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阿耐,小杨巡个体户,梁思申外公这样评价

《大江东去》:阿耐,小杨巡个体户,梁思申外公这样评价

《大江东去》:阿耐,小杨巡个体户,梁思申外公这样评价

一直很喜欢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春秋繁露》里引用古人云:不知来,视诸往。大概意思是说,我们体察一个人,一个社会群体,如果看不清未来,不如反观其过去。这一直是我读书的体验。好的书,不仅文笔精彩,引人入胜,更是往往能对我们认识当下社会提供支撑。于是不再是满足于八卦,而是开始追问。当读书也开始追问,你会找到新的乐趣。这是阅读特有的魅力。

中国现在还没有一个家族超过一百年还挣钱的,因为制度建设时间太短。这几十年有钱人变穷人了,过几十年穷人又变成暴发户了。大家都崇拜英雄,但是没人相信挣钱是个长久的事,所以在中国钱永远不如道德更有力量。挣钱也就几十年,人的寿命可能有七八十年,道德伦理存续了几千年。所以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有钱人在道德上永远都是有问题的。

《大江东去》:阿耐,小杨巡个体户,梁思申外公这样评价

这里不得不稍微写一写阿耐女作家自己的背景,她是一代们的同时代人,一九九零年弃政从商,目前是江浙一家著名民企高管。闲暇之余,用笔名坚持写作七部小说,最长的便是《大江东去》这一套一百五十万字。写到这里,她已然是我的榜样。

书中民营企业家杨巡刚出道时,十五六岁没钱读书,赤手空拳就去了东北闯荡,在国营商店卖电线不成,开始为老乡守电线仓库。看到老乡们都在卖电器家电他萌生了开市场的想法,那一年他堵上所有家当砸钱砸老乡人脉开办了电器市场。过年了,老乡们都回老家团聚,他让弟弟们回去陪妈妈,独自留下守市场。那时其实他已经是电器市场的小老板了,生活刚刚开始有了起色。这是当时在天寒地冻大东北守夜的一段描述:

《大江东去》:阿耐,小杨巡个体户,梁思申外公这样评价

"屋子里都是松木的香气,什么拉吊顶做柜台做隔断的事都按部就班地进行,唯独最要紧的水泥地没法浇,太冷,浇下去就成冰渣,以后没法用。杨巡窝在一只隔断里,旁边都拿三夹板封上,算是一个小窝,可少少的暖炉热气哪里抵得住无孔不入的寒气,他非工作时间几乎就窝在被窝里了,最多是稍微冲出几步,到木屑上小便。

二十九那天,天很冷,杨巡看着书,做着课题,吸溜着鼻涕,偶尔啃一口烤馒头,自己都为自己感动。忽然听到远处似乎传来鞭炮声响。他侧头一向,对了,广播里说起,新开张的一家合资宾馆门口广场今天放烟火。果然,好多人围宾馆外面,吊着脖子看只有电视上才看到过的五彩焰火呼啸冲上天空,爆出一团一团美丽的花。他忍不住艳羡地注视大玻璃门里面水晶宫般的宾馆,这几乎是他见过最漂亮的地方。"

《大江东去》:阿耐,小杨巡个体户,梁思申外公这样评价

生意人,如今被我们称作企业家、老板。在那个年代,他们是"倒爷"、"个体户",是没有政府保障、没有村镇大队支持的"三不管"人群。如今被我们喊烂了的"创业",在那些年都是"逼上梁山、为了活下去"才会有的选择。想想美国动不动放弃大学文凭辍学创业的独角兽,我们的长辈也许曾经也是放弃自己的高考名额给弟弟妹妹而选择当上"个体户"。在没政策、随时可能被国字头赶回去的市场江湖里沉浮。

《大江东去》:阿耐,小杨巡个体户,梁思申外公这样评价

书中女主角梁思申外公道:"一个人吧,真要是实诚到底,是不能做生意的,可是像杨巡滑头在外的也不行,谁都不愿跟一看就滑头的人交往。 可是凭你的道行,你连杨巡那么明显的滑头都看不出来,只能说你经历太少,谁都别怨。

《大江东去》:阿耐,小杨巡个体户,梁思申外公这样评价

梁外公作为建国前上海的老一辈商人,对一个时代下的人性点评简直针针见血。我们既看到如宋运辉、杨巡敢闯勇于改变命运的一代长辈们,也要客观冷静看到"吃大锅饭"、"大集体"一代的长辈们。他们也曾年轻,他们如今跳着广场舞毫不畏惧城管或是民警的管理。抨击实事好坏的时候,想一想,他们是如何长大的。也许,在和长辈同事、长辈亲人相处时,你会有新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