司既沒有ERP系統,也沒有出入庫登記,搞得產品庫存沒有準數,也沒有分類和週期管理,無形中造成了大量利潤流失。

① 出入庫流程不規範

很多電商公司都不做出入庫登記,產品或者物料採購回來盤點不及時,等到偶爾想起來盤點一次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合作商少發漏發,或者在給買家發貨的時候才發現供貨商發過來的產品以次充好。

還有員工、朋友過來拿產品,沒有好的流程,也會造成非常多的損失。

② 庫存週轉控制

做電商有幾百個SKU非常常見,如果產品信息沒有錄入系統,會導致我們很難做好銷售規劃。

比如一些有保質期的商品,可能某天突然就發現有一批已經過期了,但如果我們在入庫的時候直接將這些產品信息錄入系統,產品臨期之前能及時發現並做清倉處理的話,就能保住成本或者降低損失。

而且有了系統的數據之後,我們可以更加合理地進行產品採購,比如縮短備貨週期,從按季度銷售目標來進貨變成按照月度來進貨,減少庫存資金佔用。

③ 進貨沒有規劃

有時候庫存壓力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銷售進展盲目自信,加上供應商的“激勵”,很容易超額囤貨,最後有一部分貨賣不出去要賠錢清倉甚至丟棄。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3、盲目擴張

有些老闆,店鋪銷售不好的時候焦慮地四處拜師學藝,但銷售一有起色又飄了。盲目擴大規模,員工招聘速度過快,不僅導致運營成本激增,而且還會帶來很多管理問題。

因此,公司在招聘的時候一定要算人效,在一線城市,招聘一個新員工的成本不會低於一萬每月,如果新人上來沒有創造出填補這部分支出的利潤,公司就要陷入困境。

所以,招聘的邏輯一定是先利潤增加,之後才增加人員,而不是指望來一個新人,就能增加更多的利潤。

市場層面

其實大多數賣家都對價格戰深惡痛絕,但苦於互聯網信息透明化程度非常高,搜索方式加上比價軟件,讓對比價格這件事變得非常容易,對於賣家來說就不怎麼“美好”了。

同樣的產品,如果沒有強而有力的理由,你價格稍微高一點兒就會賣不動,於是大家競相降價,價格戰一波接一波,最終誰也沒有賺到錢。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逆勢而上,逃開價格戰並且成功提價呢?在這裡介紹三種提價策略。

1、堆高(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成本認知

為什麼很多品牌都在不斷折騰,不斷升級,又是換包裝、換原料、換贈品等等;打廣告,聲稱自己的原材料來自法國、德國、美國、阿爾卑斯山;同時不停地強調自己的產品在產品研發上投入了多少錢,多少時間,多少人,產品迭代了多少次等等;甚至僅僅為了包裝上的一個小細節,都要請大牌設計師參與設計,等等諸如此類。

比如小罐茶,把一斤茶葉賣到了3000塊,但依然給人物超所值的感覺。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在產品包裝上,又是請日本著名設計師榊原秀夫設計,又是三年研發週期、500萬資金投入,而且居然還搞出來一個“首席撕膜官”崗位,專門負責撕膜測試。

在廣告上,製作20個月,推翻了5個版本,花了1000萬;同時,邀請八位非遺傳承人給品牌站臺,甚至宣稱“大師手作”增加產品稀缺性。

最後,線下旗艦店,直接請蘋果手機旗艦店設計師來設計。所有的做法,本質目的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堆高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成本認知,讓消費者覺得值。

再比如,為什麼做線下培訓、會展的,一定要去五星級酒店的會議室呢?也是堆高成本認知啊。

為什麼明明這些成本和價格沒有太多相關性,但依然要這麼做?因為消費者不這麼想,大家的常識是:這東西成本這麼高,那一定很厲害,我就多掏點兒錢吧……

2、提供差異化價值,混淆價格認知

很多人都知道差異化,但不知道差異化的本質是什麼,於是就會為了差異化而差異化。

差異化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混淆消費者對於價格的真實認知。

一模一樣的產品,消費者肯定選擇便宜的。但只要稍微做一下改變,再給消費者一個充分的理由,就能鼓動消費者去購買。

比如本來按斤來賣的水果,現在按盒賣;原來都是按本來賣的書,現在論斤稱。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儘管這個改變可能非常細微,甚至未必能提高消費者的實際效用,但這也足夠了。因為混淆了消費者的價格認知,他就無法對比。

不管是產品創新還是價值重構,無論什麼方式的差異化,本質目的都是為了混淆消費者的價格認知,讓他無法對比。

3、提供附加值,抬高價值認知

這種附加值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層面的。物質層面的附加值就是在產品層面和其他價值產生關聯。

比如,在產品成分上添加高價值原料。一瓶牛肉醬,同行牛肉含量佔比5%,我就提升到15%;

淘寶上的牛肉乾,大多都是500g包裝,平均一斤50塊錢上下,而這家的牛肉乾做到了150一斤!零售價高於市場平均零售價3倍以上!他怎麼做到的呢?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①包裝縮小,從前臺顯示的價格上來看,和其他產品在同一個價位段。

②提供附加值。他的頁面中就說自己的牛肉乾是超幹牛肉乾,製作一斤牛肉乾需要4斤新鮮牛肉。甚至下面還幫大家算了個賬,證明我這個價格才是合理的。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贈品來提升產品附加值。

阿芙的精油在精油行業算是非常貴的,但是買家抱怨卻很少,為什麼呢?我們到它的評價頁去看看就知道了,阿芙的贈品非常豐富,甚至比產品還要好,以至於很多買家衝著贈品而買產品。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最後,我們還可以通過提供解決方案來提升附加值。

比如八公叔叔,不僅賣產品,更重要的是提供養寵知識,因而有很高的用戶粘性。

為什麼你做電商不賺錢?

精神層面的附加值,就是我們說的品牌。

品牌的本質就是一種社會認同,這種認同包括物質層面的信任和精神層面的認同。

比如,大家都知道愛馬仕的皮包要幾萬、幾十萬,所以用愛馬仕的人至少都是支付得起這個錢的人群。

那我怎麼表現“我是注重生活品質,有能力用幾十萬的包呢?”總不能天天把存摺貼在額頭上吧。

很簡單,我買一個愛馬仕就行了。

同樣,我怎麼表現“我是一個喜歡簡潔、優雅、科技的白領,同時經濟條件還不錯呢?”很簡單,出門帶著星巴克的會員卡和蘋果三件套就行了。

因此,我們常說,想要提升產品溢價,殺手鐧就是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