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柴,曾经是多少农村孩童的回忆!

卖柴,曾经是多少农村孩童的回忆!

模糊的童年给我留下很多模糊的记忆,但卖柴这件事例外,萦绕脑际,让人难以释怀。

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我一年只穿两双布鞋,小孩子身体长得快,几个月后大脚拇指就会把鞋子磨出洞,鞋子穿上了,但经常看见大脚拇指在外面“炫耀”。读书了,铅笔用到不能再削了还舍不得扔掉。这样的生活没有把我压垮,反练就了我的刚毅和韧劲,想办法自己挣点钱来买学习用品。

有这样的想法是受到村里一位成功人士的故事启发。听我的爷爷讲,民国初期,我们村一户吴姓人家非常重视教育,自办私塾,请了附近村寨有文化的老师来教他家的孩子读书识字,平时就靠家里的人背柴到城里卖钱支付老师工资。最后他家终于培养出一位文化人,在旧社会当过老师,解放后还当了领导。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砍柴卖,以换点小钱来解决缺笔墨纸张的问题。

“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约上几个一起读书的伙伴,周末就到山上砍柴。砍给家里烧可以马虎一点,要拉到城里卖就得砍大一点的,还要根据树的大小破成几块。大人一天可以砍一牛车的柴,我们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要用两三个周末的时间才能砍得一车。拉到家还要呈三角形或者四边形一块一块堆起来,要留有空隙,这样那些湿柴才容易干。等晒干有一车了,就在周末赶着牛车拉到城里卖。

拉柴到城里卖要做好多前期准备,首先就是准备牛料,头一天晚上就得把牛喂饱,第二天出发的时候还要带一点在车上。另外,头一天要把柴搬到车上,堆成又尖又高的,而且前后要一样齐,这样卖相才会好,吸人眼球。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得早早休息,第二天凌晨两三点,母亲把早饭热好后,就叫我起床,囫囵吃点东西,约上七八个伙伴一同出发了。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跟大伙进城卖柴。记得那时已进入隆冬,雾蒙蒙的,伸手不见五指,家庭好一点的还有手电筒,家庭稍微困难的,就只会在后面扶着车走。来到一个小坝子时,实在太冷了,年龄稍大一点的建议,停车休息,就地找些柴烧火取暖。四周漆黑,天气不仅冷还下点小雨,没办法,大伙把人家围地的篱笆拿了些来烧,身体烘热了才慢慢出发,现在想来,怪对不起那家人的。

半个小时之后来到一个垭口,路非常难走,石头又大又多,只叫前面的放慢速度,一个一个慢慢地跟着下坡。我年龄最小,在中间走,紧紧扶着车,遇到靠近我的车轮子上石头时,会把我拽过去,遇到那边轮子上石头时,好像整辆车又要往我这边倒,吓得我不敢出声,只会紧紧抓着车尾,凭感觉,随着车辆的不平衡,要么拼命往我这边拉,要么拼命用肩膀顶。不知是紧张害怕还是用力过猛,不一会儿就全身是汗了。半个小时之后,走出那段陡坡来到平处,我悬着的心才慢慢平稳下来。

我们进城时天才蒙蒙亮,来到卖柴的地方,随便找个地方把牛拴好,从车上取下牛料喂牛后,又几个聚在一起讲讲笑话打发时间,跺跺脚、搓搓手取下暖。

天亮之后,大概八九点开始就陆陆续续有人来买柴了,有的很干脆,几句话就谈成,交易成功的,赶着牛车送柴去了,慢慢地,我们身边的伙伴越来越少,看得我心里发慌。第一次去卖柴,没有经验,看着他们基本走完了,原本打算卖七块钱一车的柴,结果我五块钱就卖了。记得买柴的是一位五十来岁的老大妈,提着一个提篮,没问她家有多远,我赶着牛车就要走,老大妈急忙叫住我:“喂,小伙子慢点,我走不动要坐车。”我又急忙勒紧牛鼻绳,把老大妈扶上车坐好,再把她的小提篮递给她,才慢慢赶着牛走。我一边吆喝着牛,那位老大妈一边指路,来到正街上,看见汽车开过来,我的牛受惊,吓得老大妈在车上乱叫,我急忙跑到前面勒紧牛鼻,就这样,走在前面牵着牛,一直把柴送到那位老大妈的家。

下柴的时候,我以为放在门口就行了,但那位老大妈说:“喂,小伙子,要搬进来放在院心里,放在外面会有人偷的。”我又接着搬柴。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当接过那位老大妈递过来的五块钱时,仿佛一切劳累都烟消云散了,这是靠我自己的汗水挣来的收入,心里美滋滋的。

当我赶着牛车沿路返回到卖柴的地点时,我的伙伴们都早已休息够了,看见我回来都聚拢过来问这问那。我把情况讲给他们听后,他们说今后要问送得远不远,如果远就不卖或者要求加钱。

大家到齐后,又一起商量,安排一些人看守牛和车,一些人先逛街买东西。我揣着辛辛苦苦挣来的五元钱,来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梦寐以求的《新华字典》,吃了一碗米线就回去看牛守车了。

回家的路上就舒服多了,出城后让又乖又听话的牛带头,各自躺在自家的车上,任由牛慢悠悠地往回走。我躺在车上翻看着心爱的《新华字典》,仰面望望天空,一个个字词向我的脑海奔涌而来,思想像断线的风筝漫天飞舞。

卖柴这些事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放牛娃”、“砍柴娃”,每当回忆起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仍在激励着我,鞭策着我,使我不忘过去,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