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小學生髮現《西遊記》的大漏洞!她是怎麼做到的?

人民日報:小學生髮現《西遊記》的大漏洞!她是怎麼做到的?

近日有媒體報道,杭州五年級小學生馬思齊,發現了《西遊記》裡的一個“大漏洞”,《西遊記》中故事裡宴會上的西域菜名和東土大唐是一樣的:米飯、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麵筋、芋頭、蘿蔔,幾乎每頓飯都有。其實《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是淮安人,這些食物大多是江淮美食。

人民日報:小學生髮現《西遊記》的大漏洞!她是怎麼做到的?

《西遊記》是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名著,但卻從未聽聞有人發現菜品這種“大漏洞”。除了成人的視角大多熱衷於“高大上”的研究,確實沒覺察到之外,即便發現了這個問題,估計很多人也會認為這根本不算是“問題”,棄之一旁。

但是,小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的探索精神,確實難能可貴,值得鼓勵,很多人都為其豎起了大拇指。殊不知,正是這種成人視角下的僵化思維和認識,生生扼殺了寶貴的質疑精神。每個人來到世間,幾乎都帶著“十萬個為什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卻會越來越見慣不怪。充滿豐富想象力的小腦袋,就在“標準答案”的薰陶打磨下,漸漸失去了質疑創新的能力。

人民日報:小學生髮現《西遊記》的大漏洞!她是怎麼做到的?

在少兒編程之父米切爾·雷斯尼克的新書《終身幼兒園》中提到,如果單看學習成績,很多中國學生的表現都很優秀。比如在清華大學,幾乎所有學生從小到大一直學習都很好,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大學的課程中還能繼續保持A,所以他們也被稱作“A型學生”,但這些學生並不具備當今社會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拿美國的基礎教育和中國做比較,美國學校主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在美國,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引導孩子學會如何提問,所以美國的孩子具備更強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吳軍談到清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在研究上的差距時說,兩所大學的主要差距就在於提出問題。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善於找到當下最重要的問題,而清華大學的教授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但是在把握研究方向上就差了不少。

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從孩子的興趣點出發,引導孩子不斷地思考並且提出問題,然後去實踐和創造,而不是簡單地把知識灌輸給孩子。好的教育是要給孩子能力,而非灌輸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