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逼瘋兒子!我們的家庭教育到底在關注什麼?

博士逼瘋兒子!我們的家庭教育到底在關注什麼?

家庭教育總是在關注什麼?總是關注培養優秀兒童、成功兒童、超常兒童。我主張,家庭教育要倡導培養普通孩子,而不是超常兒童。

“錢學森之問”,引起國人10多年來對傑出人才培養的熱議。今天,我卻有一個與其意有些相反的家庭教育之問,即:為什麼我們的家庭教育總是不關注培養“普通孩子”?

家庭教育總是在關注什麼?總是關注培養優秀兒童、成功兒童、超常兒童。我主張,家庭教育要倡導培養普通孩子,而不是超常兒童。

今天,我們倡導迴歸美好生活的家庭教育,那麼,什麼樣的兒童能夠獲得美好生活?我的回答:只有普通孩子能夠獲得美好生活。

在子女的成長期望值上,廣大父母要有平常心,定位在培養普通孩子,而不是渴望培養超常兒童,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父母如果不顧實際,違背規律,不僅培養不出超常兒童,而且可能連培養正常兒童都保不住,嚴重的甚至培養出異常兒童。

“博士逼瘋兒子”就是生活中的一個真實例子。

報道說,這個博士是農村家庭出身,父母沒有多少文化,幾乎不管他。他成為博士以後,結婚生子,希望子承父業兒子將來也成為博士。於是,這個博士今天要求兒子學習這個,明天強迫兒子學習那個,兒子不堪重負,最後被逼瘋了。

這個博士,專業知識淵博,但是對家庭教育和人的成長規律卻知之甚少,只是一味追求培養超常兒童,反而把一個正常兒童,逼成了異常兒童。

更重要的是,國家和國人的兒童觀,應當是淡定的,而不是“神童觀”。

印度有一個小男孩,叫辛格。四歲半的時候,他就完成了42.195公里的馬拉松跑,震驚印度,人們都稱他為“馬拉松神童”。2007年,辛格5歲,他計劃用10天的時間跑完500公里的路程,這是一個壯舉,而且他有馬拉松跑的基礎。然而,就在辛格準備開始他漫漫征程的這一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大量的警察封鎖了辛格的長跑路線。

原來,警察接到了政府的命令,嚴禁辛格參加這項馬拉松活動。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個5歲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對他的體力和情緒都是一個負擔,讓一個孩子去嘗試不屬於他年齡段的生活,是一種極大的殘忍。

國家可以不要神童,但有責任保護每一個孩子的生命健康。這就是一個國家應該有的兒童觀:兒童5歲的時候,他要完成的是5歲能完成的任務,不能去完成他15歲或者25歲完成的任務。國家的兒童觀如果是淡定的,國人就會少有“造神童”的惡俗。

不要小瞧培養普通孩子這個目標,我相信:凡是普通孩子,將來一定是社會的有用之人。

什麼樣的兒童是“普通孩子”?我認為:

1

人性兒童,即具有“美好心靈”的兒童

人性最基本的是善良。人性兒童,即善良兒童。我認為目前青少年的問題可以概括成四個迷失:信仰迷失,價值迷失,道德迷失,人性迷失,但這是以重要性來排序,如果以基礎性來排序,人性迷失應該是最基礎的、第一位的。四者之間,人性迷失是根本,人性的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沒有人性,談什麼價值觀,有什麼信仰?

何為“人性”?人性即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和理性。人性中的真善美,需要激發、喚醒和培育。教育就是要關注心靈發育成長,最根本的是把人的本性中美好的理性和情感發育起來。只有教育,才能培育向善的人性,提升人性的層次。

博士逼瘋兒子!我們的家庭教育到底在關注什麼?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幫助孩子形成美好心靈”,這個指示,應該引起教育工作者包括家庭教育工作者足夠的理解和重視。

2

陽光兒童,即具有“美好心態”的兒童

樂觀和堅強,是陽光兒童的主要特徵。人生,就是《西遊記》隱喻的一場“西天取經”,道路遙遠,跋涉艱難。兒童成長,“西天取經”,一生要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面對漫漫人生,面對坎坷曲折,樂觀的心態和堅強的精神,永遠是照亮人生之路的心燈。

有研究表明,6歲以前形成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品質,比如:孩子是不是內向,有沒有同情心等。一個人成年以後不加控制的性格,大部分是在6歲以前形成的。比如人的忍耐力,在0—6歲就基本定型了,一個人一生中遇到挫折和苦難,是不是具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取決於6歲以前。因此,早期教育塑造兒童堅強樂觀的正面性格比灌輸知識更重要。

博士逼瘋兒子!我們的家庭教育到底在關注什麼?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的演講,一連講了好幾個自己母親的故事。一次,家中遭遇挫折,母親看出莫言擔心她自尋短見,就開導莫言:“兒啊你放心,儘管我活著沒有一點樂趣,但只要閻王爺不叫我,我是不會去的。”母親的從容,讓莫言學會堅強,從一個其貌不揚的兒童,歷經坎坷成之路終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3

自立兒童,即具有“美好心志”的兒童

兒童自立,一是從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二是我的事我做主。在自立的實踐中,培養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成年以後,最基本的自立就是自食其力。

從小教育子女學會勞動,培養生存能力,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課。這是培養自立兒童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卻常常被忽視。

博士逼瘋兒子!我們的家庭教育到底在關注什麼?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六一”向少年兒童提出從小就要立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強調“愛勞動”在少年兒童成長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2015年8月聯合團中央、少工委頒佈《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其中明確“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家務勞動”。培養目標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認識“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教育子女從小熱愛勞動、學會勞動,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生存能力,將終身受益。

總之,培養普通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幸福,更是一個國家的希望。

— END —

原標題:《為什麼我們總是不關注培養“普通孩子”》

作者:傅國亮(原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