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人讀醫,天打雷劈?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真相太殘酷!

今年開學季,過去十分熱門的醫學專業似乎遇冷,不少學子對醫學專業望而卻步。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年輕人不願意穿上“白大褂”?淘高考帶你一探究竟!

勸人讀醫,天打雷劈?60萬醫學生僅10萬從醫,真相太殘酷!

60萬醫學生,僅10萬人穿上“白大褂”

在甘肅省慶陽市農村調研中發現,一些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因無人學醫而面臨醫務人員青黃不接的狀況。慶陽市西峰區肖金鎮衛生院院長邵亞洲介紹,當地村醫年齡結構老化,後繼乏人問題突出,全鎮村醫年齡最小的43歲。45歲的肖金鎮張莊村衛生室村醫邵玉寧說,自己曾動員女兒學醫,但孩子以“沒雙休,晚上還出診”為由表示堅決不幹。全省雖然免費定向培養農村醫療人才,但受種種因素影響,村裡選擇學醫的人越來越少。

蘭州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執行院長張連生表示,部分醫學院臨床專業依舊熱門,國內醫學院招生分數高,並不缺乏優秀的學生報考。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醫護人員的子女從醫的比例非常低,以蘭大二院為例,醫護人員的孩子學醫比例不到10%。中國醫師協會今年1月公佈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45%的醫師不希望子女從醫。

有記者在北京、甘肅等地採訪醫學院後發現,較之改革開放初期,醫學生的吸引力有所降低,即使考取了醫學專業,之後穿上白大褂者也明顯減少。“儘管我國每年培養60萬醫學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約10萬人。”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張宏冰告訴記者。

不願意穿“白大褂”成因複雜

執業環境變差,超負荷工作下難以“精益求精”

蘭大一院心臟中心主治醫師徐吉喆說,一些家屬缺乏基本醫療知識,對治療期望值過高,認為醫院就該是起死回生的地方,往往忽略了醫療的高風險性。甘肅蘭州一名大四醫學生蔡宏明(化名)說,“醫鬧”現象眼下有所緩解,但自己實習期間會碰見患者拿“百度百科”指揮醫生治病,“有的病人不做安排的檢查,也不簽字,還質問醫生是誰規定的,給正常診治製造了麻煩”。

張連生說,自己女兒本碩博學醫連讀8年,畢業2年後在蘇州一家公立醫院工作,工資加績效為8000多元;侄女本科畢業,在蘇州做醫藥代表,工作首月僅工資就有7000多元。工資偏低、就業心態等綜合因素下,許多醫學生紛紛跑去製藥企業當醫藥代表,實在是有點浪費人才。

各地醫學院普遍擴招

張宏冰說,一些大學不差錢,沒有招生壓力。多數普通高校的經費來源與學生人數直接掛鉤,只有少量政府財政撥款和學費,所以只得儘可能多招學生,影響了醫學的精品教育特點。這些學校的畢業生質量不高,多數不能從醫或找到理想的醫院就業。

“即便醫學人才緊缺,也不能不尊重醫學教育規律”

想讓更多年輕人穿上“白大褂”,還需要為醫生提供合理收入,改革不完善的醫療制度,解決培養人才與基層需求脫節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