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小桂林”,現在少有人問津

大圩古鎮曾因其“大”,而成為四大圩鎮之首。大圩古鎮在歷史上有眾多稱謂,在清光緒年間《臨桂縣誌》中稱其為“水陸碼頭”,在抗日戰爭時期,被稱為“小桂林”。

曾經的“小桂林”,現在少有人問津

大圩古鎮形成於漢代,當時只是一個小型的居民聚居點,在宋朝開始發展商業,直至明清時期,已是商賈雲集之地,在最鼎盛的民國時期,形成了八大街,沿江也形成了十多個靠碼,有“逆水行舟上桂林,落帆順流下廣州”之說。

曾經的“小桂林”,現在少有人問津

曾經的“小桂林”,現在少有人問津

大圩在桂林市靈川縣,位於灕江東岸,大圩的老街順著灕江綿延2公里長,是這裡最有韻味的地方。大圩的石板路據說有15000塊青石組成,石板路兩邊則是極具特色的明清建築。大圩的建築多為三進、四進式建築,古色古香。

走在大圩的石板路上,兩邊是古商鋪和古民居,滿滿的歷史的滄桑感迎面撲來,整條街道古樸又有韻味。

曾經的“小桂林”,現在少有人問津

曾經的“小桂林”,現在少有人問津

曾經的“小桂林”,現在少有人問津

曾經的“小桂林”,現在少有人問津

萬壽橋也算是當地的一座明星橋了,電影“劉三姐”在此取了非常多的景。萬壽橋是虹式單孔拱石橋,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五年,後多次被毀,又被修復。

曾經的“小桂林”,現在少有人問津

萬壽橋

大圩古鎮最美的是它的古樸,因為少有人造訪,這裡得以保存著古老的生活方式,編制作坊、草醫、草鞋等一些老手工藝,依然在此保存。

曾經的“小桂林”,現在少有人問津

曾經的“小桂林”,現在少有人問津

曾經的“小桂林”,現在少有人問津

大圩古鎮的石板街,古老的商鋪都在訴說著當地曾經的繁華,在抗戰時期都還有著“小桂林”之稱的古鎮,到今天卻少有人知道,無人問津,不禁讓人唏噓。不過也正是因為沒人打擾,這裡才能保存著古鎮該有的韻味。

大圩的人們都是悠閒自得的,在現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有這樣一個古樸的地方,倒是一個好去處,在這裡你能悠閒的讀書,和當地的老人下下棋,再來一杯香茗,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