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幼兒園退出歷史舞臺”是嚴重誤讀

“國家宣佈取消私立幼兒園,私立幼兒園將全部關閉,退出歷史舞臺”,“國務院辦公廳最新通知,營利性私立幼兒園將退出歷史舞臺”。 針對國務院辦公廳1月22日印發的《關於開展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工作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一些自媒體語不驚人死不休,把這次對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的集中治理,解讀為關閉私立幼兒園。

“私立幼兒園退出歷史舞臺”是嚴重誤讀

這是對這次集中治理的嚴重誤讀,甚至可以說,這些自媒體平臺根本沒搞清楚何為普惠幼兒園,不知道營利性民辦幼兒園和非營利性民辦幼兒園,以及小區配套幼兒園、社會力量舉辦幼兒園的差別,只是為奪眼球而搞“標題黨”。而這類誤讀,會嚴重影響這次集中治理的推進,也影響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

去年年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印發。該《意見》明確,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80%;到2035年,全面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建成覆蓋城鄉、佈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根據這一《意見》,民辦幼兒園是我國學前教育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大部分民辦幼兒園將在政府扶持下辦為非營利的普惠幼兒園,這些民辦普惠園和公辦園一起,使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80%,同時少部分民辦幼兒園可選擇舉辦營利性幼兒園。根本不存在民辦幼兒園退出,或者營利性民辦幼兒園退出的說法。

“私立幼兒園退出歷史舞臺”是嚴重誤讀

這次下發的《通知》,也根本不存在全部關閉私立幼兒園的說法。《通知》強調,要著力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小區配套幼兒園應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辦成公辦園或委託辦成普惠性民辦園,不得辦成營利性幼兒園。很顯然,就是從字面上理解,也不可能得到這次治理要關閉私立幼兒園,因為普惠性民辦園,也是民辦園。

自媒體的邏輯是,不得辦成營利性幼兒園,就不得辦民辦園。這是把民辦園等同於營利性民辦園,而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幼兒園可以自主選擇舉辦營利性民辦園,或者非營利性民辦園。在對民辦教育實行分類管理後,將有很大比例的民辦幼兒園,會選擇舉辦非營利性幼兒園,國家鼓勵非營利民辦幼兒園發展,非營利民辦幼兒園將有使用土地和稅收的優惠,且可獲得財政的生均經費補貼撥款,同時,為遏制營利性民辦園過度逐利,影響學前教育的普惠屬性,在允許舉辦營利性民辦幼兒園的同時,禁止營利性民辦園上市。

這種錯誤邏輯,在修訂《民辦教育促進法》時就存在,當時,國家準備立法禁止設立實施義務教育的營利性民辦學校,這是保證義務教育公益屬性的正確選擇,可是,這也被部分輿論解讀為“打壓”民辦教育,民辦初中、小學將全部退出,這是完全從營利角度看待民辦學校,從全世界範圍看,不要說義務教育階段沒有營利性的民辦學校,就連非義務的其他學歷教育階段也鮮有營利性的民辦學校,絕大部分民辦學校都是非營利性的。

“私立幼兒園退出歷史舞臺”是嚴重誤讀

另外,此次對小區配套幼兒園的集中治理,是針對小區配套幼兒園,並非所有幼兒園,是明確要求小區配套建設的幼兒園需要規劃到位、建設到位、移交到位、使用到位,必須辦為普惠性幼兒園。而除了配套建設幼兒園外,還有社會力量舉辦的民辦幼兒園,為小區居民提供入園選擇,這部分幼兒園是辦為營利性幼兒園,還是非營利性幼兒園,由舉辦者自主選擇,也不存在營利性幼兒園將關閉、退出的說法。

自媒體關注學前教育發展沒有問題,但是,在解讀有關教育新政時,必須堅持專業性,要吃透新政,不能譁眾取寵,這除了誤導公眾,製造教育焦慮之外,對政策的落實、推進毫無益處。與此同時,公眾也已要提高媒介素養,不要輕信並不專業的自媒體的“標題黨”炒作,要根據政策原文,正確理解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舉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