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宿遷煙火味道

編者按生活不過一日三餐四季,柴米油鹽醬醋茶。有煙火味的生活是人們嚮往的幸福生活,有煙火味的城市才是幸福的城市。宿遷的煙火味在市井街巷中,也在食物的美好滋味中。也許是一碗熱騰騰的豆漿,也許是一塊剛出鍋的餡餅,也許是一小碟醃蘿蔔乾的味道……這些宿遷味道,一直在離宿遷人生活最近的地方喚醒著每一個人、溫暖著每一個人。

早餐店:喚醒宿遷人的一天

採訪地點:宿城區西楚農貿市場

儘管冬日裡的人醒得晚,西楚農貿市場內的吳家豆汁店門外還是有不少人在翹首等待。到了凌晨5點半,吳家豆汁店準時開張了。

“每天一拉開卷簾門就能看到有顧客在等待,這也許就是我一直堅持的動力吧。”豆汁店的主人叫吳新柱,今年52歲,是宿城區埠子鎮人,這家店就是他和老伴徐守蘭兩個人撐起來的,算起來,已有14個年頭了。

店內用爐火燒的豆汁熱氣不斷升騰,很快,中和了外面的冷氣,變得暖和起來。有豆汁,自然少不了豆腦,還有各種餡餅,薺菜餡、青椒餡、韭菜餡、油脂餡,總有一種合你的口味。既有乾的,也有稀的,宿遷人一天的早飯在這裡能得到完美地解決。

“我還跟昨天一樣。”“我今天換換口味,來一碗豆腦吧。”“好嘞,先坐先坐。”話音一落,徐守蘭就拿起剛揉好的麵糰,用一根細細的擀麵杖擀成圓形,再包進青椒餡料和油脂餡料,吳新柱則忙著盛豆汁、豆腦,夫妻二人為第一批食客忙碌著。

顧客們也趁這會功夫拿著小碟子去盛鹹菜。“他們家的鹹菜也是一絕,就著餅吃很香。”海帶絲、青椒千張、尖椒小魚、辣疙絲,每個人的碟子裡都不捨得落下一樣。

等到客人落座,桌上已擺上一碗熱騰的豆汁和幾塊金黃的餡餅。許多人都習慣先喝上一口豆汁再吃餅,68歲的李召金也有這樣的講究。“喝上一口豆汁先暖暖身子,吃得會更舒服。”他邊說邊拿起香味四溢的餡餅咬上一口。“我是老主顧了,三天兩頭來,就喜歡老吳家的豆汁,很香、很厚,跟過去豆汁一個味。”李召金說,他住在富康花苑小區,附近也有豆汁店,但他還是堅持“捨近求遠”,因為吳家豆汁好,“能喝到豆子香味”。

聽到客人對自己的豆汁讚不絕口,吳新柱有些得意。像誇著自家孩子一樣說:“我這手藝是祖傳的,父親在鎮上賣了一輩子豆腐,他從不摻假,我也絕不能摻假,堅持做正宗的滷點豆腐。”

做早市的人免不了早起,吳新柱告訴記者,他每天凌晨4點就起床磨豆汁、點豆腦。妻子則開始和麵、做餡料,夫妻倆的早晨總是忙忙碌碌。

除了堂食,還有許多喜愛打包的客人從家裡自帶保溫桶、熱水瓶來老吳這盛豆汁,“老闆,給我盛3塊錢的,多給我點厚的。”家住仁恆公寓小區的馬女士說,她一到週末就會來這買早飯。“吳老闆每次都會將熱水瓶裝滿,很實在的一個人。”

伙食:宿遷的老味道

採訪地點:宿城區市府東路

“老闆,四份雞蛋加肉的。”

“好嘞!”老闆一邊答應著,一邊熟練地從大平鍋裡拿起一塊油餅,麻利地在油餅上開個口子,把調好的雞蛋液灌進去,放進大平鍋煎至兩面金黃,再放進烤爐裡烘一會兒,五分鐘不到,一塊色澤金黃的伙食就盛盤端上桌了。

在宿遷人的早餐中,伙食是將雞蛋液灌進烙至半熟的薄厚適宜的餅內,繼續煎烙烤制而成,不僅顏色十分誘人,煎好的餅皮酥脆中還帶著雞蛋的鮮香。

市府東路有一家頗有名氣的伙食店,老闆姓卜,做伙食已經25年。

小小的門面並不起眼,做伙食的攤子就佔據了很大空間,大平鍋邊上放著揉好的麵糰和調好的肉餡。店裡坐滿了食客,門口也有很多人。

“我家店每天5點半必須開張,學生上學早,很多家長得早起過來買伙食回去給孩子當早飯。”老闆和記者聊著,手裡的活倒是沒有落下。他告訴記者,伙食是宿遷的傳統早點,很多老一輩的人從小吃著伙食長大,即便他們現在住得遠了,有時也會專門來這兒吃上一口,為的就是這口老宿遷的味道。

宿遷人的早飯桌上總喜歡就著點湯湯水水,盛上一碗稀飯或是豆漿,再配上一小碟鹹菜。因為伙食店裡的雜糧稀飯賣完了,張先生端了碗隔壁的豆腦直接進店,尋了張空桌坐下後,不過三四分鐘,老闆娘就把張先生平常愛吃的雞蛋餡伙食端上了桌。伙食店開了多久,張先生就在這兒吃了多久,“老顧客的口味我都熟悉,他們不用和我點單,直接落座就行”。

張先生今年56歲,是土生土長的老宿遷人,一日三餐裡,最看重的便是早餐,“早餐吃不好,一天都過得不舒坦。”說起宿遷的傳統美食,張先生感嘆道:“我走南闖北這麼多年,最愛吃的還是宿遷的早餐。”說著,張先生又叫老闆再上一塊伙食。

蘿蔔乾:家的味道

採訪地點:宿豫區華東農業大市場

在過去缺少食物的年代,每年的小雪節氣前後,家家戶戶都會忙著醃蘿蔔乾。現如今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人都不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醃製蘿蔔乾,但這蘿蔔乾的味道卻還留在很多人的記憶裡。這不,昨日,在宿豫區華東農業大市場內,經營果品批發生意的市民孟憲麗就忙著醃起蘿蔔乾來。用57歲孟憲麗的話說,“我醃製蘿蔔乾的手藝是從祖母那代傳下來的,醃出的蘿蔔乾,親戚朋友都搶著吃,用肉都不換!”

昨日,記者來到孟憲麗晾曬蘿蔔乾的地方,長度3至5公分的蘿蔔乾被均勻攤開在竹蓆上晾曬,白裡透紅,甚是可人。孟憲麗告訴記者,她平時經營水果生意,但自己醃蘿蔔乾的好手藝遠近聞名。孟憲麗說:“每年到這個時節,朋友鄰居都問我要蘿蔔乾,每年醃製的蘿蔔乾都不夠分!”孟憲麗說,“以前,我祖母年年都醃蘿蔔乾,從未間斷過。”孟憲麗告訴記者,後來祖母年紀大了,她的母親也開始每年醃蘿蔔乾,在家裡人沒食慾時,酸酸辣辣、爽口的蘿蔔乾特別下飯!現在她的母親86歲了,孟憲麗就接過了醃蘿蔔乾的“接力棒”,繼續傳承著老一輩的醃蘿蔔乾的手藝。孟憲麗說:“原來都是母親醃蘿蔔乾給我吃,現在是我醃蘿蔔乾給母親吃。”

過去醃製蘿蔔乾,洗淨切好曬乾後,用炒好的花椒粉做成“糊鹽”抹在蘿蔔乾上就吃了。“現在吃的更講究健康和口味。”孟憲麗說,“像我做的蘿蔔乾,在原有的醃製基礎上,用豆抽、醋、甜油、生薑、蒜、花椒、糖和酒等十幾種配料,按一定的比例熬成汁,把晾曬好的蘿蔔乾洗淨後放在裡面浸泡,一般七到十天左右就可以食用了。”

現在物質生活豐富,生活節奏也在加快,蘿蔔乾從以前的生活必需品成為了日常飲食中的“調味品”,很多人不願花時間和精力來醃蘿蔔乾。“雖然醃蘿蔔乾的老宿遷人越來越少,但是惦記這一美味的人卻不少。”孟憲麗說,“我動手醃蘿蔔乾不光是為了嘗那一口鮮味,更多的是懷念童年的時光。”(周妮 胡映月 王豔珅 韓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