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舌尖上的紅色基因

回味,舌尖上的红色基因

回味,舌尖上的红色基因

回味,舌尖上的紅色基因

“近觀飲食之美,遠眺文化之魂。”不久前,中央電視臺繼推出《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美食紀錄片後,總導演陳曉卿再度出手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片中通過描述家鄉美食對舌尖味蕾的誘惑,折射了人們對傳統文化那份難以割捨的眷戀之情。而時值新春佳節、舉杯慶賀之際,作為後來人,我們還應含飴憶苦、珍惜今天,不能忘記發生在先輩身上的一個紅薯、一份炒麵、一碗酸菜等等那些超越食物本身,承載和彰顯著人民軍隊紀律嚴明、艱苦奮鬥、團結友愛等優良傳統和紅色基因的舌尖上的故事。

“不拿群眾一個紅薯”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偉大奠基

回味,舌尖上的红色基因

故事: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失利部隊前往三灣的途中,經過幾天的行軍,戰士們又累又餓。這時,走在前面的戰士發現不遠處有一塊紅薯地。大家也顧不得許多了,一擁而上,在地裡挖紅薯,用紅薯葉子擦淨泥巴就吃。毛澤東隨後續隊伍趕上來,見此情景十分生氣,問幾個連排幹部:“你們經過老表同意沒有?”幹部們自知理虧,紛紛搖搖頭說:“沒有”。毛澤東對大家說:“同志們,我們是工農革命軍,不是軍閥的隊伍,怎麼能隨意侵犯群眾的利益呢?”聽了毛澤東的批評,大家都慚愧地低下了頭。最後,官兵們一起湊了六吊錢,用紙包好後,又用一塊布包了一層,埋在紅薯地裡,並附了一張字條:“老表,很對不起,沒經同意就挖了地裡的紅薯,現賠上六吊錢給你。工農革命軍。”

10月3日,吃過早飯,工農革命軍在楓樹坪集合,準備向寧岡進發。出發前,毛澤東宣佈了三條行軍紀律:一切行動聽指揮;說話和氣,買賣公平;不拿群眾一個紅薯。這時,得知消息的三灣群眾自發來到楓樹坪,並帶來了雞蛋、紅薯等為工農革命軍送行。戰士們非常感動,他們收下了三灣群眾送的食物,並按照剛宣佈的“不拿群眾一個紅薯”的紀律,向送來食物的群眾支付了相應的銅板。

這三條紀律經過20年的豐富和發展,直到1947年10月,毛澤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起草了《關於重新頒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將其固化成“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半截牛皮帶

——“鐵心跟黨走”信念的濃縮體現

回味,舌尖上的红色基因

故事:1936年7月初,紅四方面軍開始第3次穿越莽莽草地北上。除了惡劣的自然環境,紅軍戰士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糧食嚴重短缺。剛進入草地時,每人每天還有3兩青稞面,但不久部隊就陷入斷糧的絕境。草地荒無人煙,無處補給,戰士們吃起了所有能抵禦飢餓的東西。第31軍第93師第274團8連小戰士周國才當時只有14歲,進入草地不久,他們班的乾糧就吃完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樹皮。到後來連野菜也找不著了,他們只好開始吃槍帶和鞋上的皮子,可這些東西也沒多久就被吃光了,於是大家解下自己的皮帶煮著吃。

為了把難嚥的皮帶嚼進肚子裡去,紅軍戰士們想盡了各種辦法。第一種辦法是煮,把皮帶切成一條一條,煮到最表面一層軟了,小心颳去,裡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戰士們背靠背坐著用力咬著牛皮充飢。第二種辦法是烤,烤到皮帶有些變色、變軟,但不能烤久,否則烤焦就浪費了,烤好後趁軟撕咬成小塊咀嚼,嚼幾下,喝口水。第三種辦法是先煮再烤,用水煮軟後,再埋在火堆裡烤,藉著裡面沒熄掉的火星將皮帶烤熟,扒出來後,戰士們你咬一口我咬一口互相謙讓著裹腹。第四種辦法是先烤再煮,先用火將皮帶烤熱,刮掉表層黑灰後,再放到鍋裡煮,煮軟了再切成絲,和野菜粥攪在一起便是營養調劑了。

當六位戰士的皮帶吃完後,大家對周國才說:“該吃你的了。”戰友們都知道,他這條皮帶是1934年戰鬥中繳獲的戰利品。周國才實在捨不得吃掉自己的心愛之物,可為了抵抗飢餓,挽救全班戰友的生命,他毅然貢獻出這條有著特別意義的皮帶。看著心愛的皮帶被細細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帶絲,漂在稀溜溜的湯水裡,周國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淚。當皮帶第一個眼兒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後,他實在忍不住了,哭著懇求戰友說:“我不吃了,把它留著作個紀念吧。”就這樣,大家懷著對革命勝利的憧憬,忍飢挨餓,將這吃剩的半截皮帶保留了下來。

牛皮帶,關鍵時刻成了紅軍戰士充飢裹腹的乾糧。這個故事後來被編成了一首《牛皮腰帶歌》流傳至今,歌詞是這樣寫的:“牛皮腰帶三尺長,草地荒原好乾糧。開水煮來別有味,野火燒熟分外香。一段用來煮野菜,一段用來熬鮮湯。有湯有菜花樣多,留下一段戰友嘗。”征服草地勝利到達延安後,周國才用鐵筷子在皮帶背面燙上了“長征記”三個字,用紅綢子包好一直珍藏著。1975年,他將這條珍藏了幾十年的半截皮帶捐贈給了國家。

評點:長征是人民軍隊的涅槃重生,在最艱苦的歲月,稚嫩的戰士寧願吃皮帶都不曾動搖跟黨走的信念。回望人民軍隊91年的輝煌歷程,正是以這種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的赤誠之心,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從弱到強、從小到大、從勝利走向勝利!

“一把炒麵一把雪”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永恆傳唱

回味,舌尖上的红色基因

故事:志願軍入朝初期,後勤補給十分困難。由於沒有制空權,敵機對我後方運輸線狂轟濫炸,糧食很難及時送到前線。而且當時部隊為追殲南逃之敵,推進速度很快,為避免暴露作戰意圖,部隊多在夜間行動,以往就地埋鍋造飯的做法明顯行不通了。加上天寒地凍,前方部隊紛紛要求後勤部門設法向前線供應一些容易保存和食用的熟食品,以解決部隊“吃飯難”的問題。炒麵容易保存和攜帶,無需爐灶即可食用,很早就是人們遠行時常備的一種乾糧。長征期間,紅軍通過荒無人煙的大草地時,攜帶的就是青稞炒麵。時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李聚奎是老紅軍出身,曾經接觸過炒麵,因此,1950年11月第一次戰役剛剛結束,他就向總後勤部提出“以炒麵為主,製備熟食,酌量提高供給標準”的建議,並得到了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和總後勤部部長楊立三的讚許。彭德懷在看過東北軍區後勤部送來的炒麵樣品之後,指示糧食炒制前要洗淨,炒好磨碎後要適量加鹽,並要求大量前送。

早期前送的炒麵,配方為“小麥面70%,高梁米面、米粉或玉米麵30%”,炒熟、粉碎後再加0.5%的鹽,而後調整為“麵粉65%、米粉25%、大豆粉或豌豆粉7.5%”,鹽含量提高到2.5%。在渡過最困難的1951年下半年之後,我軍後勤供應條件不斷改善,炒麵的營養成份也有所增加。1952年以後送往前線的炒麵,配方改為“麵粉45%、米粉40%、大豆粉或豌豆粉7.5%”,另加有5%的雞蛋粉和2-2.5%的鹽。東北人民政府曾專門制訂了《炒麵原料取給及炒麵集中辦法》,設有專人負責監督、保密及檢驗成品質量,同時有具體的加工要求。在最艱苦的階段,志願軍將士們過的是“大米白麵不見面,高梁小米靠邊站,蔬菜肉食不用提,炒麵拌雪天天練”的生活,由於幹吃炒麵難以下嚥,在沒有水的情況下,將士們就“一把炒麵一把雪”地渡過難關。

上甘嶺的一個蘋果

——官兵一致團結友愛的生動詮釋

故事:人民軍隊與蘋果的感人故事發生在上甘嶺戰役中。看過電影《上甘嶺》的人無不為片中一個蘋果的故事所感動,那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當時,敵軍使出各種手段破壞,投炸彈、噴火焰、燻硫磺、施毒氣……同時嚴密封鎖志願軍後方補給線,坑道里的飲水頓時成了最大的難題。戰士們乾渴難忍,一切含有水分可以潤喉潤唇的東西都被吸吮乾淨了。

得知坑道里的部隊想吃蘋果,志願軍第15軍後勤部門馬上從平壤買來蘋果,準備前送。從志願軍後方到上甘嶺前線,近的只有500多米,遠的不過1000多米,可這樣一點距離被美軍的飛機大炮隔成好幾條封鎖線,蘋果就是送不進去。敵人只要看到志願軍一個運輸員,就馬上呼叫飛機大炮,把山谷打得煙塵沖天。軍政治部專門下令:只要能把一筐蘋果送進去,就能立一個二等功!據志願軍老兵們回憶:通往上甘嶺的路上滿地都是被炸飛的慰問袋、蘿蔔、蘋果、饅頭……

17歲的運輸員劉明生往前線運送彈藥途中,在一個炮彈坑裡拾到一個蘋果,把它帶上597.9高地,送給了第135團7連連長張計法。張計法把蘋果讓給步話員,步話員又將蘋果傳給重傷員,一個蘋果在坑道里轉了一圈,又完整地回到了連長手裡。連長帶頭咬了一小口,再往下傳,一個蘋果就這樣轉了兩圈才吃完。

“酸菜裡面出政治,出模範”

——艱苦奮鬥政治本色的具體寫照

故事:人民軍隊歷來重視勤儉節約。革命戰爭年代,物質經濟較為困難,官兵們吃上一碗酸菜就米飯就算是上好的調劑了。新中國成立之初,有位將軍提出軍隊要增加薪水,還用“資本家吃飯五個碗,解放軍吃飯是鹽水加一點酸菜”舉例對比,說這不行,當時有許多同志贊成,毛澤東卻堅決反對。中共八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起此事,這樣講到:“我是歷來主張軍隊要艱苦奮鬥,要成為模範的。……我說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個碗,我們吃酸菜,這個酸菜裡面就出政治,就出模範。解放軍得人心就是這個酸菜,當然,還有別的。現在部隊的伙食改善了,已經比專吃酸菜有所不同了。但根本的是我們要提倡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是我們的政治本色。”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回味,舌尖上的红色基因

編審:張華婧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