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書中的“正統”觀念並非全部是腐朽的儒家思想

讀三國:書中的“正統”觀念並非全部是腐朽的儒家思想

《三國演義》主要描寫了東漢末年由於朝庭的腐敗軟弱,廣大農民飢寒交迫,紛紛揭竿而起,暴發了大規模的黃巾起義。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各路豪強紛紛崛起。農民起義被鎮壓以後,為了爭權奪利,又引發了軍閥混戰,這些混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混戰結果,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之後,三國之間又進行了將近一百年的紛爭,最後統一於晉朝。

讀三國:書中的“正統”觀念並非全部是腐朽的儒家思想

痛定思痛,人民對戰爭深惡痛絕,希望長治久安,希望安居樂業。反映到思想文化等上層建築領域,由於對歷史的發展規律認識不清,只好重新祭起孔孟之道的大旗,召喚世人"克己復禮",回到"人之初,性本善”的初衷,用“三綱五常”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在維護”綱常”“法紀”的框架中達到天下大治。這種意識反映到作品中,就形成了《三國演義》“擁劉反曹"的儒家思想。在作者看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是一切戰爭動亂的根源,而只有定尊於大漢皇叔的劉備,才能結束戰爭,為人民找回安樂,於是有了”攜民渡江”,百姓與劉備生死相隨的故事情節。當代的讀者儘可以嘲笑作者的荒誕與迂腐,但這確實代表了古人嚮往和平而寄希望於"清官政治"的思想,這是時代與階級的侷限。

讀三國:書中的“正統”觀念並非全部是腐朽的儒家思想

可以說,“正統"觀念既是腐朽的儒家思想,又是維繫中國曆經戰亂而終歸一統的紐帶。

讀三國:書中的“正統”觀念並非全部是腐朽的儒家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