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紅樓夢學人生智慧|李紈實用主義教育的誤區

李紈在逆境中積蓄力量,撫養幼子,她的兒子賈蘭

“威赫赫爵祿高登”。但是,李紈這種過於實用性的教育也讓她和她兒子的格局受限。實用主義教育不是用來培養精英的,精英應該有群體意識,不能只滿足於個人發展。

李紈新婚不久,丈夫去世,她成為賈府主子中的弱勢群體。

李紈低調做人,明哲保身,以“侍親”的方式博得賈母等人歡心,給自己和兒子爭取比較好的經濟條件。以“養子”的方式規劃未來,謀取出路。最終,她的兒子賈蘭“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成為賈府“艹”字輩最顯耀的人物。

跟着红楼梦学人生智慧|李纨实用主义教育的误区

賈蘭的成功,跟李紈的教育有直接關係。

李紈的教子方式有什麼特點?

我們先從李紈自己受的教育說起。

李紈的父親是國子監祭酒,相當於今天的國立大學校長,身為大學校長的李守中對子女的教育非常用心,他成為家長以後,對李家的教育方式進行了一次力度不小的改革。

在他改革之前,李家“族中男女無不誦詩讀書”。

在他改革之後,李家男子仍舊“誦詩讀書”。女兒“便不十分令其讀書,只不過將些《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等三四種書,使他認得幾個字,記得前朝這幾個賢女便罷了,卻只以紡績井臼為要。”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在李守中當家長之前,李家的教育不大注重男女有別,男兒女兒都博覽群書。

李守中當上家長之後,開始實施男女有別的教育,他對女兒教育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李守中在女兒教育上有以下特點:

一、重實踐,輕理論。大部分時間上“紡績井臼”實踐課。“紡績井臼”是紡線、績麻、打水、舂米,泛指家務勞動,對李家這樣的官宦之家來說,主要是學習刺繡、縫紉等針線活兒。只有很少時間上點理論課。

二、只學習與家政有關的課程,理論課內容極其簡單,簡單到根本不能算理論,只能算是職業道德培訓。《女四書》《列女傳》《賢媛集》這些書名聽上去高大上,實際上就是《怎樣做一個賢妻良母》《歷代賢女事蹟薈萃》《歷代賢女資料彙編》這樣的書。

一般說來,教育分為兩大類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

通識教育重在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具備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它有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的特點。

專業教育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教育,它注重實用性,相對來說容易趨向功利性。

按照這個劃分,李家原先是通識教育,男女都上大學;後來,男兒仍然是通識教育,女兒改為上職業培訓班,學學家政課,讀讀德育小冊子,就算是接受教育了。

按今天的標準,李紈上的是賢妻良母培訓班,學的是賢妻良母專業,就業方向是未來丈夫家,工作是相夫教子,做一名合格家庭主婦。

李紈作為父親教育改革的實驗品,被父親鑄造成一個賢妻良母的範本。古人結婚早,十五六歲天真爛漫的女孩子就結婚,很多人一時難以適應角色轉變。李紈婚後立即轉入“賢妻模式”,兒子出生以後,她又迅速啟動“良母模式”。丈夫猝不及防地去世,她又迅速由“相夫”轉為“代夫”,一人撐起一小片天空。

不能不說,這與她從小接受的職業培訓有很大關係。

但是,李紈接受的這種教育也有著致命弱點。

現代教育雖有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分,但是,鑑於兩種教育各有優劣,進行通識教育的學校,比如大學、研究院,也注重專業能力培養;進行專業教育的學校,比如各種職業院校,也注意學生的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又叫通才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形式。

古人把學問分為“大學”與“小學”。“大學”意為大的學問,主要是詩書禮樂“小學”意為小的學問,主要指文字訓詁

相應地,古人把學校也分為大學與小學。朱熹在《四書章句集註序》中說,小學“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大學“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就是說,小學學的是衛生掃除、禮貌禮節、寫字算術、音樂體育;大學是探究事物原理、端正心態、提高修養。

一句話概括:小學是學習“有用”的東西,大學是學習“無用”的東西

大學重點不是培養實用人才,而是培養人的審美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與他人的協調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多元化視角,責任與義務,胸懷與勇氣。這樣,才能教育出人格上“大”的學生。

李紈的教育裡恰恰是缺少這樣的內容。她學的東西都太“實用”,沒有任何“無用”的東西。父親讓她讀的那幾本,沒有一本是開闊視野,提高人文素養的,全都是洗腦教材,不許她獨立思考,只讓她照著書裡提供的模本去做。

李紈基本上沒有人文素養,她僅僅比王熙鳳這樣沒讀過書的文盲好一點,跟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賈探春等人沒法比。

跟着红楼梦学人生智慧|李纨实用主义教育的误区

李守中這樣教女,客觀上來說,也不是錯。他培養女兒的目的是讓女兒將來“相夫教子”。“相”是輔助之意,“相夫”是輔助丈夫打理家業。在“夫為妻綱”的大前提下,丈夫是一家之“主”,制訂一家的大政方針,妻子是丈夫的副手,是丈夫大政方針的執行人。

在這樣的家庭角色設計之中,丈夫要高瞻遠矚,胸懷遠大,妻子小肚雞腸、鼠目寸光沒關係,只要她聽丈夫的話,按丈夫的指示辦事,這個家庭問題不大。

但是,任何程序都有bug,這個“夫為妻綱”程序也有漏洞,這個漏洞就是——如果沒有了丈夫,怎麼辦?

豪門少奶奶是不能改嫁的,那就只有一個解決辦法:妻子轉正,代替丈夫履行一家之主的責任。

妻子成為一家之“主”,她原先一些無關大局的小問題,比如氣量狹小、目光短淺,就會成為影響兒女身心發展的大問題。

李紈當家庭主婦時,她的職業培訓班學歷不算缺點,可是升為一家之主,跟她同一層面競爭的不是文盲半文盲尤氏、王熙鳳等人,而是各府各家的父親們。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人的教育背景與個人能力並不完全一致,職校生有很多比大學生、研究生更有能力,發展得更好。但是,我們也不得不說,作為一個整體,職校生向上發展時到一定程度遇到一個難以突破的瓶頸。

李紈也是如此。

她比大部分父親更優秀。賈府裡這些父親,賈敬、賈赦、賈珍、賈璉,哪個比不上她。賈府之外,馮紫英等王孫公子的父親也強不到哪去。正因為這樣,賈珍、賈璉、賈蓉等人一個比一個不成器,李紈的兒子賈蘭卻“氣昂昂頭戴簪纓,光燦燦胸懸金印”。

但是,我們也得承認,並非所有的父親都像賈赦、賈珍這樣,有很多士大夫出身的父親課子有方,李紈跟他們一比,自身的缺點就暴露出來。

從李紈的判詞來看,她晚年的韶華美景曇花一現,她的兒子賈蘭剛剛“威赫赫爵祿高登”,轉眼就“昏慘慘黃泉路近”,她又陷入無盡的淒涼之中。

李紈的判詞中說:“雖說是,人生莫受老來貧,也須要陰騭積兒孫”。這幾句話很值得體味,好像是在暗示讀者,李紈為了不受“老來貧”,幹了些不積“陰騭”的事情。

李紈不像邢夫人那樣貪婪,不像王熙鳳那樣膽大妄為,她能幹什麼不積陰騭的事情?

聯繫前八十回中李紈的表現,李紈唯一的缺點就是——她太看重錢了。

她這樣做當然情有可願。她是個寡婦,除了那點月例銀,幾乎沒有任何收入,她必得把手中的錢握得緊緊地。

但是,無論做什麼事,都得有個“度”,寡婦無指望,把手中錢握得緊緊地,這情有可願,可是握得太緊,一毛不拔,這就有點問題了。

晚年李紈乾的不積“陰騭”的事情,很可能是賈府敗落,需要她幫助時,她沒有施以援手。

我們從前八十回裡,不難看出她雖然生活在賈府,卻是局外人心態,賈府裡大小事務,她從不摻合。興兒說她“問事不知,說事不管”,這一方面是她的寡婦身份不便出來管事,另一方面,也說明她刻意不問事不管事,彷彿賈府的事情都與她無關似的。

她的這種心態還影響到她的兒子。

第九回頑童鬧學堂,賈蘭才六七歲,正是最愛熱鬧的年齡,看到學長們打成一團,他只是冷眼旁觀。他的同桌賈菌拿著硯磚要打回去,他不是興奮地拍手助威,喊著“打呀,打呀”,而是“忙按住硯,極口勸道:‘好兄弟,不與咱們相干。’”這哪是六七歲孩子的口氣,分明成年人的說話語氣。大約他每次跟母親說賈府裡發生了什麼事,李紈總是說“好孩子,不與咱們相干。”潛移默化,他也學會了這樣說話。

第二十二回,賈府裡舉行盛大晚宴,熱鬧的人群裡竟然缺著賈蘭的影子,原來“他說方才老爺並沒去叫他,他不肯來”。眾人都笑他“天生的牛心古怪”。卻沒發覺,他對這個大家族,從小表現出強烈地抗拒與不合作心態。

賈蘭孤獨地長大,賈府的主子中沒有他的同齡人,只有兩個大他幾歲的小叔叔賈寶玉和賈環。賈寶玉是王夫人的命根子,賈母的心頭肉,在賈府裡佔盡風光。賈蘭對這個叔叔有著天然的妒意和疏遠。同樣在賈府不得意的賈環有時約他一起去長輩那裡做禮節性拜訪。但是兩人秉性不同,平時也沒有更多的交往。

賈蘭除了上學,就是跟母親李紈一起。李紈以當年父親培育她的方式來培養兒子。賈蘭跟她一樣,從小隻學“有用”的東西。第二十六回,賈寶玉見賈蘭拿著一張小弓追兩隻小鹿,問他,賈蘭的回答是:“這會子不讀書,閒著做什麼?所以演習演習騎射。”這也不像是孩子說話的口氣,估計是李紈說他:“這會子不讀書,閒著做什麼?去演習演習騎射吧。”

賈蘭住在一個美麗的大花園裡,他從未欣賞過園中的美麗花草,更沒有像他的叔叔賈寶玉那樣跟魚兒說話,跟燕子說話。他從不在無關前途的事情上浪費時間,一門心思向著“戴簪纓、懸金印”的路上走,不肯在途中做片刻停留。

跟着红楼梦学人生智慧|李纨实用主义教育的误区

最終,他成功了。

最終,他失敗了。

賈蘭的失敗不是他一個人的失敗,而是很多像他一樣的功利主義者,在獲得巨大成功之後,突然遭遇巨大失敗。

這不是說非功利主義者就不失敗,而是,功利心不太強的人,往往目光長遠,心胸開闊,即使遭遇失敗,也不會一敗塗地;即使一敗塗地,因為平時積下的人脈,也很容易東山再起;即使不能東山再起,他們也會以樂觀的心態看待失敗,不會想不開,拼死一搏,賠上性命。

功利主義者做事目的性太強,為了達到目的,時常不擇手段,一味自己求勝,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孤立起來。走到溝溝坎坎處,本來別人拉一把就能上來,但因他們從不給別人施以援手,別人也不肯對他們伸出援助之手,結果是,大風大浪過來了,小河溝裡翻了船。

北大的錢理群教授把一些人稱作“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在李紈式實用主義教育下培養出來的賈蘭,很可能就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由於《紅樓夢》後半部分遺失,我們不知賈蘭因何種原因“黃泉路近”,但是“威赫赫爵祿高登”與“昏慘慘黃泉路近”前後相聯,必是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這個聯繫點,就是李紈從她父親那裡承繼來的實用主義教育觀。

這種教育觀就像很多地方上馬的“短平快”項目一樣,見效快,後患大。

李紈母子的實用主義教育誤區啟示人們:一個人不能只讀“有用”的書,做“有用”的學問,結交“有用”的人,要讀些看起來與實際生活沒多大關係的書,比如詩歌、童話、小說、歷史著作、哲學著作。做點不能帶來利益的事情,比如聽聽音樂,到美術館欣賞名家作品;做有趣的事,結交有趣的人。學會與別人溝通,協作,互利共贏。

上蒼不會忘記你的付出,你看不見的付出,他會以看不見的方式記著賬,最後,連本帶利還給你。

寫在文後:

“女子無才便有德”,本是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只能集中力量供男孩子讀書,也怕男女接受一星半點教育,不能開闊視野,反而互相扯皮,不得已犧牲女子的受教育權。如果有條件,女子也是有才才有德,古人推崇的那些母儀天才的賢后,個個都是有才的。

李守中的荒唐之處在於:李家有條件讓女兒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卻不讓女兒多讀書,強迫她們“無才”。李紈相夫教子的時候沒問題,當她獨撐一面,把兒子往精英的道路上培養,她教育上的短板就顯露出來了。

———END———

夜何其:生於齊魯大地,長於渤海之濱,資深紅迷,重度歷史愛好者,能寫一手文章,也能談各種古今中外秘聞八卦。主業讀書,副業寫作。歡迎關注她的公眾號。聽她講書中事,人間事。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