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從軍,保家就是衛國——唐詩中的家國情懷

萬里從軍,保家就是衛國——唐詩中的家國情懷

萬里從軍,保家就是衛國——唐詩中的家國情懷


投筆從戎,將家國安危繫於己身;聽鼓角爭鳴,望烽火邊城,黃沙漫天的古道,閃爍著刀光劍影;策馬揚鞭,一騎絕塵,青春的渴慕與熱盼是戰死沙場、報效家國——這就是少年王維的夢想,也是當年所有長安少年的夢想。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王維《少年行》

王維筆下的青年才俊,認為保家衛國是每一個男人責無旁貸的使命,縱然戰死沙場,留下一堆白骨,也同樣飄著淡淡的清香。這樣的報國之志,似乎也是所有有志青年的共同心聲:

聞君為漢將,虜騎罷南侵。

出塞清沙漠,還家拜羽林。

風霜臣節苦,歲月主恩深。

為語西河使,知餘報國心。

崔顥《贈梁州張都督》

這是崔顥寫給邊疆將士的贈詩。詩中說,聽說你做了將軍,從此胡虜的鐵蹄就再也不敢南侵。這裡的漢將,其實和王維的“出身仕漢羽林郎”一樣,都是以“漢”代“唐”的意思。大漢朝的風骨、氣度、繁榮,以及天朝大國的霸氣,一直是唐代人們所向往和欽佩的。雖然風霜雨雪令將士們吃盡苦頭,而能夠殺敵報國,便是男人的一種榮幸,也使得大家都感激皇帝的恩情。

萬里從軍,保家就是衛國——唐詩中的家國情懷

這樣的情懷恐怕是現代人很難理解的。當時的人們認為,一個願意駐守國家邊陲、保衛社稷人民安康的將軍,即便吃再多苦也會感激皇上。因為如果沒有“皇上隆恩”,便沒有匹馬戎裝的機會,更不可能奔赴能夠施展壯志與豪情的戰場。

正因為這份鐵血男兒的昂揚鬥志,將詩人、書生們的愛國激情也深深喚醒。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楊炯《從軍行》

緊急的軍情猶如燃燒的烽火,迅速傳到了西京。書生們心中的英雄氣概層層激盪,他們再也不願端坐書齋,消磨青春與生命。於是,他們辭別皇宮,從皇帝手裡領到那隻令箭,鐵騎繞龍城,國人的希望都寄託在這金戈鐵馬的沙場。大雪紛飛,軍旗上的彩繪也在歲月的風塵了漸漸褪色,鼓角爭鳴夾雜著飛沙走石。詩歌最後直抒胸臆,寧可做一個軍中的小小官吏,也勝過在書房裡靜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王翰《涼州詞》

萬里從軍,保家就是衛國——唐詩中的家國情懷

甘甜的美酒,通透的夜光杯,斷斷續續傳來的琵琶聲,都匯成了塞外獨特的記憶,流淌在人們心裡。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功名利祿似乎並不重要,封侯拜相也不再計較,只有在野外軍隊帳篷裡的開懷豪飲,醉臥沙場,才是人生最可珍惜的經歷。

萬里從軍,保家就是衛國——唐詩中的家國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