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孩子“任性”、”無理取鬧“……你懂他們的“秩序感”嗎?

別再說孩子“任性”、”無理取鬧“……你懂他們的“秩序感”嗎?


作者|糖糖



01


有位讀者給我留言:


最近有個很奇怪的現象,我下班回到家自然地換上拖鞋,兒子發現我脫鞋就很緊張地看著我。
如果我沒有把換下來的鞋子放在地板磚的某一條分割線那裡、對齊了,他就哭,非常執著,非要我按照他的意思放好,把鞋子頭正好放在那條線後面,擺工整了。
無奈我以前下班回家,都是直接換了拖鞋,外出的鞋子只要是放在換鞋區就行了,何其自在!
請問老師這是怎麼一回事?這孩子不會是有“強迫症”吧?


這讓我想起有一段時期,糖糖的所作所為就是這樣的“沒事找事”。


比如:


◈ 不准我們把書包帶子單條掛在肩膀上、必須要雙肩揹包;

◈ 吃飯的時候,水杯一定要放在左邊(糖糖是左利手,我怕他一抬手的時候把水杯碰倒,所以會習慣幫他把水杯放在右手邊);

◈ 撕酸奶的錫紙一定要自己撕開,如果我們幫他把錫紙剝掉了,他會拒絕喝那一瓶,要求再來一顆......


總之,每件事情都必須要按照他的意思去做。


不合他的心意,他就會哭鬧、變得歇斯底里、不依不饒,直到按照他的心意來就平息了。


是這樣的嗎?


這是孩子進入了秩序敏感期。


別再說孩子“任性”、”無理取鬧“……你懂他們的“秩序感”嗎?


02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的內在基本需求


其實,每個孩子在出生時,內在就有一種對秩序感的基本需求。


因為從出生那一刻起,孩子就來到一個相對子宮來說極為廣闊的空間。


在這裡,到處都有極其豐富的事物。由於孩子自身對這個環境沒有任何的先知,所以,他會產生一種對環境的控制慾望,而這種慾望就是對秩序感的需求。


而孩子秩序感的敏感期是顯現在2-4歲。


在此期間,孩子對事物的順序、物品擺放的位置、人物的呈現,有著一種近乎頑固的追求。


03

孩子並沒有與大人相同的秩序感


捫心自問,我們常常會覺得孩子的秩序感是“不合理的”。


為什麼成年人會有這樣的判斷呢?


就我自己的理解是:因為我們的秩序感是來自於經驗,而孩子的秩序感是正在他個人的摸索中


孩子的秩序感也是完全靠著感知外界、體驗成長而形成的,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然後他們漸漸成長起來,搭建了一個相對之前更合理的秩序系統,擁有了相對成熟的秩序思維。


而我們這些成年人早已忘了自己也是從這樣的體驗中成長起來的,我們回憶不起來了,所以也不太瞭解孩子了。


孩子從一無所知到懂得生活的道理,必須付出很大的努力,他的所作所為完全是本能的,單純的,即怎麼想的就怎麼做。


別再說孩子“任性”、”無理取鬧“……你懂他們的“秩序感”嗎?


04

孩子秩序感被破壞了的表現


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例子:


有些孩子無法將精力集中在任何一件事情上,無法持續完成一項“任務”。


他們每到一處,只要看到好玩的,不多想也不多觀察,只知道衝過去、抓起來,毫無理由地丟掉,再去抓下一個。


這樣的孩子一般是秩序感被破壞掉了,是內心紊亂的表現。


沒有秩序感就像是在森林裡迷路了一樣,不知道下一步會遇到什麼情況。


他對於“生活中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較重要的,而哪些又是次重要的”這個問題是沒有概念的,沒法有條理地安排和使用時間。


這麼看來,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生活在毫無秩序的、混亂無章的環境中,他的情緒、人格發展,甚至是專注力都會受到影響


05

如何儘量滿足孩子對秩序感的要求


1.保證孩子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成長

從保護孩子的秩序感出發,孩子出生後,最好讓他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中成長。


有的家庭,因為經濟或者精力的等等原因,採取了將孩子在外婆、奶奶和自己家輪流撫養的做法。這其實是非常傷害孩子秩序感的做法。


特別是對於嬰兒期的孩子來說,頻繁變換的生活環境,將使得孩子很難產生穩定的秩序體驗,進而衝擊她們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早教中心、幼兒園大門口,我們常常會看到第一次到這些地方的孩子會有躲在父母身後、到處遊走、又哭又鬧的種種情景。


別再說孩子“任性”、”無理取鬧“……你懂他們的“秩序感”嗎?


2.營造整潔有序的生活空間環境

細心的家長可能會發現:當我們將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時,孩子的情緒就會比較平穩;而當我們將生活秩序弄亂時,孩子就容易變得煩躁不安。這其實就是孩子對秩序敏感的反應。


整潔有序的生活環境更容易讓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感到舒適,家裡的日常用品最好擺放有序,每次使用後注意及時歸位。


尤其是孩子的東西,更要注意擺放有序,不要隨便變換它們的位置。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往往樂意維護這種整潔的局面,家長可以引導他們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讓孩子形成整潔有序的習慣。


2.家長要理解孩子對秩序的要求

處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產生的需求如果是合理的。那麼媽媽應該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儘量滿足他們的願望。


這一時期的孩子,對於眼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已經開始有了自己感知與認識,在他的腦海中逐漸形成一些固定的“秩序”,只要事情不符合自己的心意,都會估值地要求“重來”。


比如:


上樓梯時不可以媽媽先生去,否則必須退回來,重新來一次;

聽到鈴聲必須由他來開門,如果大人開了,寶寶就會哭著要求大人出去,重新再開一次;

睡前一定要先脫襪子,再脫褲子,最後脫上衣,一旦順序出了便不肯睡,而且還要穿戴好,重新脫一遍......


作為父母,當孩子感到自己做事情的順序被打亂了而哭鬧著要求“重來”的時候,一定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多去了解一下孩子背後的真正原因,只要你滿足了孩子內心的需求,每個孩子都會順利地度過秩序敏感期。


別再說孩子“任性”、”無理取鬧“……你懂他們的“秩序感”嗎?


在無法“重來”的情況下,也要做好解釋工作,這樣做,孩子可能並不馬上買賬,依舊大哭大鬧,但這是一種健康的痛苦。孩子在宣洩的過程中,也會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來的。


而對於不合理的要求,媽媽就需要靈活變通,可以通過擁抱、講孩子能聽懂的道理或者通過轉移注意力、尋找代替目標等來平息孩子的負面情緒。


家長的理解和耐心,往往會讓孩子多一份面對的勇氣,甚至就可以啟動條理的思維,行為也變得“合理”起來。


3.增強孩子對環境適應的靈活性

我提倡的是,在孩子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教養環境的基礎上,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出去走走,感受不同的環境、人、物、事,幫助孩子認識到別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不同。


漸漸地,孩子能把自己的“秩序”與別人的“秩序”區別開。


隨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增強,直到有一天,他感覺自己能把握得了他認定的秩序,明白了在一定範圍內的改變和變化,是不會影響他要的局面的。他就開始了順利度過了這個秩序敏感期階段,開始了他對自身、環境認識的進一步成長。



最後提一點,我們還可以利用孩子這種強烈的秩序感,培養他做事的條理性。


比如,吃飯之前,要先洗手,睡覺之前,要刷牙,9點半之前,要上床睡覺......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一旦孩子習慣了這種順序,就能在這個秩序的敏感期內養成好習慣。


孩子有了秩序感,將來生活才會井然有序,學習和工作才會有效率、有效果。



—END—

親子第一課堂簽約作者,文章首發於親子第一課堂。雖說“母愛天成”,但是育兒可能比你想象的複雜和具體。育兒師糖糖,專注家庭教育12年,資深兒童心理諮詢師,關注我們每天和您分享實用育兒知識,助力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做家長育兒路上的好幫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