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我就像是從遠方來路過這裡的客人

回憶的黑白停留在年少

像那些過時卻經典的老故事片

又一次看到那座時鐘

我就知道自己快到家了

這是我最終要歸回的家鄉

最終我會回來安靜的陪在你的身旁那片土下將成為我永久不棄的地方,不棄的地方

世界上只有一種歸途那就是回家的路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回家的路總是很長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回家的路在心裡,在記憶裡,在我的血液裡。這一生,生生不息的活著……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溝壑縱橫

印象中的大西北,風沙漫卷、滿目蒼涼、其實不然,這是大自然賜予的自然壯美、歷史人文厚重。依然處處是美景。雖然沒有山青水秀之婉約、但有高山溝壑之硬朗。就像西北漢子一樣硬朗。大西北的美是歲月塑造的蒼涼美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褶褶皺皺,起起伏伏,綿延不斷


大西北的美是歲月塑造的蒼涼美

在西北廣袤的土地上到處可見時光流逝的痕跡可是我們無論如何也描繪不出將來的變化。這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過去和將來,這種神不可測的的變化趨勢,這種極美麗到極惡劣變遷的巨大反差,能不能稱為一種美,一種淒涼的美,一種不對稱的美,一種很真實的美。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鉛筆洞》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我愛家鄉景》


「大西北的美是原態生活的自然美」

這種原生態的田園生活,就是一幅幅美麗的畫面。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遠離了大都市喧鬧繁雜,在這裡我們清淨了安靜了平靜了,心靈得到了撫慰。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尖雞兒》攝於姜家莊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野燕麥《攝於姜家莊》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無名花》甘谷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景色如畫》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春暖花開》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這個叫什麼?忘記了?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蝸牛之家》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晚霞》 攝於紅透坡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餘暉》 攝於紅透坡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七月的風》

七月的風八月的雨卑微的我喜歡遙遠的你。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八月的雨》

你還未來怎敢老去。雨後山坡小樹。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馬璐兒》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碩果》攝於姜維故里——麻家灣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家家門口都有的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大西北蒼涼而美麗,曠達而悠然,大美不豔,大美不秀,大美無聲!


攝影大師說:

真正優秀的藝術作品,一定是以一個對象為媒介生髮出來的對人類、社會、歷史的反思。攝影的精髓是個人的體驗,而不僅僅是展示和解釋。

真理之眼,永遠向著生活——佈列松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梅開五福(攝於吊咀村)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旺財?不,可愛的小狗狗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疊影重重》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有人想回去,有人想出去(攝於吊咀)


「壹」區域文化底蘊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很少見了,還有幾個知道他的用途呢?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越來越少見了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書法傳承藝人》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紅白喜事還是常用的《無煙塊碳》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人們除了喜歡書畫外還有中國傳統樂器,聽唱陝西秦腔。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老屋》見證改革開放40年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上海產的老永久,當年可是比寶馬都難買的!小編不記得我們村子裡是誰家先有的,但擁有第一臺電視機的人家,當時的盛況可稱萬人空巷呀!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攝於《大像山》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大佛見證著甘谷百年發展的軌跡》

這裡松檜叢生,丁香溢彩,山中懸崖峭壁上的大洞窟內有一尊北魏時期的石胎泥塑大佛,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

景區特色:登山、禮佛、佛教文化、石窟、佛像、山嶽。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祖輩們留下的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中國傳統古建《守望幸福》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上天台》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三百多年,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石雕》攝於甘谷水上公園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千佛洞》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千佛洞開鑿在峻險崖壁上,僅有一個小巧洞窟供人出入洞,迎面一尊笑容可掬的彌勒大佛安坐。遊經此處的人,必先叩拜,然後伸手在彌勒佛渾圓的肚皮上摸一摸,以求笑口常開。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據大像山千佛洞塑像工程師,800羅漢雕塑負責人蔣五明(天水市非遺傳承人)介紹,羅漢洞位於千佛洞內,洞窟主體為環形,其中有五方佛菩薩、十六眾菩薩、十童子、十金剛、十飛天以及諸多尊者共計800餘位。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千佛洞》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誰沒在這裡留過影的舉手,沒有了吧?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落日餘暉》 攝於甘肅甘谷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風景再美,也比不上回家的溫暖。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每個人都會去留影的地方,當然我也不例外。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夜幕璀璨》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夜空之鏡》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姜維紀念館》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姜維的61代孫姜全定,時任姜家莊的村黨支部書記,也是姜維紀念館的第一任負責人,帶領群眾自籌資金於1997-1999年建起了一座姜維紀念館,他告訴我們,近幾年海內外的姜維後裔來這裡尋根問祖、憑弔姜維忠魂的人日漸增多,他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除了把姜維武術研究會、姜維紀念館、姜公祠等維護好之外,他還有一個想法:把世代相傳的《招魂曲》加以改進,比如用鑼鼓、嗩吶等一些民間樂器演奏,即增加觀賞性,同時又能烘托祭祀氣氛。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姜維紀念館牌坊》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前日本首相題詞》姜維紀念碑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但有遠志,不在當歸”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姜維墓》

姜維,字伯約,三國時天水冀城(今甘谷縣六峰鎮姜家莊)人。蜀漢末期名將,軍事統帥,蜀漢大將軍,第四代執政大臣。是甘肅早期歷史上的一個著名人物。今甘肅甘谷縣六峰鄉姜家莊世傳為姜維故里,有姜維衣冠冢。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姜維墓位於甘谷縣六峰鎮姜家莊村南將軍嶺靴子坪上,距縣城東5公里,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1997年甘谷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姜維逝世後,忠骨埋於四川,但故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大將軍,在距縣城東5公里的姜家莊的將軍嶺上,修建了佔地面積近6000平方米的姜維衣冠冢和姜維紀念館,楊成武將軍親筆題寫了 “姜維故里”碑。千百年來,姜維孝感天地、氣貫長虹的高貴品質,啟迪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甘谷兒女。每逢姜維誕辰,故鄉人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

為了弘揚“但有遠志,不在當歸” 的姜維精神,充分發揮姜維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文化宣傳、審美教育、旅遊觀賞等各項功能。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宣傳、文化、教育等部門和屬地鄉鎮黨委政府均把姜維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納入工作規劃之中,從設施建設、活動建設和隊伍建設等諸多方面加強了姜維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真正發揮了該基地啟迪愛國意識、激發建設熱情、灌輸民族精神、營造和諧環境、共建美好家園等多項功能,在縣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姜家莊的村民大都姓姜,他們的的確確是名將姜維的後代,從59代孫到65代孫現在都還在村裡生活,年齡最大的已經80歲,最小的今年15歲。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姜家莊冬季》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攝於冬季《姜維紀念館》


「貳」民俗飲食文化

「生活是一種態度,幸福是讓生活變的更美好的過程!」

如果財富不能讓你變得幸福,吃好穿好住好,並不能滿足你精神的空虛!或你所有擁有的東西有限,沒辦法獲得更多時,那麼就把手中的東西變的更漂亮吧!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甘谷第一茶《罐罐茶》

燒茶的工具變了,情懷未變,愛意永久長存。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一碗牛肉麵讓你整天精神飽滿。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西北飲食文化特色之一《牛肉麵》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西北飲食文化特色之《涼粉》

這裡盛產辣椒、花椒(“伏椒”最為出名,被稱為“辣椒之鄉”、“花椒之鄉”)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西北飲食文化特色之《油煎洋芋》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這個還需解釋嗎,不要了吧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區域飲食文化《蒸饃饃》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新年將至,你何時回家?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故鄉是心裡的一根刺,想著疼著,越疼越想。多年未回,路早就不復當年模樣,老人們隨著感覺找到物是人非的故鄉,找到兒時的玩伴,竟笑得孩童般開懷。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三十年風華歲月,彈指一揮間。我們也曾經年輕過。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以此為記,獻給所有懷念故土的人們。


「甘谷縣民俗文化」

甘谷漢簡,1971年12月在甘谷縣出土,共有二十三枚,近似《曹全碑》的風格。唐三彩鳳首壺,壺高31釐米,口徑4釐米。倪魚彩陶,1958年甘肅甘谷縣西坪出土,高38釐米,口徑6.8釐米。甘肅省博物館藏。 甘谷麻鞋不僅具有實用價值,同時又是一種的民間手工藝品。每種樣式各有寓意。

甘谷脊獸,甘谷渭河北岸的永安村是主要的生產基地。永安村主要生產宗教建築脊獸和民用磚。

甘谷刺繡,講究畫繡結合與針法、繡線的運用,頗具典型的有枕頂、香包。

甘谷辣椒,甘谷是被稱“辣椒之鄉”,“花椒之鄉”這裡盛產羊角辣椒。甘谷辣椒主要產於磐安鄉。

油煎洋芋,甘谷街頭,常見的小攤油炸洋芋有片、條、塊等多種。

漿水面,又叫“酸飯”。甘谷漿水面是周朝遺風的繼續與發展。

甘谷酥圈圈狀如圓環,厚3釐米左右,外圓直徑12釐米左右,內圓直徑8釐米左右,底色淡黃,環面呈橙紅色。

甘谷皮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皮影亦稱影戲、驢皮影、燈影戲、土影戲,是民間藝人用壓平的幹牛皮或獸皮、紙板鏤雕出的各種戲劇人物形象,身高僅半尺。演出時,先掛起一塊白布,幕後點起燈,在光亮裡,藝人手拿細棍,輕輕挑起皮影小演員,在燈光裡準確甩動,這樣,在幕布另一面,人們在夜間就會看到白布上小小演員在戲劇音樂伴奏聲中提袍甩袖、武打翻滾、吹髯抖須、騰雲架霧、上天入地……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甘谷皮影戲盛行於明清,唱詞和唱腔以秦腔為主。甘谷皮影傳統雕刻技法和過程,藝人歸納為順口溜:“先刻頭帽後刻臉,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裝發須一身全,最後整裝把身安。刻成以後再上色,整個製作就算完。”

甘谷剪紙、甘谷夯歌、甘谷高臺、甘谷社火、甘谷戲曲、甘谷臉譜、甘谷道情、甘谷山歌、甘谷嗩吶


記錄最真實最美麗的華夏第一縣——甘肅甘谷

姜維故里|華夏第一縣冀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