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次序,科技>海權>>>>陸權

城市次序,科技>海權>>>>陸權

在海運貿易為主的時代

城市格局不會變

改變海權城市命運的不是陸權

是科技

第一章 海權>>>>陸權

傳統上,地理位置決定城市命運

傳統上,城市命運是由地理位置決定的,就連北京,也是由它的地理位置決定的,以前是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現在是平衡南北越來越大的經濟差距。

紐約東京上海這些更不用說了,都是地理位置決定的,都是大港口,也就是所謂的“海權”,以海權為基礎的城市佈局仍然是今天世界的格局。

那麼,陸權能夠取代海權嗎?

陸權取代不了海權

海權的基本邏輯在哪裡?在於貿易與航運,全球每年貿易額近180萬億人民幣,中國是25萬億人民幣,佔全球的14%左右,這些貿易額被各港口城市把持著。

陸權的邏輯在哪裡?一條連著幾個斯坦通向阿姆斯特丹的鐵路能不能PK全球幾十條連接各重要大港口的航運網絡?

各大陸地板塊都是被海洋分開的,首先就不可能建立全球鐵路網絡,白令海峽通向美國?那是美國嗎?那是加拿大旁邊美國的飛地,著名的冰封之地阿拉斯加,為什麼?為什麼今天還有長征的想法?放著好好的貿易不做,去冰天雪地扔錢呀?

那麼,這一條孤獨的斯坦鐵路能有多少貿易額?算個賬,中國對歐盟的貿易佔我國貿易總額的15-16%左右,頂破天這一條鐵路的運量可以搶佔對歐盟貿易的40%,那麼,這條路的貿易額佔中國的6%左右,佔全球的0.85%,看起來,對於全球的海權沒有任何影響,對於中國也沒什麼影響。

By the way, 我估計那條鐵路線佔歐盟貿易的40%,長三角的歐洲企業一定表示“呵呵”,上海關區對歐盟貿易額佔全國的30%,它一定對這個40%表示強烈質疑。

所以,不要把陸權信誓旦旦的寫在樓書裡,不要在大的量級裡出現失誤,國家修這一條鐵路也不是為了改變什麼權,更不是讓我們炒房子用的,它是為了別的戰略利益。

沒有陸權,就沒有新一線城市

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其實,廣深單個的體量都不足以做一線城市,人口加起來也就是2600萬左右,與北京上海單個相當。

與其說是一線城市,不如說首都+兩個都市圈,上海和廣深都不是單獨的城市,它們都是被周邊的都市圈拱衛出來的高點。

也許北京最初並沒想做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後來發現,不做這兩個中心,無法控制局勢,所以,北京的地位不用討論,它是政治權力分配的經濟權力。

下面只討論上海+廣深這三個經濟一線城市。

沒有陸權,就沒有新的一線城市,內陸的中心城市依靠本省資源是無法與世界貿易的大節點抗衡的。

新一線也好,二線也好,不是時間發展先後問題,不是中央的小仙女點金棒點一點就可以躍升的。

為什麼沒有新一線?

看看一線的標配吧,地理位置+營商文化+都市圈

地理位置:三個一線都是大港口,上海是全球第一大港口,深圳是第三,廣州大約是第七。全世界來看,主要的大都市也都是大港口,紐約東京香港洛杉磯新加坡孟買等等,實際上,美國只有芝加哥一個內陸大城市,而芝加哥也是五大湖的港口。

大都市都有港口,但有港口不一定會成為大都市,比如說寧波,也許在今天,寧波加杭州,就是杭州灣有可以匹敵上海的資源,但是上海已經佔了先機,它已經把天然的地理位置化學反應成了固有資源,比如說它的開放性,與世界溝通的能力等,很難在短期複製。

營商文明:長三角是中國文明程度最高的區域,自古有經商的風氣,再加上海的輻射薰陶,長三角很自然形成了營商文明,珠三角是在貿易中被歷練並接受營商規則的。反觀,我國北方區域受儒家文化影響,重官輕商,至今仍然是官僚文化為主,又加上國有企業重工業多,更進一步抹殺了營商文明的萌芽。

文明就像釀酒,出來一點甘汁,伴隨無數糟粕,這些官僚權貴糟粕至今仍然繁盛,是因為被某些集團把持受益。

西南呢? 西南是另一種狀況,就是既沒有儒家文化,也沒有營商文明。

都市圈:與其說一線城市是城市,不如說一線城市是都市圈,這就是一線和二線在形態上的分野,二線城市的經濟輻射能力不足以把周圍的城市融合進來形成都市圈。

只有具備了相當的經濟體能,城市能量外溢,並借用周邊城市的土地人工等,才形成互補的都市圈關係。

歸根結底,就是二線的經濟能量有沒有辦法躍升成一線?

沒有足夠的貿易和金融,很難具有大的經濟能量,製造業不是量能密集的產業,只能產生並列的城市關係,蘇州和無錫都是被上海凝聚的,它兩個誰也凝聚不了誰。

長三角和珠三角每年的貿易量都是8萬多億元,而重慶和河南省都是4000多億,它倆在內陸省份還算好的呢,金融更不用說了,上海是與北京同級別的金融中心,深圳廣州是國內第三第四名的金融中心,根據有一定國際公信力的GFCI排名,上海是全球13名,深圳是22名,廣州是37名,別的那些躍躍欲試的新一線,我沒找到它們的排名。

有人問,那些新一線都是內陸諸侯,有對本省的北京效應,是否能憑藉這一點成為一線?嗯,首先,北京和地方諸侯就差一個大的量級,北京能改變增值稅,地方呢?其次,地方諸侯只能虹吸本省資源,無法虹吸全國甚至全球的資源,這就是區別。

中國的內需比較大,會增加陸權權重嗎?嗯嗯,中國的內需市場並不大,中國只是人多,我們每年的消費支出是23萬億人民幣,美國是80萬億,而我們每年買房是15萬億人民幣,我們還要還幾萬億的按揭款,so, 我們哪裡有什麼內需市場,房子就是最大的內需。

而且,隨著老齡化與計劃生育雙重疊加的影響,我國內需市場,相比整個世界的市場也許不會呈現更明顯的增長,畢竟我國只有13億人,而世界是75億人。

在陸權無法替代海權,形成陸上貿易大時代的背景下,大型都市圈就只可能圍繞大港口產生。

不是說世界的海權格局沒法改變,海權也是歷史產物,當然會被改變,但是改變海權的不是更落後的陸權,而是“科技”

第二章 科技改變海權


事實上,科技已經在改變著海權邏輯,硅谷和西雅圖,深圳和杭州,甚至法定第大王北京。地理決定論都是因為人和物的親達性造成的,未來的科技首先會改變人的親達性,人已經不必要親自到哪裡去做什麼事情了,再長遠一點,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會改變生產分佈,沒有必要再在人工窪地設廠了,那麼,世界各地的製造成本趨於無差別,就沒有全球分工跨洋投資的必要了,最終也就沒有貿易的必要了。

當然,這是一個過程,但無法否認的是,科技爆炸是具有加速度特徵的。

未來世界的交流不再是實際的人和貨物的交流,而是數據與信息的交流,未來的碼頭既不是海港也不是鐵路樞紐更不是河運,未來的碼頭是人和數據的碼頭,但不是我這樣的人,我恐怕沒資格參與社會分工了,未來的人是“製造人的人”。

谷歌的阿法狗就像當年瓦特的蒸汽機,蒸汽機開啟了工業時代,取代了人的體力,阿法狗將會開啟人智時代,最終取代人的腦力。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一兩千年,人類沒有太大變化,所以中國的封建王朝可以一代一代更迭,而工業革命完成後的不到百年,大清就被船堅器利攻破了大門,幾十年後就被終結了統治,人類史上最盛大持久的農耕封建文明退出了歷史舞臺。

再怎麼強調科技都不為過,不要抱著老路子看未來的世界,在19世紀不可以,在今天更加不可以。

是上海改變了紐約嗎?當然不是,改變紐約的是硅谷。

同樣,在中國,沒有陸權下的新一線,只有科技下的新一線。

與其研究別的,不如學習一下科技,瞭解科技的動向與佈局,它的手指才是點金的手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