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發現武大郎墓,施耐庵後人連忙登門致歉,潘姓人說了兩句話

武大郎墓被發現,施耐庵後人登門致歉,潘姓人說了兩句話

武大郎、潘金蓮和西門慶這個三人組合,雖出自《水滸傳》,但要遠比《水滸傳》出名,可以說,世人可不知《水滸傳》,卻無不知武大郎。施耐庵筆下的武大郎,是個地道的矮窮矬,猥瑣、窩囊,甚至成為如今男人被綠的代名詞,他的妻子潘金蓮也成為當今女性的反面教材。但人們所不知的是,歷史上還真有武大郎、潘金蓮這對夫婦,而且他們的真實形象顛覆了所有人的認知。

河北發現武大郎墓,施耐庵後人連忙登門致歉,潘姓人說了兩句話

1992年,考古專家在河北一個叫武家那的村子,發現了一座古墓,墓主是一對夫妻,根據碑文,專家斷定這就是武大郎與其夫人潘氏的合葬墓。石碑上刻著武大郎本名武植,但上面講述的武大郎的信息與《水滸傳》中的形象大相徑庭。

武公諱植字田嶺,童時謂大郎,暮年尊愛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門淑媛。公先祖居晉陽郡,系殷武丁後裔,後徙清河縣孔宋莊定居。公幼年歿父,與母相似,衣食難濟。少時聰敏,崇文尚武,尤喜詩書;中年舉進士,官拜七品,興利除弊,清廉公明,鄉民聚萬民傘敬之。痛惜武公,以示後人。

河北發現武大郎墓,施耐庵後人連忙登門致歉,潘姓人說了兩句話

之後專家對出土的武植的骨殖做了推算,發現武大郎原來是個1.8米多的大個兒,與小說中武大郎1.3米的身高相差極大。兩者相差甚遠,這是為何?之後專家進行了一番考察,發現真實的武大郎根本沒賣過燒餅,妻子潘金蓮也不認識什麼西門慶,一直是個賢良淑德的女子。只因一本《水滸傳》,將他們的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導致人們只知道小說中的形象,對真實的人物一概不知。

河北發現武大郎墓,施耐庵後人連忙登門致歉,潘姓人說了兩句話

真實的武大郎,是個勵志的高富帥,能文能武。他從小就失去了父親,與母親相依為命,小小年紀就去染房當了學徒,由於頭腦靈活,又肯吃苦,很受老闆賞識。武大郎長大後,中了進士,當上了縣令,為官期間,不但清廉,而且為百姓伸張正義,深受民眾愛戴。妻子潘金蓮是鄰村的大家閨秀,能識文斷字,在武大郎最困窘的時候,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嫁給了他。二人如此正能量的形象,又如何變成《水滸傳》中那般不堪呢?說來這跟一個“小人”有關。

河北發現武大郎墓,施耐庵後人連忙登門致歉,潘姓人說了兩句話

武植任縣令期間,昔日的同窗黃堂求到門前,考試不中,家裡起了把大火燒得精光,實在混不下去了,來向武植借錢。當時武植工作繁忙,除了第一天與小夥伴見了一面外,之後的半個月裡,再無露面。黃堂那個氣啊,以為這是故意躲著他呀,一氣之下不辭而別。在回家的路上,黃堂越想越氣,憤怒到極點就在路邊的樹上、牆上對武植各種罵、各種諷刺,比如“武大郎攀槓子——上下夠不著”等,有文有圖有真相的樣子。

河北發現武大郎墓,施耐庵後人連忙登門致歉,潘姓人說了兩句話

黃堂回到家時,看到一座亮堂堂的新房子矗立在眼前,一問妻子才知道,原來武植早就派人送來了錢,並幫助他家蓋好了房子,本想給武植個驚喜,就一直沒有告訴他。此時黃堂那個懊悔!急忙跑回去,將自己一路的塗鴉抹掉,但為時已晚,這一切早就被路過的施耐庵看到,併成為其以後小說的素材。所以武大郎和潘金蓮也就被冤枉了數百年。

河北發現武大郎墓,施耐庵後人連忙登門致歉,潘姓人說了兩句話

2009年,施耐庵後人專程趕到武家那村,向武氏後人表達了歉意,並寫了一首道歉詩,此詩至今一直被裱糊在武植祠的牆壁上。去過武植祠的潘姓人,都會拍下這首道歉詩,並表示一個是佩服施耐庵後人的勇氣,再一個就是告訴世人,潘金蓮沒有給姓潘的丟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