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誰來當農民?

以後,誰來當農民?

在外奔波幾年回到村裡,總感覺少了點兒什麼東西,好像沒有了那股熱鬧勁兒,再也看不到端著飯蹲在家門口,左右鄰居一邊吃飯一遍聊天的場景了;見不到做農活的時候這家給哪家幫忙完了再給你幫忙的樣子了,因為地都全荒了......年輕人全出去打工掙錢,家裡留著年邁的老人揮舞不起來鋤頭了;晚上鄰里互相串門也變得很少了。

在最近幾年,關於拆遷、徵地、農民變市民的種種新聞往往甚囂塵上,隨著攤大餅似的城市化的不斷進行,大批鄉村迅速從中國大地上消失,我看到廣大父老鄉親因為搖身一變成為市民而歡欣鼓舞。對此,社會的一些學者就出來發聲了,認為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文化景觀的村落正在迅速瓦解,對村落要實施保護。

以後,誰來當農民?

完了會發現一個事實——提出保護村落的都不是農民。他們已遠離農村,在大都市裡有了穩定的工作和不錯的收入,不愁吃喝,不用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耕作,他們可以很有底氣地這樣說,原因只是他們自己不用再回農村了。

人們常說在中國只要往上數三代沒幾個不是農民。確實是這樣,中國由於城市化進程晚,今天生活在城市裡的人的祖輩甚至父輩大多在不久前或現在仍是農民。而且我相信,除了少數天賦異稟、品味與眾不同的人,絕大多數人還是嚮往城市的,那些頭懸樑、錐刺股的寒門學子之所以苦苦拼搏,根本目的還不是為了脫離農村?筆者是地地道道的農村出身,讀書時老師說的最多勉勵的話便是“考上大學,就擺脫農村了”。老師、父母,他們都這樣說,因為知道這是最有力的鞭策。擺脫農村,既是他們對下一代的期望,也是他們自己無法完成的夙願。他們是生活在充滿人文美學意義的鄉村裡,卻希望走出鄉村;他們當然不知道什麼叫“仰望星空”;他們無暇顧及村莊中,田野上的美,這一切的原因只有一個——身為農民,他們還要為基本的生計疲於奔命!

以後,誰來當農民?

“農村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文化景觀”,這句話本身也並沒有錯,但如果用這樣一個充滿文藝範兒的觀點來概括整個中國農村,似乎太顯輕佻了!既然覺得農村這麼好,為何不回到農村去過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呢?這裡雖然有美麗的風景,清新的空氣,還有純樸的民風。我愛這裡,但如果要讓我一輩子生活在這裡,我會說我不願意。這裡沒有商場,沒有跑車,更沒有WiFi,這裡的生活與城市相比還是單調而乏味的。讓你們選擇,你們肯定也不會選擇一輩子待在農村。

以後,誰來當農民?

鄉村是很多城市人的精神家園,是終極情感寄託。有教育學者認為,傳統的鄉村生活有助於樹立良好的人格修養,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人文基礎。所有這一切我都深有感觸,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社會建設高速發展的同時,農村仍處於大大落後的地位,農民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貧窮困苦的代名詞。家長希望以後自己的孩子能走出大山,脫離農村;老師教孩子,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當農民種地,這種狀況還需要一個根本性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