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最近,全球關注的港珠澳大橋在23日上午9時正式營運通車,歷經5年規劃、9年建設,工程項目總投資額1269億元……前後歷時14年,總長約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綜合考慮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其主體工程由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長達22.9公里的橋樑組成,即“橋—島—隧”,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樑。今後,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將從3小時縮短至45分鐘,珠三角西部都將被納入香港3小時車程範圍。

華南理工大學

地處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多個學術團隊參與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做出多項科技創新,助力設計標準提高到抗百年一遇颱風。

2014年12月,華工監理公司在競標中脫穎而出,一舉中標“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工程(旅檢區、辦公區、交通中心、交通連廊)”監理項目。華工監理公司特地成立了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工程監理工作領導小組,由中國監理大師張原教授擔任總監理工程師,華工的科研團隊出色地完成了工程建設。

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華南理工大學王榮輝教授帶領副教授谷利雄、馬牛靜等人以及博士生陳黎、陳釗庭、董春光等人組成的施工監控技術團隊負責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橋樑工程CB04合同段、全長7.154公里的施工監控工作。

港珠澳大橋設計可抗16級颱風,由朱良生教授帶領的海洋與海岸動力學團隊所負責的“港珠澳大橋橋位現場波浪觀測”對大橋的建設工作起到關鍵作用。

張肖寧教授為首的學術團隊承擔了港珠澳大橋16公里連續鋼箱梁和大跨徑鋼箱梁結構橋樑的瀝青鋪裝技術研究任務;

趙成璧副教授主持完成了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初步設計階段隧道的沉管管段浮運、繫泊、沉放的模型試驗研究;

港珠澳大橋的珠海人工島通道,採用了華南理工大學道路工程系虞將苗副教授團隊研發的高韌薄層瀝青罩面技術,實現了品質上的進一步提升;

還有張原教授等多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貢獻“華工智慧”。

華南理工大學主要參與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實現大型鋼塔整體翻轉吊裝,這在整個大橋建設中難度僅次於海底隧道沉管施工;海洋動力環境數據觀測與計算,為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設計和施工提供科學依據;主持研究鋼箱梁橋面瀝青鋪裝成套技術並全面應用於港珠澳大橋建設工程。

東南大學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是東南大學校友林鳴,他是東南大學(原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78級港口水工建築專業學生,是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副總經理、施工圖設計總負責人是東大校友劉曉東,他是1992年畢業於東南大學公路與城市道路工程專業的高材生,參與並主持了多座著名特大橋設計,成果豐碩。

河海大學

作為大橋建設者之一的中交四航院,承擔大橋隧道和人工島的勘察設計工作。該團隊的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利翔是河海大學1984屆港口與航道工程專業畢業生。

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同濟大學

在這座大橋技術最難的節點人工島及隧道部分,處處體現了“同濟元素”,據同濟大學原常務副校長李永盛介紹,“同濟啃的都是‘硬骨頭’。”施工部門委託同濟大學承擔其設計文件的複核、審查,並完成相應的關鍵技術科研任務。

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徐偉率團隊承擔了這項科研任務,他曾參與潤揚長江大橋等全國諸多著名大橋的科研工作,是大橋業內“老法師”。

同濟的院士孫鈞擔任指導工作。

2017年4月10日,隨著最後一項控制性工程——拱北隧道的全隧貫通,港珠澳大橋珠海連接線主體工程全線貫通。

胡向東與各方專家一起探索,最終敲定管幕凍結法。管幕凍結法是“管幕+凍結預支護、礦山法暗挖”的施工方法。

同濟大學黃宏偉、張冬梅團隊承擔了開挖方案優化及對環境影響的研究工作。

同濟學者馬險峰在“外海厚軟基橋隧轉換人工島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中的研究成果支撐了擠密砂樁設計中若干難題的解決。

為保證沉管隧道在地震條件下安全,同濟大學袁勇團隊拿出了“海外厚軟基大回淤超長沉管隧道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的抗震方案。

丁文其團隊承擔了“沉管隧道接頭張開位移量控制技術研究”。

同濟大學黃宏偉、張冬梅團隊承擔了開挖方案優化及對環境影響的研究工作。

長沙理工大學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餘烈,工程總監張勁文,工程管理部部長李江,副部長楊衛國、朱定,融資財務部副部長蔡曉波,計劃合同部主管肖潔、張鳴功等均為長沙理工大學校友。

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中交集團、廣東長大集團的各項目負責人趙傳林、李進、孫建波、徐永剛、張育才、張文森等均為長沙理工大學校友,還有全國勞模張勁文,全國五一獎章獲得者李江,省級勞模劉廣紅、張怡戈,省級五一獎章獲得者楊衛國、張鳴功等一大批典型,他們大多來自大橋主體工程橋樑工程土建工程施工項目部、橋面鋪裝工程施工項目部、島隧工程項目部。

他們來自公路、橋樑、土建、港航、機械、測繪、會計、管理等多個專業,尤其在項目管理與技術創新方面,很多校友充當著領軍者與骨幹角色,在理念創新、管理創新以及核心工藝和施工組織方法的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方面多有建樹。

清華大學

土木水利工程學院教授宋二祥教授團隊曾為港珠澳大橋中的控制工程——島隧工程的設計和建設長期提供技術諮詢。

土木水利工程學院李克非教授團隊曾針對港珠澳大橋中的控制性工程難題——混凝土鋼筋在強腐蝕條件下的耐久性設計開展了近十年的攻關。

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土木水利工程學院教授張永良接下了設計保障大橋120年使用壽命健康監測系統的任務,帶領團隊調研市場成熟的設計方案,跟蹤世界前沿文獻,力圖讓健康監測系統成為“海中的眼睛”,監測伶仃洋下海流、波浪等各種結構受力要素變化的規律。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交通工程研究所憑藉在大跨度複雜結構橋樑數值模擬分析、大跨度橋樑監測與控制等方面的技術領先優勢和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承擔了港珠澳大橋埋床式預製墩臺的設計諮詢工作和橋樑工程主體工程CB03標段的大節段鋼結構橋樑安裝監控等工作。

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在工程設計階段,解決了埋置墩臺施工期間的複雜受力分析和墩臺設計承載能力分析等關鍵設計技術難題;在工程施工階段,攻克了超大節段鋼結構海上安全運輸、橋位快速安裝和空間精準對接等系列技術難題;為大橋工程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獲得了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等各參建單位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長安大學

長安大學沙愛民教授主持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導隧工程的關鍵技術;

劉建新教授主持的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橋樑工程的專題研究成果為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和施工提供了方案和依據。

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長安大學賀栓海教授以他為首的工程控制團隊經過長期的高難度的跟蹤分析,高精度梁測反饋控制,保證了大橋的精準匹配拼接與合攏,創造了外海特大跨徑橋樑建設精度的佳績。

港珠澳大橋的總工程師是長安大學的校友蘇權科,此外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總監理工程師以及一些核心要害部門的負責人共20多人都是長安大學畢業的校友。

東北大學

跨海大橋建設所需的管樁鋼、通航主橋的橋樑鋼的工藝技術來自東北大學。港珠澳大橋建設的大量高性能綠色橋樑鋼鋼板應用了東北大學王昭東教授團隊研發的基於新一代控軋控冷工藝。

西南交通大學

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卜一之、張清華教授團隊——攻克疲勞難題,為大橋120年壽命提供保障。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學院馬建林教授團隊——主持大橋主體工程橋樑工程施工圖設計大直徑鋼管複合樁試驗專題研究,助力港珠澳大橋穩穩“紮根”海床。

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學院廖海黎、李明水教授團隊承擔了港珠澳大橋所有通航孔橋和鋼箱梁非通航孔橋的抗風性能研究工作。

地球科學與環境工程測繪遙感信息系退休教師許提多教授則於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受聘於港珠澳大橋工程測量特聘專家。

此外,許許多多西南交大校友們也參與了港珠澳大橋的建設。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我校1988屆校友張敏主持了港珠澳大橋設計和技術決策工作。

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副總工程師、我校1988屆校友張強是港珠澳跨海大橋主體工程橋樑施工圖設計項目總經理兼總工程師。

廣州瀚陽(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執行總裁、我校1983屆校友孫峻嶺,作為港珠澳大橋連線工程安全風險評估及管理研究項目/項目組組長,帶著團隊完成了大橋主體工程初步設計方案安全風險和環境風險評估工作。

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工程SB03段監理總監、我校1982級校友易有淼參與了港珠澳大橋深水區15.824公里橋樑施工監理任務,這一段是橋樑工程中施工難度最大,安全風險最高的標段……

廣州大學

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廣大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提供了大橋抗震方面的設計和相關技術專題研究。由中國工程院周福霖院士領銜的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港珠澳大橋技術團隊擔綱了港珠澳大橋全部橋樑部分的抗震、隔震與減震設計。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港珠澳大橋技術團隊歷時10年,完成了港珠澳大橋全部橋樑部分的抗震、隔震與減震設計,並形成了一整套海上橋樑抗震減震技術體系。相關專業:

廣東省攀峰一級學科:土木工程(2013)

廣東省重點(扶持)學科: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

廣州市重點扶持學科:工程力學(2011)

上海交通大學

程志虎,港珠澳大橋總監理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上海交通大學畢業,身兼數職且幾乎全為要職。對於廣大考生、家長,值得了解的是,他是天津大學博士生導師、重慶交通大學客座教授。此外,上海交通大學也參與港珠澳大橋的科研工作。

北京交通大學

拱北隧道為港珠澳大橋控制性工程,其安全通行離不開北京交通大學的隧道與地下工程防排水技術。

譚忠盛教授課題組結合拱北隧道地層軟弱、斷面超大、臨海富水的特點,系統研究了臨海隧道的結構防水技術,優化了拱北隧道的防排水體系設計方案、實施方案、防水細部構造方案,提出了有效的防水體系及安全保障對策,併成功應用於港珠澳大橋拱北隧道工程。

重慶交通大學

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解決鋼橋面鋪裝的世界級難題。

重慶市智翔鋪道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項目總工程師李林波(重慶交通大學2007年研究生畢業)。

該公司董事長劉穎(上世紀80年代畢業於重慶交通大學橋樑專業)。

因為建設港珠澳大橋的卓越表現,2017年,公司集體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完成首個海底沉管隧道防災減災項目。

從2011年開始,在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重慶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蔣樹屏的帶領下,招商局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有限公司上百人的科研隊伍,投入到這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港珠澳大橋隧道防災減災”項目裡。

巨型白海豚塔是如何“站”起來的。

負責吊裝白海豚塔項目的總工程師陳儒發,是重慶交通大學1991級橋樑專業學生。

陳儒發所在的廣東省長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近2000名員工中,有1/5是從母校畢業的。在

大橋的總體設計負責人孟凡超、管理局副總工程師方明山、中交二航局二公司總經理楊紹斌、中交二航局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周光強等,都是重慶交通大學的校友。

中山大學

億澤教育——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背後名校有多少

中山大學也提供了重要支持和技術保證。

作為攻關組一員的中山大學,與攻關組全員共同耗時三年,一起完成了“珠澳大橋沉管隧道基床回淤監測及預警預報系統研發與應用”,榮獲中國航海學會頒發的航海科技進步一等獎。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河口海岸研究所李春初、雷亞平獲得個人獎勵證書。

由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中山大學、中交第一航務工程局、中交廣州航道局等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構成的攻關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