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北京禁建“聯合辦公”:聯合辦公的新出路在哪裡?

曾幾何時,聯合辦公是各大運營商最喜愛的業態:空間自由度大,能吸引人流,有炒作噱頭......以裸心社、wework為主的聯合辦公迅速開展布局,該領域一片熱火朝天。然而,近期北京出臺的一些政策,卻給聯合辦公潑了一盆“冷水”。

「剖析」北京禁建“聯合辦公”:聯合辦公的新出路在哪裡?

9月26日《北京市新增產業禁止和限制目錄(2018年版)》出爐。根據最新目錄,首次將北京城市副中心單列,對農林牧漁業、製造業、批發業等行業提出了禁限管理措施。其中明確提出:

在全市範圍內,禁止京外央企總部新遷入;在中心城區,嚴控新設立或新遷入市屬國企中部,嚴控市屬國企在城六區設立子公司、分公司(實施重組除外);以及,禁止新設立創業空間服務中心的集中辦公區(經國家或市政府相關部門認定的創業空間服務機構除外)

這些所謂的創業空間服務中心的集中辦公區,實質上就是各類聯合辦公,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眾創空間、孵化器等類型的空間載體。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制止一址多注的行為。實際上,自2017年底,包括朝陽區、海淀區、豐臺區等城區已經先後發佈暫停了這種註冊形式,理由無非是各種魚龍混雜、治理亂象(涉及稅收、財務、金融等各類問題)、安全隱患等等。

其實,很多此類野蠻生產的聯合辦公和眾創空間在吃完這幾年政策補貼的“空餉”之後,本就在生死邊緣徘徊,創業潮退去,空置率陡增——與退潮中的共享單車一樣,

不僅沒有實現“共享”這種集約、高效的本質,反而形成了更為可怕的浪費。

「剖析」北京禁建“聯合辦公”:聯合辦公的新出路在哪裡?

聯合辦公,真的賺錢嗎?

有多少聯合辦公是真正賺錢的呢?事實上,約60%的聯合辦公處於虧損狀態。

以SOHO 3Q為例,其剛起步時開放式辦公桌的租金定為4000元/人/月,獨立辦公室超過5000元/人/月,因租金過高遭遇市場冷遇後採取打折的方式降低租金,普遍為4.5-7折,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曾表示,當時旗下產品正在以虧損20%的代價對外出租。

公開資料顯示,優客工場目前的租金收入和非租金收入的比例是7:3;無界空間的租金收入和非租金收入的比例則是9:1。此外,有數據統計顯示,只有空間的入駐率達到70%左右,共享辦公空間才可以實現盈利。

對此,業界人士表示,大部分聯合辦公都是邊運營邊建設,且前期投入較大。聯合辦公比地產開發輕,但又比酒店管理重得多。開設空間一次性投資(租金+裝修+辦公配套等)就高達幾百萬,後期的空間運營開銷(人力+網絡+推廣+水電+稅費+日常維修等)更為龐大。

想要回本尚且需要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時間,盈利更是遙遙無期。

「剖析」北京禁建“聯合辦公”:聯合辦公的新出路在哪裡?

聯合辦公首先是一個“二房東”的概念,通過賺取租金差價支撐企業成長,但如果只是一個單純的“二房東”,並不能有較大的利潤空間。同時,過高的租金收入依賴也使得共享辦公空間對於空間的入駐率極為敏感,聯合辦公的共享模式逐漸走進了一個死循環。

這個矛頭不是現在才顯露出來,早在2016年,盈利模式單一的弊端造成了2016年國內聯合辦公空間一度出現“關閉潮”,一些經營不善的企業在行業優勝劣汰中不幸出局。

如今,聯合辦公又遭受到集中註冊制的叫停,雙重打擊之下,聯合辦公還有什麼出路?

聯合辦公,賺的不應該是租金差

目前聯合辦公市場估值較高,WeWork近日正被其股東之一軟銀洽購多數股權,一旦交易達成,估值將達到420億美元;毛大慶的優客工廠正在洽談約2億美元的D輪融資。一方面是正在虧損的經營事實,一方面是不斷增長的企業估值和融資金額。兩相對比,風險正在隱約中浮出水面。

從原始的寫字樓辦公室裡辦公,到現在通過全員流動辦公的方式節約企業成本的運營新理念,人們的辦公理念和方式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但放眼整個商業環境,聯合辦公這個業態又略顯稚嫩和弱小,它還沒有形成大眾認知,還需要市場教育。

有人將長租公寓和聯合辦公譽為空間租賃領域的兩個連體嬰兒。一方面因為兩者在中國的興起時間前後相差無盡,二者因為兩者在運營模式和發展模式上也極為相似:如果僅僅依靠線下空間,利潤點為租金差,由於企業前期擴張投入量較大,如果項目出租率達不到一定要求,租金差依舊是倒掛的。

在某個空間擴張初期,實現盈利其實很難。從長期來看,共享辦公將會是管理費或者服務費的模式,租金的方式只會佔一小部分,現在所謂的“二房東”模式,本身就是一個過渡狀態。

「剖析」北京禁建“聯合辦公”:聯合辦公的新出路在哪裡?

現階段,企業個性化服務可以說已成為了聯合辦公企業的一個追逐方向,當需要服務的企業想知道,如何才能花最少的錢打造一個既能讓現有員工滿意、又能吸引新員工的辦公環境時,他們可以立刻想到去尋求專業的聯合辦公企業,幫助他們更好地運營和規劃辦公空間。

如果做到這裡,這條路基本上就走通了。

這只是聯合辦公未來出路的其中一個方向,相信未來三年內,聯合辦公企業也必將面臨快速迭代,各類創新模式也將層出不窮,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