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為何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大同,位於山西省北部,地處山西和內蒙古、河北的交界處,大同盆地其實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也是黃土高原最邊緣的地帶,大同和黃土高原的關係很密切,可以說是整個農耕文明的最外延,再往北一點,就是草原和戈壁並存的蒙古高原了,所以大同堪稱山西或者整個農耕文明的屏障。

僅從地理上來看,大同的地位與蘭州相似,同樣身處漢胡邊界,同樣連年戰爭。但是大同在軍事要塞之外還曾是三朝古都,而在大同爆發的戰爭級別也更高,經常是影響國運級別的大戰,如李牧破匈奴之戰、漢高祖白登之圍、隋煬帝雁門之圍等,許多大戰如消滅東突厥、望都之戰、嶺北之戰等也都是從大同出發。

那麼,為什麼如此之多的國運之戰都選擇了大同作為戰場呢?

趙國雄邊,匈奴噩夢

早在舊石器時代,大同就居住著遠古人類,然而,古代的史書對於大同記載甚少,原因無它,大同在夏商周時代屬於北狄部落的地方,屬於廣義上的蠻荒之地,直到戰國時代,這個浴血時代的來臨。

春秋時代,經過數百年的諸侯混戰,一時間形成了北方的晉國、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和東方的齊國四大諸侯國稱霸的局面,其中最為強大的便是晉國,強大的晉國連秦國都無法忽視,兩家結為姻親,即“秦晉之好”。晉國在隨後晉文公的時候,迅速強大,城濮之戰巧妙運用“退避三舍”大敗楚軍,晉文公也成為春秋一霸。

再強大的國家,危機都是從內部開始的,晉國末期,國君被六卿把持,最後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史稱“三家分晉”,這個和“田氏代齊”一同成為了戰國時代的開端。

韓趙魏三家雖然瓜分了晉國,但分到的土地並不一樣,最有權勢的魏氏分到了晉國最多的土地,包括今天的山西西部、河南北部,其次的韓氏則分到了河南大部分國土,靠近周天子的地盤,也是天下最富庶的土地,可以說,魏國得其多,韓國得其富,而趙氏則分到了最貧瘠的山西北部地區,最終,三家都得到了周天子的冊封,成為名正言順的諸侯國。

山西大同,為何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三家分晉

趙國土地最貧瘠,北邊直面著北狄,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趙國只有自強才能自保。到趙武靈王時期,這位英武之君大膽採用少數民族的服裝,推行騎兵戰術,即史上著名的“胡服騎射”,一舉擊敗匈奴,滅掉了中山國,趙國靠自己的血性硬生生從少數民族手中搶得了大片領土,在大同設置了雲中郡,在其南面設置了著名的雁門郡。

“雁門”的意思是山高路遠,鳥都飛不過去,更何況大雁了,形容雁門的偏遠和險峻,後世的雁門關就設立在雁門郡上,而“雲中”,這個極其美麗的名字,就是大同最早的名稱,大概是地方太遠了,看起來宛如在雲裡面吧。

此時的趙國,兵強馬壯,控弦百萬,然而,西方的秦國也如日中天,秦趙兩國最終爆發了戰略大決戰——長平之戰,趙軍四十萬全軍覆沒,趙國由盛而衰。

當時趙國的李牧由於年幼未能參加長平之戰,或許是幸運,沒有充當戰場的炮灰。李牧長大後,在雲中、雁門一帶抵禦匈奴,用示弱之計麻痺匈奴,最終,十萬匈奴大軍被李牧打得全軍覆沒,單于隻身逃亡北方,此後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城鎮。

李牧創造了步兵戰勝騎兵的典型戰例,後世,尤其是宋朝大量借鑑了此戰例,而其兩邊包抄的戰術也被後世霍去病的騎兵發揚光大。

趙國後來又陸續擊敗了東胡、樓煩等少數民族,後來邊境的威脅減輕了,李牧的邊軍成了趙國的救命稻草,到南方前線對戰秦軍,多次取勝,李牧也得到了和白起一樣的稱號“武安君”,但最終因秦國的反間計被趙王遷誅殺,趙國也隨之滅亡。

山西大同,為何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悲情名將李牧

但是,大同又庇護了趙國,邯鄲被攻破後,趙王遷被俘虜,英勇的趙國宗室趙嘉帶領數萬軍隊逃到了代郡,正在大同、張家口一帶,不過沒有重建趙國,而是叫做“代國”,趙國遺民紛紛北逃到這個代國,面對趙國的殘餘勢力,秦始皇沒有亂了陣腳,而是先派大將軍王翦用一年時間滅掉了楚國,然後派王翦之子王賁滅掉了燕國,隨後左右包抄滅掉了這個代國,最終統一了天下。

可以說,整個戰國時代,趙國能夠抵禦匈奴等少數民族數十年,全靠大同這個北門鎖鑰,它就和城門上的鑰匙一樣重要,守衛著整個中原大地。

秦國雖然統一了天下,但繁重的徭役和賦稅最終滅亡了自己,楚漢戰爭劉邦勝利,統一天下。漢高祖六年,異姓諸侯王韓王信在大同叛亂,投降了匈奴,劉邦高度重視,親自上陣,率領30萬大軍北伐匈奴,在山西的沁縣大敗韓王軍隊,隨後乘勝追擊,一直打到大同附近。

劉邦也有點飄飄然了,此時天降大雪,道路很不好走,謀士劉敬強烈建議班師回朝,不要出擊大同,劉邦還是出擊了。結果親自統帥的先頭部隊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大同旁邊的白登山上,整整七天,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圍”。

後來的漢文帝、漢景帝時期,主要以休養生息為主,匈奴也多次騷擾,甚至一度突破大同,雙方並沒有大規模地進行戰爭,邊境持續拉鋸狀態。

漢朝在相當一段時期裡,採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但是匈奴還是偶有入侵,等到漢武帝即位,經過文景之治的數十年積累,漢朝實力雄厚,好大喜功的漢武帝開始籌劃大規模反擊匈奴。

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之戰是從山西朔州的馬邑開始的,這個地方正好在大同旁邊。漢武帝為了消滅匈奴,在馬邑安置了一群伏兵,單于貪圖馬邑城的財物,親率10萬大軍進入馬邑,就在匈奴單于快要進入漢朝的埋伏圈時,計劃洩露了,結果匈奴沒有進入包圍圈,溜掉了,以後不斷騷擾漢朝邊境,報復馬邑之圍,從此開始漢匈開始大規模交戰。

漢匈戰爭崛起了一大批名將,如李廣、衛青、霍去病等,衛青多次出雁門、雲中反擊匈奴。在漢匈戰爭中,今天的大同是漢軍出擊的橋頭堡,漢軍屢屢從此出擊,經過東西漢,大同也成為匈奴衰亡的見證。

平城時代,漢化洪流

五胡十六國時期,正是民族大融合的時代,羯族消失了,匈奴族融入了漢族,而崛起漠北的鮮卑族拓跋家族最終統一了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北魏的都城正是大同,當時叫做平城。

北魏的開國帝王是拓跋珪,這是一個少年天才,曾經被苻堅俘虜的他,年少逃回草原,15歲就起兵開創了自己的國家,因為他的地盤正好是古代的“代國”,所以國號叫“代”,後來謀士建議,中原大國是“魏”,不如國號改為“魏”,拓跋珪就採納了這建議。

北魏王朝首先面對的敵人就是慕容家族的燕國,395年,慕容垂想征服北魏,太子慕容寶帶領慕容家族大批精英北上,結果在參合陂被拓跋珪打得大敗,損失精兵數萬,後來慕容垂扶病出徵報仇,路過參合陂的時候,將士們大多兄弟父子埋葬在此,紛紛大哭,慕容垂氣恨而死,一代梟雄就此落幕,而北魏王朝就此強勢崛起。

拓跋珪在對後燕的不斷進攻中,把國都從草原遷來了平城,平城,這一座剛武的城市,終於成為了首都。後來拓跋珪的孫子拓跋燾東征西討,滅亡了夏、北涼等國,統一了北方。

但北魏仍有一系列的問題需要解決,尤其是他的制度,當時的北魏實行的是原始部落議政制和魏晉封建制的糅合體,此種制度不利於皇帝集權,而北魏的首都平城也越來越顯示出離中原太遠的劣勢。

公元490年,文明馮太后去世,其孫孝文帝拓跋宏親政。這個來自於北燕王族的漢人女子,在北魏宮廷掌權十年,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法令。

對於馮太后,拓跋宏懷有非常複雜的感情,一方面,馮太后殺死拓跋宏生母,且將他作為傀儡控制,甚至一度想要廢掉他。但另一方面,馮太后畢竟是拓跋宏的養母,馮太后一手將拓跋宏養大,兩人有著無法分割的親情。正是馮太后使得孝文帝沐浴了中原文化,知書達理。

此時的孝文帝,雖然血統上還是鮮卑族,但是思想上已經是一箇中原人了。拓跋宏決定徹底改變北魏。他登上了平城的城頭,發現由於長期長於深宮,自己從來就沒有真正見過平城。

拓跋宏驚訝地發現,平城居然有一段長城。詢問了大臣李衝之後,他才得知,那是戰國時代趙國修築的長城,後來成為秦漢長城的主要組成部分,而趙國修築那段長城的就是著名的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即位時,趙國還只是一個貧弱的小國,經常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武靈王趙雍發現中原人穿的衣服袖子太大,不利於打仗,於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採用了東胡人的窄袖改良了軍服,趙國迅速強大了起來,成為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大國。這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的故事了。

聽李衝講完這個故事,拓跋宏百感交集,原來在1000年前,中原的一個國王就大膽採用了草原遊牧民族的優點進行改革,這需要多大的勇氣和魄力。既然武靈王能做到,自己為何就不能對北魏朝廷進行改革呢?

於是,孝文帝毅然決定遷都洛陽,但是遷都談何容易,他決定親自率領30萬大軍南征,此時夏天陰雨綿綿,魏軍一路南下,穿過山西腹地,盆地周圍都是高山,更是陰鬱潮溼,雨水打溼了士兵們的鎧甲,士兵們穿的軍鞋都已經被水浸透,別說打仗了,又冷又累的魏軍最希望能夠回家好好睡一覺,士兵們紛紛請求皇帝撤兵。

孝文帝說,撤兵可以,但是大軍已經到了這兒,不如就在此遷都吧,拓跋貴族雖然不願意遷都,但更懼怕南征,所以兩者相害取其輕,紛紛同意遷都。就此孝文帝遷都大計得逞。

孝文帝在洛陽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可以說,北魏的平城時代正好是野蠻化向漢化的過渡時期,北魏平城時代呈現出一種蓬勃的生命力,這是這種旺盛的生命力能夠統一北方,成為隋唐盛世的先導。

而平城,也隨著孝文帝的遷都,再次變成了邊鎮,北魏在此地留下的最大遺蹟當屬“雲岡石窟”和恆山懸空寺,石窟幾萬個佛像訴說著這個崇佛時代的輝煌和落寞。

山西大同,為何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雲岡石窟

幽雲重鎮,遼金西都

北魏很快爆發了六鎮大起義,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大同再次變成了邊鎮。直到隋朝重新統一中國,突厥崛起,成為中原的大威脅,為了防禦突厥侵擾,隋煬帝在此地修築長城。

後來唐太宗滅亡東突厥,李靖從馬邑出兵,李世勣正是從今日大同所在的雲中郡出兵的,唐朝將東突厥領地劃入自己的版圖,疆域由此擴大至陰山以北600裡,勢力範圍達到貝加爾湖。

在晚唐末年風雨飄搖時,也有一位英武之人,被稱為太宗再世,巧合的是,他的根據地同樣在山西,他就是後唐莊宗李存勖。

當時契丹日漸強盛,李存勖在統帥後唐軍以弱勝強,消滅梁朝的過程中,後唐軍曾經多次擊敗契丹。其中李存勖曾經從雲中郡,大同出發親征,在望都(今保定)之戰中擊敗契丹,契丹軍隊大敗,李存勖向北追逐敗兵,一直追到易州。可以說,大同進可攻退可守,不僅對南邊的中原而言,對北邊的蒙古高原而言也是如此。

後唐末年,太原節度使石敬瑭向契丹認賊作父,滅掉了後唐,建立後晉,而他的代價就是割讓幽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的地區,以幽州、雲州為主,共16個州,正好是整個中原的北大門,其中的幽州是今天的北京,雲州就是今天的大同。

燕雲十六州的割讓,使草原民族的觸角越過了燕山的天然屏障,成為中原政權的心腹大患,整個宋朝沒有幽雲十六州,從此失去北方屏藩,在對抗北方方面存在先天缺陷,石敬瑭可以說是千古罪人。

山西大同,為何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幽雲十六州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大同被割讓給了契丹,卻意外變成了遼朝的陪都——西京,在中原王朝不受重視的大同,再次變成少數民族國家的首都。

失去幽雲十六州的北宋肯定不甘心,宋太宗剛一即位就要樹立自己的威信,出兵太原,滅掉了五代十國中最後一個國家——北漢,隨後又決定收復幽州,但最終慘敗而歸。

這場宋遼間的戰役大家較為熟悉,加上戰場不是大同,不再贅述,後來宋朝軍事上總體開始處於守勢,戰略方針從消滅契丹變成了抵禦契丹,而云州便與幽州一樣,長久的成為遼國的領地。

終遼朝一代,大同都是相當有分量的存在,遼朝實行“五京制”,其中除了北京和上京在內蒙古草原外,其他三個京城都是軍事重鎮,東京是遼陽府,南京是幽州(今天的北京市),而西京就是大同府,後來女真族滅遼,大同府繼續成為金國的西京。

遼金兩代,經營大同,在當地建造了很多宏偉的建築,比如大同南邊的應縣木塔,是世界上僅存最早的木質塔,就建造於遼朝,再比如說華嚴寺,就建造於遼朝,依據佛教經典《華嚴經》取“慈悲之華,必結莊嚴之果”的大乘教義而命名,金代崇信佛教,繼續修築了這座寺廟,寺廟雕樑畫棟,儼然壁畫藝術的寶庫,和恆山懸空寺一樣,這兩座寺廟都是大同的象徵,有空去大同的人一定得去看看。

山西大同,為何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華嚴寺裡的“東方維納斯”合掌露齒脅侍菩薩彩塑

不管是南宋還是金朝都沒有抵禦得住蒙古的進攻,最終元朝統一了天下,當時的大同府仍然是軍事重鎮,直到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朱元璋脫穎而出,在取得南方的絕對控制權後,揮師北伐。

九邊重鎮,逐鹿關鍵

明太祖朱元璋制定北伐的戰略時候確立了三步走的原則,第一個是攻取山東和河南,佔領潼關,有了潼關,就有了遏制住西北元軍勢力的鑰匙,隨後直搗黃龍,攻取河北和大都(今天的北京),消滅元朝,第三步從大都南下攻取山西和陝甘,後來的北伐戰爭基本上是按照這一戰略實施的。

明軍按劇本行動,直接攻取了大都,從根本上摧毀了元朝的統治,使殘存在各地的元軍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

前兩步都圓滿完成,現在就剩下攻取山西和陝甘的戰爭了。這一次北伐軍總元帥徐達親自領兵出征,徐達和常遇春從大都北上,再折下,猛攻大同府,攻取大同後,打開了整個山西的鎖鏈,千里南下,一路奪取山西、陝西和甘肅。

這次北伐戰爭的四年後,朱元璋再次發動北伐,史稱第二次北伐戰爭,目標是消滅已經退卻到大漠的北元朝廷,這一次,明朝兵分三路,分別由徐達、李文忠和馮國勝帶領,只有馮國勝取得了勝利,另外兩路都戰敗。

徐達的中路軍就是從大同出發的,卻被擴廓帖木兒以誘敵深入之計,在嶺北之戰中打得大敗。

這場嶺北之戰,明朝最終沒能消滅北元,而徐達也意識到了大同的重要性,大同是明朝的北門,拱衛了大同,就保住了明朝。於是,大同建城史上最著名的事件開始了。

《大同府志》記載說:“大同府城,洪武五年(1372)大將軍徐達,因舊土城南之半,增築。周圍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壕深四丈五尺,以磚外包。”徐達修築了固若金湯的大同府,拱衛大明北疆。

後來,明朝陸續在長城邊設立了九個重要的軍事重鎮,即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延綏鎮、寧夏鎮、固原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其中的薊州鎮就是北京,大同鎮就是大同,可見軍事大同地位置高。

山西大同,為何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名城復興工程重新修建的大同城牆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滅亡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放清軍入關,山海關一片石之戰,李自成大敗,退出北京。

這個時候,清軍控制的中原只有河北、山西、山東的北部等一小部分,李自成還擁有山西、河南、湖北的大部,張獻忠佔據四川、貴州等地,整個南中國則是在南明政權的統治下。

面對數百萬平方公里的中原這麼一個廣大的舞臺,多爾袞愈發的興奮——他要征服全中國。攤開中國的地圖,多爾袞發現,中國雖然很大,但是真正的戰略要地並不多,這就要說到前面說過的了——川陝與江淮,是重中之重。

多爾袞做了如下的部署,他決定先奪取北方,再奪取南方,奪取北方的清軍分為三路:

東路軍由豪格率領,他最早出發,攻克了河南、山東大部,做好先期準備。

北路軍由阿濟格和吳三桂、尚可喜等帶領,主攻的就是明朝的兩個軍鎮——大同鎮和延綏鎮,同年,大同鎮在猛烈的炮火攻擊下陷落,整個山西和陝西被清軍攻佔。

南路軍由多鐸、孔有德帶領,在豪格攻下河南以後,從河南進攻潼關,攻入關中。

隨後,清軍佔領了整個中國。

可以說,清朝統一中國的重中之重就在於山海關和大同鎮、潼關,這幾個軍事重鎮。因此,整個清朝格外重視大同。

民國時期,大同同樣是軍事重鎮,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的兩個月,日本關東軍侵佔大同城,10月15日成立偽“晉北自治政府”,隸屬偽“蒙疆聯合委員會”。

內戰爆發後,大同遭到猛攻,山西省主席閻錫山向蔣介石求救,蔣介石讓“華北王”傅作義救援,大同不屬於傅作義的管轄,他圍魏救趙,不救大同,反而攻打集寧(今內蒙古烏蘭察布),解大同之圍,這一招十分高明,不但大獲全勝,還乘勝奪取了張家口。

大同一直產煤,遼、金、元時,大同地區的採煤業已很發達,冶鐵業亦歷久不衰,促進了採煤業的發展。1949後,學習蘇聯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富有煤炭的大同開始了大量發展煤礦業的時代,興建了多個煤礦,其中大同煤礦是中國最大的煤礦,產量也最多,西南部的礦區住了幾十萬人,大同這座古城就這樣淹沒在煤煙中。

改革開放後,大同的煤礦依然興盛,尤其是近幾十年,煤老闆賺的盆滿缽滿,而這種富裕的資源反而扼殺了轉型的動力,在生態文明建設的今天,大同也面臨著產業轉型的痛苦。

但不管怎麼說,大同這座古城依然有著獨特的歷史底蘊,大同在未來或將散發出更大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