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在讀家長,講述孩子在海嘉就讀的真實經歷

------------------------------------------------------------------

國際教育最前線:提供最新國際學校入學招生信息、入學諮詢、校園開放日等活動

-------------------------------------------------------------------

對於想要擇校的家長來說,聽聽“過來人”的意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已經擇校成功的家長,他們肯定有很多很寶貴的經驗。

但現實中的情況卻是,能遇到一個願意分享自己經驗的家長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如果遇到的是一個能夠非常清晰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歸納提煉總結的家長,那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但今天,51上私立就為大家找到了這樣的一位家長。

她本人是大學老師,有著在國外求學和工作的經歷。因此,她能站在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觀察、分析和比較自己遇到的學校,並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孩子的那一所。

讓我們一起聽聽她的擇校故事。

受訪人:果果媽媽,其女兒在海嘉國際雙語學校就讀多年。

51上私立 :你能說說當時擇校的經歷是什麼樣的嗎?都考察了哪些學校?當時重點考察的方向是什麼?

果果媽媽 :我其實關注海嘉的時間比較早。當女兒還在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我就開始關注她上小學的問題。我當時參觀了一些公立學校,比如說皇城根小學之類的,還有就是我所在的大學的附小。還有就是也問過一些比如晨星那種私立學校,後來有朋友推薦了海嘉。

當時推薦的時候,就是說海嘉是雙語,中文比較強勢一些。我是一個大學老師,當時還在做班主任。我能看到我的大一的學生,他們從公立系統帶來的一些天然的屬性,比如說很不愛思考,很被動的學習,等等這樣的一些特點。

我所在的大學是在中國比較有名的大學,學生也都是比較好的學生。但看到學生的情況,我就覺得,我自己的孩子可以嘗試不同的路線。所以,當時看完那些學校以後,我的關注點就放在了國際性的學校裡邊。

但是我個人又比較重視中文的學習,所以希望能夠讓孩子選擇一箇中文比較好的學校。當時也去過另一所學校,但它是一個蒙臺梭利的學校,就是適合那種個性比較自律的孩子,可我的女兒是一個社交型的小孩兒,她需要在一個群體裡面生活。

所以我當時考察的時候,就確定了找學校的方向:比如說能讓孩子更具有批判性教育思維;然後就是雙語,英語和中文都能夠齊頭並進;最後就是希望能找一所大班級的學校,這樣適合我孩子的個性,我女兒很適合跟小朋友合作。因為海嘉就是班級一起上課那種,不像有些學校是自己獨立做作業。我擇校的側重點主要就是在這些方面。


聽在讀家長,講述孩子在海嘉就讀的真實經歷


與公立學校截然不同,海嘉的上課形式可能更自由和隨意,但孩子的狀態卻依舊全神貫注。

因為我個人有在海外留學和訪問的經歷,所以我很傾向於未來的孩子能夠培養成一個比較開放的、跟別人交流會比較遊刃有餘,就是破除國籍界限、包括文化衝突,能更加具有國際心的這樣的一個孩子。所以當時就會傾向於選擇這種雙語的、帶有國際性質的私立學校。基本上就是一開始我就把公立系統排除在外了。因為我所在的大學還有附屬學校,而且我當時是可以選擇西城區的一些比較好的名校,但是可能所謂越容易得到的東西越不願意去選擇吧,我最終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一條路。

51上私立 :還記得當時第一次到海嘉的情景嗎?

果果媽媽 :記得。我是在2009年在訪問德國的時候,開始在網上搜索學校。回來以後,找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媽媽,開始到各個學校去看。記得當時去海嘉的時候,那時的校長給我們講了一下海嘉的願景啊、使命啊什麼的,包括參觀校舍、圖書館。印象很深的就是海嘉的大教室和書法教室。裡面中國文化的元素保留得特別好,中英文融合的也比較好一些。


聽在讀家長,講述孩子在海嘉就讀的真實經歷


海嘉的大廳內,佈置得很有中國特色。

事實求事地講,我那時候已經比較早了。我來海嘉看的時候應該是2010年左右,我的孩子是2011年入學的。當時看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說我百分之百的覺得這個學校是我的理想學校。只是說他有一些元素具備了我前面所說的一些期待。比如說中文和中國文化元素的保留、英文的量(好像當時是百分之五十比百分之五十)。

我當時看到的學生的英文水平看起來也還是挺滿意的。當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孩子們的狀態。海嘉的孩子特別愛讀書,所以當時經常會看到每個孩子都捧著一本書,在走廊裡來來去去的而且面帶微笑。所有海嘉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陽光燦爛的孩子,狀態很好,大家都很愛讀書。

51上私立 :你覺得海嘉的優勢是什麼?

果果媽媽 :就我那個時候來講,海嘉的確具有優勢。因為當時我看了幾個跟海嘉類似的學校,他們的中文都偏弱。還有一點就是,海嘉給我孩子的感覺也很好。因為後來把孩子也帶過來,她進到教室以後看到海嘉每個教室有大的圖書角,在陽光下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書,有個大地毯還有各種墊子,她就坐到那兒就說媽媽這個地方我很喜歡。所以我覺得可能有的時候,我們看到了孩子在這個環境裡面那種放鬆自如的狀態,這個可能更是一個優勢。

我相信其他的國際學校,也有這樣的,比如說國際視野啊,雙語的優勢啊,包括孩子的感覺之類。我覺得總體來講就是,我們在海嘉呆了這些年,觀察下來來看就是這些傳統一直到現在保持得都還不錯。所以也算是海嘉的一個校園文化氛圍吧,我覺得算是他的一個優勢。

實事求是的講,每個學校都各有千秋!我覺得就是,所謂優勢就是,這個東西如果始終是吸引你的一個方面的話,那這個方面就會成為你看中這個學校的一個優勢。反之,別人覺得是優勢的方面,或許正好是你不認可的方面。


聽在讀家長,講述孩子在海嘉就讀的真實經歷


藝術教室。

51上私立 :最終是哪一點打動了你,讓你“鐵了心”在這裡讀書?

果果媽媽 :我覺得海嘉友好的校園文化,使得我女兒的成長是非常健康陽光很向上的。此外海嘉還有一個優勢其實不是特別明顯,就是海嘉的教學非常成體系,他的課程蠻嚴謹的。無論是中文教育還是英文教育,無論從學術的角度來講,還是從我女兒的成長來講,我都覺得還是蠻嚴謹的。所以我女兒在學術上保持了學業上的優勢,她中英文雙語都平行發展得比較好。

我覺得說起哪一點呢?應該是雙語吧。就是海嘉當時他引領中英雙語,做雙語文化的引領者。因為在幾年前的話,其實北京的整個雙語教育的文化,還不是很成熟。這些慢慢的,大家對雙語有了更好的認識。事實上,當時我的認識也是有偏差的,就是雙語他不光是語言的問題,還有就是跨文化。包括這個雙文化,甚至是多文化其實是既有矛盾衝突,也有融合的。這是後來讀雙語學校以後,我們才慢慢發現的。後來,隨著我們繼續讀,鐵了心地沒轉學,正是因為發現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有這個文化衝突讓我們可以試圖去適應,然後去發展自己這方面的能力。

51上私立 :剛才你也一直在說海嘉的中文教育,其實這也是家長們特別關注的問題。能具體說說學校在對中華文化、歷史的學習上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嗎?

果果媽媽 :在中華文化的方面,大概體現在有一些傳統的活動保持下來。比如說中國年的廟會,還有海嘉的讀書月。在這個讀書月裡,學生之間會互相推薦中文書,是個中文閱讀月。還有就是當遇到各個傳統的節氣的時候,會有相應的project來配合這樣的活動。我覺得在中國文化的保持上,學校至少就是沒有把中國文化弱化,所以這個方面我還是比較滿意的。歷史的學習可能是海嘉正在加強的,目前應該是也是比較弱的一個方面。中學好像從六七年級才開始中國歷史的學習。


聽在讀家長,講述孩子在海嘉就讀的真實經歷


教學樓一角,體現中國文化元素。

在文化歷史的學習上,我覺得海嘉的態度就是一直在摸索。因為畢竟雙語學習有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時間是有限的。如果說花在英文上的時間多,那麼相應的花在中文上的時間就會減少,它始終是個競爭的關係。最後能夠達到雙語的平衡的話,一定是你時間上能夠平衡得很好。比如說,像我女兒有一年中文就會讓她發力多學一點,然後英文就會適當地會有看到他會有減弱,然後再適當地調整。

其實我們沒法要求孩子的中文像公立學校的中文那麼好,也沒法要求孩子的英文像美國學校的孩子的英文那麼地道。只能是說,在高三之前讓孩子大體有一個平衡:接近公立學校中文的水平,也能夠達到美國學校同年級孩子的英文水平,包括聽說讀寫。但是如果讓他們在兩個語言上都要超出或者是說在跟他們比較靠前的孩子持平的話,其實還是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51上私立 :師資的問題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海嘉老師的國籍和穩定性怎麼樣?

果果媽媽 :這個問題也是我當時選擇國際學校時有一個前輩家長對我說的,現在依然適用。他說,國際學校最大的問題就是老師的流動性比較大。因為一般的老師就是兩年,國際學校老師都是這樣互相流動的。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另外就是,孩子每年都要重新打亂分班,每年都會碰到一個不同的老師。老師的教學水平,雖然都是說有教師證的,但是還是有差異,這個也是客觀存在的。海嘉老師的國籍,應該是歐美比較多,然後東南亞的也有,也有過黑人老師,應該還比較分散。現在的話,應該是越來越多的母語是英語的老師。


聽在讀家長,講述孩子在海嘉就讀的真實經歷


書法教室。

碰到什麼樣老師,其實跟公立學校存在一樣的問題,有些運氣的成分。比如說今年可能這個老師很重視學術,她在閱讀上就非常有強項、有研究,她很願意提升孩子的閱讀水平。如果你碰到這樣的老師,那麼孩子今年整個的閱讀水平就會提升得很快。但是到明年,可能另一個老師他側重的點不是這個。他可能重視比如說詞彙量,或者其他什麼的。比如我們以前遇到過的一個老師,他會重視數學,那麼孩子的數學就提升得很快。所以說,這也是有一點運氣的成分吧!我相信在公立學校其實也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像我本人就是老師,我自己有也有自己的強項。如果學生碰到我,那麼我的強項這個部分他們就會吸收得多一點。

總體的感覺,海嘉的老師專業性強的還是挺多的。但也確實也會偶爾碰到不是很適合的老師,當然不是特別不適合。比如說以前有一個意外,我女兒四年級的時候,一個四年級的老師離職,然後就空降了一個老師來接替他。這個老師本來是教二年級的,結果就放到了四年級的這個班裡去教。所以這個班整個就是感覺不是那麼對勁,學術上會提升得就沒有那麼快,但是我發現孩子會再發展其他方面的東西。比如這個老師的口才很好,所以整個班級在社交方面都很好,然後孩子的語文就有很多的時間去提升。所以總體來看,其實時間上也沒有覺得浪費。

51上私立 :入讀之後,海嘉學校需要家長做什麼樣的配合嗎?

果果媽媽 :我覺得需要家長配合的東西很多,你不是把孩子交給海嘉就算完了。我覺得比公立學校操心的事情更多。比如說,你需要知道孩子每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它的課程大概的教學體系是什麼?然後有時候,學生需要做project之後可能還需要你去幫忙打印或者幫忙買些材料啊什麼的。另外還有家長會,需要家長跟學校去溝通交流當前孩子的狀態。

家長持續緊密的跟進,跟老師保持溝通是入讀海嘉這樣的學校特別需要的。當然,你也完全可以不關注,但是孩子的發展方向有可能就是失控的。因為我們雖然說選擇這樣的學校是給了孩子很大的自由,讓他不受公立學校的各種約束,充分發揮孩子的創造力。但事實上,當孩子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你就會發現,孩子的確是有自由的思想,但是你會發現已經像風箏一樣收不回來了。


聽在讀家長,講述孩子在海嘉就讀的真實經歷


食堂。

不是我們要去控制孩子,而是我們作為家長,當孩子還沒有成人的時候,我們需要幫助他們在學業上、在社交上在各個方面來成長。所以家長需要跟老師、跟學校緊密地來配合,以保證孩子的狀態是在一個非常好的位置上。另外就是,一定要去跟學校是站在一條線上的,就是你一定要跟學校是一致的,這樣孩子才不會在選擇的時候有矛盾。否則,孩子是會鑽空子的。如果家長不贊同學校的一些理念,那麼你就會給孩子一個鑽空子的機會,那麼孩子就會在中間投機。

51上私立 :家長如何有效地與老師溝通?是不是需要家長也會英文?

果果媽媽 :我覺得就是在入學之初,要用郵件跟老師說明孩子的一些特點。因為剛入學,老師不太瞭解孩子的基本特點是什麼,這樣就不用老師去花很多時間去把握他。你可以把你自己的觀察到的,你自己認為孩子具備的一些特徵用郵件寫給老師,讓老師關注他這些點。然後也請老師幫助關注你的觀察是不是對的。這樣的話,老師就會感覺家長很信任他,他也會有重點地去關注孩子的這些特質。還有就是,可以定期跟老師約一下面談。主要是看老師有什麼階段性的建議。看一下就是需要幫助老師的地方或者幫助孩子的地方。

所謂幫助老師的地方,其實對外籍老師來講,他來到中國也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包括他不太瞭解中國家長是怎麼想的。所以我們面對面交談的話,會讓老師知道我們的思路。因為中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和你所面臨的那個外籍老師他來自的那個國家、那個文化可能是不一樣的。所以,不互相猜測對方的意思,而是當面去溝通、去交流,這樣的話效果會更好一些。


聽在讀家長,講述孩子在海嘉就讀的真實經歷


閱讀角,孩子可以隨意坐在地毯上看自己喜歡的書。

至於需不需要家長也會英文,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會要求家長要會英文。最早的時候,是說家長可以不用會英文。但是實際上,你如果在這種學校上學,你要想讓孩子得到更好發展的話,家長應該會一些基本的英文交流的能力。

海嘉有家校聯合會PTA,有好些志願者媽媽就自發地開設了一些英語學習班,媽媽們就在一起來學習英語。英語好的家長就自動來當老師,教大家怎麼樣給老師發郵件之類的。

51上私立 :入學門檻是不是很高,入學考試對孩子測評主要在那些方面?

果果媽媽 :入學門檻要看是小學還是中學。小學的話,因為海嘉自己本身幼兒園的班級比較多,所以升到一年級的時候,可能補充的班級就比較少,相對來說名額不太多。他就要是一個橫向比較的。還有就會測孩子基本的英文讀寫的能力,認字,會做一些數學題。這是指的一年級。到了三年級以後再來的話,那麼就是要看你是不是達到了海嘉三四年級的相應的水平。根據我的觀察,海嘉到四年級以上,孩子的英文學習的level就是已經是比較高了,我個人覺得,公立學校過來沒有英文基礎的話,是有點難適應的。

51上私立 :與公立和純國際學校相比,海嘉有什麼特別之處?

果果媽媽 :與公立學校相比,海嘉在課程上有豐富多樣性。然後孩子的學習是項目式的學習。還有就是它整個教室的佈局模式,就是一個小組式的學習。這樣孩子互相之間交談、溝通以及團隊合作會比較多一些。這樣就更能考察孩子的合作能力,以及跟大家交流溝通的能力,這個是跟公立學校相比不太一樣地方。

比如我女兒在六年級時,除了在小組裡會分一些partner之外,課下的作業也都是要求三人以上來完成的。所以她就會通過微信或者視頻跟那三個小朋友來討論。而這個作業怎麼來做完?比如他們會寫一個劇本,或者會做一個展示海報之類的,他們就是都要合作。我覺得這是跟公立學校不同的一個地方吧。


聽在讀家長,講述孩子在海嘉就讀的真實經歷


走廊的佈置也經常更換主題。

跟純國際學校相比,海嘉可能就是更多了一點多元文化,當然純國際學校裡面也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但是在海嘉比較明顯的其實就是,中文文化包括中國的這種思維方式和其它國家有一些衝突和界限。那孩子在多元文化下更有包容心。就比如說她知道說中文的我是這樣思考問題的,那說英文的你是那樣思考問題的,她最後會很能接受兩種思路。兩種思路完全沒問題的,都能接受。所以她後來看到任何的事情的時候,她都很淡定,她知道一個事情不是隻有一個解決方案,而是有很多條通路的。 這是雙語文化所帶來的一個很好的優勢。

我覺得是海嘉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我觀察我的孩子,比如說你對一個問題拋出你的意見,無論你的意見有多麼的奇怪,多麼跟她不一樣,她都會很坦然地接受,然後說她是怎麼想的。她的那個包容心,也就是說open mind更加地開放。其實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雙語教育的同時,其實她也輸入了雙文化。

------------------------------------------------------------------

國際教育最前線:提供最新國際學校入學招生信息、入學諮詢、校園開放日等活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