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讀了一本古書,發現我國一“寶藏窩”,盜走2億多元寶貝

中國藏寶最多的一條路,一外國人拿著地圖,盜走2億多元寶物

要說中國寶藏最多的地方,那肯定是故宮了,除了故宮,中國還有一條路,沿線皆是寶藏,那就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莫嘆海疆絲路長,函關紫氣萬隆城”這句描寫的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場景,在這條路沿線繁華喧囂的背後,卻有著漫長而沉重的歷史。

此人讀了一本古書,發現我國一“寶藏窩”,盜走2億多元寶貝

海上的天氣是瞬息萬變的,海底的地形是深不可測的,再加之受古代航海技術所限,抑或遭遇海盜,在古代和近代,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有大量的船隻不幸在海上沉沒,絕大部分是因為遭遇了風暴和海盜。現在據有人估計,中國南海的沉船有2000多艘,由於這些沉船大多數是進行海外貿易的貨船,上面的貨物多是些瓷器、絲綢、茶葉或者黃金。經過漫長的海底歲月,絲綢和茶葉會腐爛,但瓷器和黃金一類的寶物則都成了寶貴的文物。

此人讀了一本古書,發現我國一“寶藏窩”,盜走2億多元寶貝

海上絲綢之路沿線,這些沉船上的文物有可能超過故宮的文物,打撈上來的一艘沉船上的珍寶,其價值往往能趕10座古墓出土的文物,因此也有“一船十墓”的說法,如果按每艘船出水500件文物計算的話,那麼中國南海沉船兩千餘艘,可以打撈上的文物可達百萬多件。

此人讀了一本古書,發現我國一“寶藏窩”,盜走2億多元寶貝

雖然絲路沿線沉船很多,但打撈起來也是一項考驗,首先需要潛水員潛入深海,先進行一番勘察,等把沉船的情況摸得差不多時,再用大型的打撈船把沉船打撈上來。當時一是因為成本太高,再一個是受當時水下考古條件所限,絲路沿線的很多沉船一直靜靜地躺在海底。

此人讀了一本古書,發現我國一“寶藏窩”,盜走2億多元寶貝

寶藏在那,你不動,總有人惦記。其中就有一個英國職業尋寶人,叫邁克·哈徹,1999年,哈徹在讀了一本叫《東印度航海指南》的書後,開始打中國南海沉船的主意。這本書是荷蘭人詹姆斯·哈斯伯格寫的一本航海日誌,其中就記載了有一艘寶船“泰興號”,在南海沉沒的事情。哈徹就根據書上講述的大體沉船位置,再結合著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地圖,最終找到了“泰興號”的沉沒地點。

此人讀了一本古書,發現我國一“寶藏窩”,盜走2億多元寶貝

哈徹的團隊將“泰興號”打撈上來,發現上面有100多萬件瓷器,全部是清朝的德化瓷器。哈徹將其中的60多萬件,成色不太好的或者是相同的瓷器砸掉,這樣一來,剩下的35萬件瓷器就更加珍貴了,市場一向是物以稀為貴嘛,最終哈徹將這35萬件瓷器拍賣了3000多萬美金,在當時摺合人民幣2億多元。後來這35萬件瓷器中,有10萬件回到了中國,都是一些中國人買回來捐獻給國家的。

此人讀了一本古書,發現我國一“寶藏窩”,盜走2億多元寶貝

其實像這種可恨可嘆的事件不僅一次,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美、比等眾多國家紛紛跑來盜寶,盜走了我國價值上千億元的財寶。2005年以後,中國開始加強實現軍艦巡航常態化,嚴厲打擊盜寶者,一面加緊自己打撈的步伐,一面照會各國盜寶者,如若再來盜竊中國寶物,必將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