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大城贊

章武郡國古徐州,

平舒舊縣今大城。

論史已然三千歲,

論風淳樸冠冀幽。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大城縣春秋時期稱徐(SHU)州,屬於齊國。《史記》有載;公元前284年徐州歸燕國,燕昭王改徐州為平舒,東漢至隋代為章武郡郡治(存約377年),晉代為章武國,宗室司馬威\司馬英\司馬混等先後為章武王。

冠冀幽,冀,河北。幽,幽州北京。大城人不欺生,民風淳樸美名稱冠)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李王只堡

靖康二年宋都破,

押解皇族奔北國。

宋妃在此生男兒,

正應地名王子堡。

永樂二年大移民洪洞李氏先祖此建村。

初名叫做東王只堡,後改稱李王只堡(清末民初分為李王只堡,王王只堡,繳王只堡,後又合為一村)同年堡西建同名村,稱西王只堡,後改稱郭王只堡。

村南有煙墩

不知幾百年

更有朱家墳,

藏著朱皇上

鳳凰莊

因有鳳凰現,

才築鳳凰臺。

後人居於此,

村名由此來。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鳳凰臺

鳳凰莊前鳳凰臺,千載悠悠一石在。

文人騷客會於此,聞景觀景空徘徊。

王祥

昔人發石槨,碑文工且拙。

疑為右軍冢,立祠祭祀之。

明代遷民來,更慕羲之名。

藉此起村名,圖吉稱王祥。

清朝分為東西北三王祥村。

任場

知縣任老爺,

置此打穀場,

逐漸成村落,

故名任家場。

明代萬曆年間大城知縣任彥芬置此打穀場。後簡化為任場。

東陳莊,西陳莊

永樂初年間,

洪洞移民來,

陳姓人口多,故名叫陳莊。

分為東陳莊,西陳莊二村。

二姑院

元朝有寺院,

常住二尼姑。

助人多行善,

民皆敬仰之。

一日飄然去,

首尾不得見,

村民感其德,

改名二姑院。

該村原名二固獻。

東崔莊

樂陵縣移民,

在此立一村。

依姓取村名,

俗稱崔家莊。

民國初改成東崔莊。

南崔莊

明朝前建村,稱作崔家莊。

為別同名者,改名南崔莊。

王莊

本住縣城裡,

耕種在城南。

地頭建屋舍,

依姓叫王莊。

永樂二年王姓從洪洞縣八里莊遷居秀合屯村(泯沒),後遷居城裡。常在城南種地,遂居此立村

務農屯

務農勤為本,世代當謹記。

曾設務農裡,叫白烏擼屯。

豆莊

豆姓居此立村莊,依姓取名叫豆莊,

遍地元明古棗樹,一九五三為小鄉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大阜村小阜村

北宋年間

傅姓居此

依古河道

取名傅莊

後分二村

大小傅村

民國年間演化為大阜村,小傅村。

前杏葉林,後杏葉林

元朝末年時

郭,邢立此村

村西杏樹林

是為邢家有

故名邢家林

民國年間時

演為杏葉林。

分為前杏葉林,後杏葉林。

東窨子頭,西窨子頭

燕王掃北時,

居民何處逃?

巧挖地窨子,

故名窨子村。

後分為二村,西頭為西窨子頭,東頭為東窨子頭。

鄧家務

宋代有村莊,

原名鄧家府。

明代移民來,

演為鄧家務。

八里莊

大明永樂年,移民立此莊。

距城八華里,故名八里莊。

繳莊

依姓取村名,

來自繳交河。

若問何時事,

明代一半中。

卞莊

大明永樂間,

卞姓立此村。

取名卞家莊,

來自洪洞縣。

五裴莊

明朝前建村,

裴姓居此地,

依姓取村名

故名叫裴莊

鄭王戴張韓,

五姓居裴莊。

一九三七年,

依姓分村莊。

清末俗稱皮莊,1937年依姓氏分為鄭裴莊,王裴莊,張裴莊,戴裴莊,韓裴莊。

八方

歷史很悠久,

原名吉利莊。

劉、李、孫、王遷來後,

更名叫八方。

取四方四隅八方鹹發之意。

旺村

原名姜家村,

後改望子村。

此皆有梗概,

民國稱旺村。

原名姜家村,明代劉氏有一人外出多年不歸,其父盼子心切倚門相望,村民感其情,更名望子村。

馬六郎

馬姓青年立此村,

便取村名叫馬郎。

此乃明代初年事,

清末改為馬六郎。

土語馬leng

尹四嶽

尹氏遠自恆山來,

居此常念恆山情。

恆山本是第四嶽,

四嶽村名此中來。

劉四嶽,梁四嶽,邢四嶽,大小崔四嶽皆隨四嶽村名依姓氏取村名,北四嶽原為盧四嶽,楊四嶽,清末二村合併稱北四嶽。

土語四yao

子牙村

太公後裔立此村,時在大唐初年間。

懷念祖先修廟宇,名揚天下子牙村。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子牙河

悠悠子牙河,

靜靜流大海。

百轉到此處,

方知名由來。

!子牙河因流經子牙村而得名子牙河。清代為子牙鎮,後逐漸有居民從鎮裡遷往河邊碼頭居住,逐漸形成村落,名東子牙村。子牙鎮後稱為西子牙,1949年西子牙村分為西子牙河南西子牙河北二村。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王香屯

原址現村東

名叫勤本屯

因故遷現址

改稱王香屯

王香是人名

來自洪洞縣

建文年間時

居此立村莊

簡稱王屯

關家屯

永樂二年

關,馮二姓

洪洞遷來

居此立村

關姓年長

故名關家屯

簡稱關屯

張家屯

永樂二年

張姓立村

依姓取名

名張家屯

簡稱張屯

夏家屯

大明洪武年

夏家三兄弟

遷此立村莊

故名夏家屯

簡稱夏屯

郝家屯

郝姓何處來?

縣北臺頭村。

何時來此地?

大明永樂年。

建村取何名?

依姓郝家屯。

簡稱郝屯

白馬堂

永樂三年時,馬姓洪洞來。

在此立村莊,依河傍大窪。

村東三星廟,修有白馬殿。

白馬主吉祥,故名白馬堂。

裡坦

宋時村近運糧河,

往來船隻此停泊。

河灘晾曬糧和米,

地名叫做曬米灘。

後來此處開客棧,

取其諧音李坦店。

清末演化為裡坦。也稱李壇。

民謠:裡坦有錢唱戲,嶽杭有錢置地。

流源莊

沈莊許莊李莊,

前莊後莊西莊,

六村併為一村,

故名六圓莊。後諧音演化為流源莊。

娘娘莊

因有娘娘廟,

故名娘娘莊。

曾改幸福村,

俗稱娘莊子。

大邵村

宋朝時期

邵氏居此,

故名邵村。

永樂年間,

洪洞民來,

沿用舊名。

小邵村

明朝初年

臧姓遷來,

靠近邵村,

故名小邵村。

石圪墶

大清乾隆年,

石姓立村莊。

此為大高臺,

故名石圪墶。

大沿村

宋朝時期

閻姓居此

建立村莊

故名閻村

清末演化為大沿村。永樂年間劉,李二姓從洪洞遷居閻村西立村,故名小閻村,清末演化為小沿村。

長蘆疃

三關大帥楊六郎,

鎮守邊關駐此方。

在此長爐造兵器,

由此得名長爐疃。

後爐演化為蘆。土語長坦。

季村

洪武年間

季姓立村

依姓取名

名叫季村

趙家務

洪武年間

趙姓居此

稱趙家務

永樂二年

楊,徐二姓

洪洞遷來

在此定居

沿用舊名

王牛村

建文年間

牛姓立村

故名牛村

永樂年間

王姓遷此

牛姓已絕

故加王字

名王牛村

西牛村

大明永樂年

移民立此村

位於牛村西

故名西牛村

東牛村

大明永樂年

移民立此村

位於牛村東

故名東牛村

西陳村,東陳村

洪武年間

有一小村

兵匪橫行

民剩無幾

生者慶幸

故名陳村

陳:時間很久的意思

東陳村

大明永樂年

洪洞移民來

建村陳村東

故名東陳村

東桑生

大明永樂年

崔姓遷居此

先住河南岸

水侵不得安

再搬桑樹林

以桑得生存

為謝天公意

取名叫桑生

後村西建同名村,該村居東,故稱東桑生。

西桑生

永樂二年時

移民立此村

位於桑生西

故名西桑生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仝莊子

原名仝家莊

建在零巨東

因故遷現址

演為仝莊子

大流漂

北宋年間建村莊

四周常年積碧泊

村莊好似漂水中

故取村名叫流漂

村東有同名村,該村較大,故名大流漂

土語大流表

小流漂

原名四家務

建村在明初

隨名流漂村

改稱小流漂

土語小流表

大園子

本是菜園子

屬於白洋橋

逐漸成聚落

故名大園子

西魏各莊東魏各莊

元代有金姓,

喜看《白花亭》,

書中有富地,

名曰魏各莊。

為圖富貴與吉祥,

故此取村名。

民國時期分為東西二村。

田家莊

田姓何處來?

城南田莊村。

依姓取村名,

故名田家莊。

簡稱田莊。

大祥

北宋年間時,

侯,趙,李三家,

合夥做買賣,

為圖大吉祥,

商號名“大祥”

後來成村名。

民謠:大祥的西瓜不用嘗(甜)田莊的閨女不用相(俊)

大木橋

清朝初年間,

港河造大橋。

由此得村名,

故名大木橋。

清末按照姓氏分村,王大木橋,路大木橋,李大木橋(先稱韓大木橋,後更名)。

港河,黑龍港河。

小木橋

村南一壕溝,

竟與港河連。

此間修小橋,

得名小木橋。

嶽杭

元代有居民,

為爭一隻羊,

此羊通身黑,

兩家不相讓。

縣衙打官司,

差役來傳人,

也不知村名,

只道“要黑羊”。

由此得村名“要黑羊”。明代李姓遷此,依諧音取村名嶽(yao)杭。清末改行為杭。土語要杭。

王遠頭

永樂二年時

王姓立此村。

位於(縣界)最南頭。

故名王遠頭。

初稱王遠南頭,後簡化為王遠頭。

張遠頭

永樂二年時,

張姓立此村。

位於最南頭,

故名張遠南頭。

清末簡化為張遠頭。

邢遠頭

永樂二年時,

邢氏立此村,

位於縣界最南頭,

故名邢遠南頭。

清末簡化為邢遠頭。

於遠頭

永樂二年時,

楊,於立此村。

初稱楊遠南頭,

後改於遠頭。

一九七零年

改稱新河村,

一九八二年,

恢復於遠頭。

舊鎮

曾為西章武縣治,

開元廢后入平舒。

此地由此稱舊鎮,

七零年改稱新村。

1982年恢復原名舊鎮。

趙良村

梁姓建村莊,

村名稱梁村。

待到唐朝時,

趙姓山東來,

取用何村名?

沿用舊村名。

待到明朝時,

改為趙良村。

元代梁演化為良。

鄧良村

鄧姓何處來?

城南白洋橋。

初名鄧家莊,

後稱鄧良村。

大王良村,小王良村

王氏二兄弟,

山西遷此來。

大王與小王

各自立一村。

因靠近良村,哥哥村叫大王良村,弟弟村叫小王良村

谷良村

此地古為一村莊,

建文年間遭戰火,

唯有谷姓得幸存,

故取村名谷良村。

孫良村

孫,張本是表兄弟,

一同遷此來定居,

孫姓年長受尊敬,

故定村名孫良村。

陳良村

永樂年間

陳姓遷來

靠近良村,

故名陳良村

樊良村

來自樊家莊,

在此立新村。

周圍多良村,

故名樊良村。

宮村

元朝時期

宮姓居此

依姓取名

故名宮村

賈莊

東西二賈莊,

建立在明朝。

合併為一村,

那是在民國。

東臧莊,

李姓何處來?

河南馬頭城。

一遷洪洞縣,

再遷到此村。

西鄰臧莊村,

遂名東臧莊。

西臧莊

臧姓居此,

起名臧莊。

東村同名,

故加西字。

流標

原址現村西,

常受雨水淹。

遷往何處好?

放水標求看。

標停在何處,

何處便為家。

此是大智慧

今人不及半。

張街

原是張姓村,

名叫張結莊。

明末分四村,

馮牛與昝蓋。光緒年間改結為“街”

馮張街,牛張街,昝張街,蓋張街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大童子

秦皇幼子殤,

該村殉童子,

村人為悼念,

取名童子村。

後村莊西建一同名村,該村稱東童子村,民國改稱大童子。

小童子

明代移民來,

定居童子西,

隨名西童子,

後稱小童子。

裡北

南京到北京

御道十八弓

道邊里程碑,

村名由此得。

村名裡碑演化為裡北。永樂年間劉氏從洪洞遷來,故名劉裡北。

裡北店

清朝初期

此有店鋪

開店之人

來自裡北

故名裡北店

孫裡北

大明永樂年

孫姓洪洞來

靠近裡北村

故名孫裡北

魏裡北

大明永樂年,魏姓洪洞來,

居此立村莊,取名香房村。

待到民國時,改稱魏裡北。

大里北

李,王表兄弟,

共同建此村,

李姓為兄長,

故名大李北。

民國時期李演化為裡

北李莊

大明永樂年,

李姓立此村,

取名李家莊,

因有同名村,

改為北李莊。

亮鬥莊

燕王掃北時,

兩軍此交戰,

鎧甲丟遍地,

故名亮甲莊。

後演化為亮鬥莊。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大祥連

北宋年間時,

胡,劉建二村

待到明朝時,

二村已相連,

皆為圖吉祥,

取名大祥連

小祥連

大明嘉靖年

劉氏王口來

立村靠祥連

隨名小祥連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杏園

大明永樂年

陳,王二姓來

因種杏樹多

得名叫杏園

菜園

大明永樂年

李姓遷居此

以種菜為生

故得名菜園

油房

大清初年

王,趙二姓

居此磨油

得名油房

上場

本是打穀場

逐漸成村莊

由此得村名

名稱叫上場

高李莊

大清嘉慶年

李姓遷居此

村北崔莊子

高姓也遷來

只因村莊小

初名叫小村

李家開店鋪

稱作長興店

待到同光時

更名高李莊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畢道口

來自畢演馬

建村道口旁

依此取村名

名叫畢道口

九間房

居民有三戶

稱作三姓莊

房屋共九間

更名九間房小店子

路邊開小店

逐漸成村落

由此得村名

故名小店子

傅莊子

本是傅家打穀場

雍正年間立村莊

依姓取名傅家莊

民國改為傅莊子

朱家村

北宋年間

朱姓居此

依姓取名

名朱家村

申五臺

遠在元朝時期

此有土臺五座

商姓居此立村

取名叫商五臺

大明永樂年間

申姓洪洞遷來

商姓已然絕跡

更名為申五臺

李五臺

永樂初年間

李姓居於此

靠近申五臺

故名李五臺

吳五臺

大明永樂年

吳姓山東來

立村五臺旁

隨名吳五臺

十王堂

大明永樂年

山西移民來

建村在秋季

故名秋成屯

待到嘉靖朝

村建十王廟

信眾很虔誠

村改十王堂

野固獻

古鄰舊河道

於此祭河神

葉姓遷來後

稱作葉故獻

河水改道去

曠野增百里

由此改村名

改作野固獻

關家務

遠在明朝時

此地鄰沿河

設有船碼頭

官家多停靠

由此得地名

稱作官家塢

後演化為關家務

小店子

路邊開小店

逐漸成村落

由此得村名

故名小店子

傅莊子

本是傅家打穀場

雍正年間立村莊

依姓取名傅家莊

民國改為傅莊子

朱家村

北宋年間

朱姓居此

依姓取名

名朱家村

申五臺

遠在元朝時期

此有土臺五座

商姓居此立村

取名叫商五臺

大明永樂年間

申姓洪洞遷來

商姓已然絕跡

更名為申五臺

李五臺

永樂初年間

李姓居於此

靠近申五臺

故名李五臺

吳五臺

大明永樂年

吳姓山東來

立村五臺旁

隨名吳五臺

西白洋

遠在元朝時

村名修文鄉

大明建立後

鄧氏蒲臺來

多種白楊樹

更名白楊村

後有同名村

改稱西白楊

大清康熙年

帝巡子牙河

河水滔滔來

汪洋似大海

皇帝開金口

東白楊,西白楊

真洋洋大海

從此楊改為洋。

東白洋

原名平安里

大約在明初

嘉靖年間時

更名東白楊

待到康熙朝

改為東白洋

白洋橋

大清順治年

白楊鄧氏者

在此設擺渡

逐漸成村落

名叫白洋渡

子牙河水泛

康熙帝親臨

真龍驅草龍

河水始安寧

皇帝停船處

村東紫金口

欽命修官橋

八柱有九孔

南北十三丈

京都通魯豫

木橋修成後

更名白洋橋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樊莊

元朝就有村

村名叫樊莊

明代移民來

沿用舊村名

張莊子

大明萬曆年

張姓立村莊

遷自樊莊村

取名張家莊

北有同名村

改稱南張家莊

待到民國時

演為張莊子

三章莊

明朝初期

章姓居此

取名章莊

孫,宋遷來

分建兩村

隨名章莊

民國年間

三村合併

稱三章莊

西空城

村東有土城

距今愈千年

土壘費萬金

奈何棄為空

明代移民來

空城西建村

藉此取村名

稱作西空城劉固獻呂固獻趙固獻

劉,薛,呂,趙何處來?

北京燕閣遷於此

此地古為祭祀地

遂取村名故獻村

劉姓建村劉故獻

薛氏立村薛故獻

呂姓建立呂固獻

趙氏立村趙固獻

四村之南有沿河

時常氾濫出險情

居民心願河堤穩

改故為固圖吉祥

薛劉民國合為一

兩村統稱劉固獻

遠頭

古時少遊戲

投標以為樂

齊喊遠遠投

村名由此來

大邵村

火燒旺地成村莊

故取村名大燒村

此皆野叟口中言

亦真亦假一笑談

崇福寺

平舒風淳樸

人心多向善

修得崇福寺

廣結天下緣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邢莊子

明朝初年

邢氏居此

名邢家莊

清末民初

稱邢莊子

黃莊子

黃氏立村莊

大約在晚清

名叫黃家莊

後稱黃莊子

安慶屯

大明永樂年

葉姓遷此居

求安慶吉祥

取名安慶屯

後蓋一座樓

又名葉家樓

俗稱葉樓

葉姓由山東萊州府高密縣龍虎莊遷來

演馬

六郎守三關

在此演兵馬

後人居於此

稱作演馬村

分為毛演馬王演馬朱演馬畢演馬張演馬劉演馬

迷堤

本是長城堤

年久已迷淤

之上建村落

稱作迷堤村

永樂年間建村,分為東迷堤,西迷堤二村

位敢

元朝時期

魏,甘二姓

居住此地

村名魏甘

後演化為位敢。

分為東位敢,西位敢二村。

西位敢:永樂年間安姓遷此居住,稱安位敢,1949年10月併入李位敢,黨位敢(中位敢)

位各屯

大明初年時

魏姓居此地

依姓取村名

名叫魏各屯

後演化為位各屯,俗稱位敢屯。

文香

遠在宋朝時,

此有文王廟

香火很興盛

待到明朝時

移民遷居此

取名文香村

丁莊

大明永樂年

丁姓遷此居

依姓取村名

名叫丁家莊

簡稱丁莊

高堤,鹹堤,楊堤

長城堤上建村莊

故取村名堤上村

同光年間分村莊

高姓村莊稱高堤

鹹姓村莊稱鹹堤

楊姓村莊稱楊堤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楊堤村東戰國時期長城遺址尚存,為重點保護文物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小王莊

大明永樂年

王姓立村莊

取名王家莊

因有同名村

改稱南王家莊

民國改稱小王莊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任莊子

原名龍堂村

大清康熙年

改為任家莊

後改任莊子

大流莊小流莊

明代永樂年

移民立村莊

村南水常流

取名叫流莊

嘉靖年間分為北後流莊,西后流莊,民國改稱大流莊,小流莊

蓋益莊

元朝時期

蓋姓居此

竇元遷來

鄰里和睦

相互增益

取名蓋益莊

又名賴莊


九宮莊

原是打穀場

屬於小九宮

逐漸成村莊

故名小九宮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1紅木城

文玩大集貫古今,

紅木新城通天下。

四海高朋來淘寶,

三更與君共燈光。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第四局註釋:文玩市場夏天有時候夜裡一二點興奮的人們就著急想淘到好物件,就開始了交易。其實文玩市場有很多是見不得光的,嚴格的說很多是國家法律不允許買賣的,真的文物級別的不允許,那麼假的呢

?仿品,誰來鑑定真偽呢?

還有很多就是藉著黑燈瞎火的好糊弄著賣,否則天光大亮瑕疵就難以隱藏了,價格就會低很多,這也是賣東西的奸詐之處)

文玩江湖通古今,

幾回輾轉幾追尋。

滄桑過眼真如夢,

多少寶物落凡塵。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放眼咱這文玩大集,數不盡的皇家貴物奇珍異寶,箇中的奧妙,真與假,全憑您自己的眼力嘍!

2

紅木傢俱久盛名,

京作之鄉在大城。

綿延十里萬家店,

巧奪天工生意隆。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3

紅木第一集,

北國數大城。

行銷海內外,

笑迎八方朋。

天地有靈氣,

紅木自然生。

滄桑幾百年,

大器當晚成。

本是生南國,

萬里來大城。

此地多巧匠,

畫龍好點睛。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紅木第一集,北國數大城

。河北省大城縣元明清三朝屬北京管轄,是北京的南大門,有“京兆首邑”之稱。

大城縣紅木傢俱久負盛名,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紅木傢俱生產基地。享有“中國京作傢俱之鄉”美名。

大成陶然居

集古韻今風之大成者,

濃縮六百年京作傢俱之精華,

追求陶治情操之樂趣,怡然自得之心志。

匠心獨具,巧奪天工。,

注重 結構之美、力學之美。

細膩精巧,深具文人情懷。氣派講究,彰顯王者至尊。

大成陶然居

遵循古法、延續傳統、繼承歷史,匠人精神

《大成陶然居》註冊商標號21228137商標持有人尋求合作,帶商標求職15631635962

臧莊子

大明永樂年

臧姓立村莊

依姓取村名

故名臧家莊

後演化為臧莊子

任前莊

移民立村莊

取名任家莊

因有同名村

改稱任前莊

該村位置比任莊子村靠南,所以稱前莊

蘇莊

大明永樂年

洪洞移民來

蘇姓居於此

取名叫蘇莊

郭莊

大明永樂年

洪洞移民來

郭姓居此後

取名叫郭莊

小孟橋

朱家河上有一橋,孟姓居此稱孟橋。

萬曆年間戚、史來,分為戚史二孟橋。

古朱家河早已抿沒。

乾隆年間改為小孟橋。

大孟橋

大明永樂年,

劉姓建此村,

靠近孟橋村,

隨名劉孟橋。

乾隆年間因該村發展較大改稱大孟橋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康熙微服走四方,

病在孟橋臥龍崗。

幸遇頂天一好漢,

救駕還朝民敬仰。

康熙皇帝微服私訪,病倒在大孟橋一土崗,此地遂稱臥龍崗。幸遇大孟橋劉為朋救回家給予治療。康熙身體康復後,借劉家的小毛驢,說:以後有事到北京找我,哪家門口最大(我)就是哪家。後來劉為朋果然到北京在皇宮外找到他的小毛驢,康熙欽封他為《頂天光棍》,走哪吃哪,吃飯不要錢。

馬策

遠在宋遼時

此處做馬策

村名由此得

分為五馬策

杜馬策田馬策鮑馬策劉馬策李馬策

馬策意思為馬鞭子

王紀莊

燕王掃北時

將軍征戰去

愛子寄養此

故名寄兒莊

後演化為紀莊,

永樂年間王姓遷此,稱王紀莊。

宋紀莊楊紀莊劉紀莊具是洪洞移民,因建村靠近紀莊,故冠姓隨名紀莊。

西白洋

遠在元朝時

村名修文鄉

大明建立後

鄧氏蒲臺來

多種白楊樹

更名白楊村

後有同名村

改稱西白楊

大清康熙年

帝巡子牙河

河水滔滔來

汪洋似大海

皇帝開金口

東白楊,西白楊

真洋洋大海

從此楊改為洋。

東白洋

原名平安里

大約在明初

嘉靖年間時

更名東白楊

待到康熙朝

改為東白洋

白洋橋

大清順治年

白楊鄧氏者

在此設擺渡

逐漸成村落

名叫白洋渡

子牙河水泛

康熙帝親臨

真龍驅草龍

河水始安寧

皇帝停船處

村東紫金口

欽命修官橋

八柱有九孔

南北十三丈

京都通魯豫

木橋修成後

更名白洋橋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蔡間

本是古菜園

屋舍多簡陋

待到移民來

取名菜簡村

後菜簡演化為蔡間

清末依姓氏分村,分為張蔡間,王蔡間劉蔡間

雀屋

古有一菜園

園主建小屋

本意閒來居

偏為鳥雀佔

園主心寬宏

戲稱為雀屋

移民遷來後

雀屋做村名

土語qiaowo

大城縣各村來歷(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