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家兩個孩子,我家一個孩子,怎麼給紅包既不吃虧又不丟面子?

春節進入倒計時。

本來是節日來臨的喜氣洋洋,迫不及待的歸家心切,可還有不少人煩惱了起來,摸出來記賬本,心裡估摸著算了一筆賬,這過一次年,發紅包都得花上大半個月的工資。

尤其是帶孩子的家庭,雖說給紅包是你來我往的,可親戚家多是兩個孩子,咱家可是一個呢。

這不,小娟就跟我訴苦說:“前兩年開始,身邊好多親戚朋友都生了二胎,這馬上新年到了,咋包壓歲錢就很讓我頭疼,跟老公商量,他就說‘哎喲,隨便給給不就好了嘛’,真是不管事兒的,站著說話不腰疼!想想人家給咱孩子一份,咱每個孩子給一份的話,這壓力多大啊!可不給也不好看,有什麼兩全其美的辦法嗎?”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在煩惱這個問題呢?

親戚家兩個孩子,我家一個孩子,怎麼給紅包既不吃虧又不丟面子?

其實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處理方式。

如果是我的話,親戚給我家孩子100塊的紅包,我會包兩個紅包給小孩子,就是一人一百,或者裝一個二百塊的紅包給媽媽,相當於把親戚紅包還回去,人情往來嘛,雖說大家都是親戚,可涉及到錢方面的事情,不想因為這種事情大家心裡有疙瘩。

過年給紅包,圖的就是吉利好運,把算盤打得太清,無論是給紅包還是收紅包,都容易滋生煩惱。

跟小娟家情況不同,筆者家的情況恰好反過來,我們家是兩個孩子,親戚家們都只有一個,每到過年給紅包也是一件頭疼的事情,怕別人覺得虧了。

這些年我是這麼做的,如果一表嫂給了我們家小孩一人一百塊的壓歲錢,那我就給他們家小孩二百塊的壓歲錢;或者要麼是我搶先給出手,不看不管別人給多少。

倒不是說為了不丟面子,而是為了省事,也不用揣測人家覺得是不是虧了。後來,大家都覺得給來給去沒啥意思,索性商量好都不給了,不過會買一些吃的玩的,小朋友們玩到一塊兒去。

只有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我們自己給孩子包壓歲錢紅包,圖個吉利,添個好運。或者偶爾碰見兩三年都見不到一次的親戚家小孩,會給紅包。

親戚家兩個孩子,我家一個孩子,怎麼給紅包既不吃虧又不丟面子?

壓歲錢的意義

雖然平時生日、過節、壽宴等等喜慶的場合,都會包紅包,可在春節給的紅包,就格外不一樣,叫壓歲錢,壓歲“壓祟”,代表著長輩給晚輩的祝福,祝願孩子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

小時候每到過年我就很期待收到紅包,覺得收到壓歲錢才算過年,每次去拜年心情還很忐忑,心裡琢磨著怎麼讓那些姑姑姨姨、伯伯孃孃覺得這女娃娃真是又聰明又可愛,開開心心把紅包掏出來。然後我就揣在兜裡捏得緊緊的,捂得熱熱的,心痛的是,無論我捏得再緊捂得再熱,都逃不過一個結局,“來,媽媽給你保管!

有孩子以後,過年這壓歲錢的意義對我而言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一個被祝福者到祝福者,我更希望這份祝福來得真心和純粹。

所以,每到過年我都會精心準備兩個紅包,把嶄新的一張毛爺爺裝進去,說一番祝福鼓勵的話,然後給到孩子手裡,看見小孩兒臉上樂開了花,把錢裝進他們的錢罐裡,老母親心裡也很欣慰啊!

親戚家兩個孩子,我家一個孩子,怎麼給紅包既不吃虧又不丟面子?

壓歲錢給多少合適?

很多人也會問,壓歲錢包多少合適?五十?一百?六百?說實話,壓歲錢的多少沒有具體標準,得看當地的風俗、人情習慣,不必看別人家給了多少。

親戚家兩個孩子,我家一個孩子,怎麼給紅包既不吃虧又不丟面子?

全國壓歲錢地圖

隨著經濟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壓歲錢金額也逐年高漲,從以前的幾毛幾十到現在的上百上千。

2016年曾出過一份《中國孩子的壓歲錢調查報告》,這一調查涵蓋28個省市自治區,調查發現,100~500元是人們發壓歲錢普遍接受的範圍,55.71%的被調查者發出壓歲錢的金額在這個範圍內。

其次是500~800元,人數比例為21.79%;再次是1000~5000元,佔9.21%;還有少部分給出的金額在5000元以上。發給每個孩子的平均壓歲錢為 457.59元。

看到這數據,真想再當個小孩啊!靠壓歲錢發家致富不是夢!

親戚家兩個孩子,我家一個孩子,怎麼給紅包既不吃虧又不丟面子?

小豬佩奇

雖然包多少錢看家庭情況,可紅包是越來越厚實,本來寓意美好祝福的壓歲錢,也逐漸變味了。

有些人把給紅包當做戰場,當做成人社交,一定要來個商業胡吹,相互攀比,爭個高下,給了還算算虧沒虧,收不收得回去。可當我們產生強烈的攀比心和虛榮心時,很容易因為貪圖一時的面子,不考慮自己實際的經濟情況,做出不是那麼理性的舉動,最後還可能傷了自己、傷了彼此間的和氣。

前些年,我們小區裡就有家人吵起來了,起因不過是有個大人看了親戚給孩子的小紅包,麻將桌上又輸了點錢,冷言嘲諷了對方几句摳門的話,結果一來二去,大家就吵起來了,還翻以前的舊賬,“前年你只給我們家小孩五十”“去年你只給我家一百···”

甚至還有寧願跟別人借錢也要包紅包的人,純粹是打腫臉充胖子!

恰巧,上週跟一位廣東的同事聊起這個問題,想起網上說廣東人給壓歲錢只有5元、1元之類的,只講意頭,不比金錢,多少隨意,心到即可。

我就問她是不是真的,她說,“他們那裡是這樣,一般是包2元、6元或8元,基本是見到熟識的小孩就給,但是家人之間不止給這些,會多包一些。小時候每到過年,很早就起床去各家串門拜年,收一堆紅包,抱在手裡可開心了,其實拆了十幾個紅包也才十幾塊錢~不過想起來就很歡樂吖!”

親戚家兩個孩子,我家一個孩子,怎麼給紅包既不吃虧又不丟面子?

很多人問,為什麼年味越來越淡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過節了?因為當我們吃的、穿的、住的越來越好,逐漸少了對新衣佳餚的期盼、少了走街串巷的嬉鬧、少了年夜飯的溫度,少了對習俗的尊重,內心的那份期待值自然會下降。

如果我們還能秉承一份純粹的傳統習俗,迴歸祝福的本真,我想年味再淡,也能繼續傳承下去吧。

親戚家兩個孩子,我家一個孩子,怎麼給紅包既不吃虧又不丟面子?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東方IC”,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