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沒有詳細描述的“榜下捉婿”,封建社會先進的婚姻觀

《知否》第十一集中演到科考發榜之日,榜前有很多會試無關人員湊在一起討論,在聽到了盛長柏中進士之後,有一群人瞬間聚攏將他圍住,幸虧顧廷燁將他拽出。這群人可不是什麼綁匪,他們是來“捉女婿”的。

《知否》中沒有詳細描述的“榜下捉婿”,封建社會先進的婚姻觀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種婚姻文化,即在發榜之日各地富紳們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簡直就是搶,坊間便稱其“捉婿”。電視劇中沒有對這個習俗過多描寫,激烈程度也沒有表現出來。

北宋時期,社會商業發展十分迅速,國家經濟空前發達,據說北宋的GDP達到當時世界的60%。正是由於經濟水平的發展從側面推動了宋朝人的婚姻理念的改變,宋朝改變了五代十國之前盛行的門閥制度(婚姻對象的選擇是有著嚴格的門第限制)。“不問閥閱,只問貲財”,蔡襄說:“觀今之俗,娶其妻不顧門戶,直求資財,隨其貧富。”同時代的鄭至道也說,“今之世俗,將娶婦惟問資裝之厚薄,而不問其女之賢否。”這種擇偶觀念和今天是很像的。

《知否》中沒有詳細描述的“榜下捉婿”,封建社會先進的婚姻觀

而且,宋代“重文輕武”,於是成為中國科舉制度最完善的時代,考試取士是朝廷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科舉勝出者名利雙收待遇豐厚,連宋真宗都作詩云:“富家不用賣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這便也造成了宋代讀書人結婚年齡普遍推遲。當然也影響了“閨秀們”,於是出現宋朝特有的“榜下捉婿”怪圈。宋人把“擇婿”說成“捉婿”,又戲稱為“臠婿”,“臠”乃肉塊,可謂比喻形象,又頗帶諷刺意味。

於是乎便出現了這樣的場景:每當科舉放榜的時候,看榜的不止是士子還會有富商,看完榜中了舉的人只要說一句自己中了或者被其他人確認中了,不管你年齡多大,那麼他的周圍馬上圍上一圈土豪對他說:“某惟一女,亦不至醜陋,願配君子,可乎?”,然後這個出價說陪嫁一千貫,那個說陪嫁兩千貫,只要回答“可”,那就是立刻被一群健僕強行帶至一豪宅中然後被認作女婿。

其實也不止是想提高門第的平民,即使是豪門名相,嫁閨女時,眼光也不止是放在皇親國戚官宦子弟身上,選擇的全是東華門下進士的優秀知識青年,真宗、仁宗時期名相王旦,公開宣佈王家的女兒、孫女、曾孫女,嫁人不看門第,只選知識份子不嫁,他的九個孫女婿,全部進士登科,他曾孫女婿中就有秦檜;而帝國的其它宰相也不落下風,拗相公王安石把女兒嫁給了當年進士的蔡卞。寇準也將侄女婿嫁給了景德年中的進士,後來寇氏早亡,依然是香悖悖,另一個宰相李沆急忙把閨女又嫁給了他。

也曾流傳過關於“捉婿”的一件趣事。有一位新及第的年輕舉人,其身材高大,相貌不凡,被一大戶權勢人家看中,該人家便派出十幾位壯丁將這個年輕舉人擁簇至家中,這個青年不拒絕,不逃避,而是反之欣然前往。青年等待不久後,一位身著高官袍服的人來到,問他:”我膝下有一女,相貌並不醜陋,願意嫁與公子為妻,公子意下如何?“該青年深鞠一躬,開口道:“在下出身貧寒,若能高攀,也是一大幸事,只是,待我回家問過妻子可好?”眾人聽罷,鬨笑而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