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線兩天京東互保下架,傳統險企、流量平臺利益糾纏漸趨白熱化

上線兩天京東互保下架,傳統險企、流量平臺利益糾纏漸趨白熱化


11月14日晚間,上線不到兩天的“京東互保”下架,針對該情況,京東互保承保方眾惠財產相互保險社(以下簡稱“眾惠相互”)回應藍鯨保險稱,此前為灰度上線測試,將對京東互保進行用戶體驗升級後,再擇期推出。

相較於簡短的回應,事件本身卻引發業內熱議,直指相互保“營銷狂歡”背後,傳統險企與流量平臺的利益糾纏。

另一方面,細究平臺營銷發力,則得以窺見潛藏的“大棋局”,定向篩選、精準刻畫、二次開發,環環相扣之下,相互保或為其進階保險領域“墊腳石”。

噱頭營銷,重疾險披相互保險“外衣”

回顧來看,10月16日,支付寶螞蟻保險平臺攜手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以下簡稱“信美相互”)推出“螞蟻相互保”,“0元加入,先享保障;一人生病,眾人均攤”,熱詞營銷之下,該款產品迅速走進公眾視野。

對於螞蟻相互保的爭議聲還未停歇,11月13日,京東金融跟進,聯合眾惠相互悄然上線“京東互保”,流量巨頭及產品形成“對擂”態勢。

從產品來看,藍鯨保險對比發現,螞蟻相互保加入條件包括,參與者年齡在30天-59週歲,符合健康告知且芝麻信用分大於650分,前期免費加入,可保100種重疾,一旦出險,30天-39週歲區間內享有30萬元保額,40-59週歲區間,保額下降至10萬元,所有參與者為單個患病成員分攤的金額不超過0.1元。

“救助一人不超過1毛錢”等宣傳標語,在螞蟻相互保推進過程中無疑刺激消費者感官。“噱頭營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郭振華提醒道,“多數人是不善於思考的,會產生極端便宜的感覺”,實際分攤金額取決於實際出險案例。

“趕馬”追來的京東互保,投保年齡上限為70週歲,需要預先繳費,保障範圍為100種重疾加30種輕疾,同時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客群,分階段給出對應保額,以及每年分攤的保費上限。

事實上,這也是螞蟻相互保與京東相互保的重要區別之一。就螞蟻相互保來看,發病率較低的青年人群,賠付概率相對高,京東互保上調年齡准入,擴大了保障範圍,同時分區間設定保費分攤額,減緩了高齡人群加入帶來的賠付率壓力,從產品設計來看,在風險控制方面相較趨嚴。

上線兩天京東互保下架,傳統險企、流量平臺利益糾纏漸趨白熱化


螞蟻相互保、京東互保產品對比

事實上,業內還聚焦於討論“是否為真正意義上的相互保險產品”?

不難發現,螞蟻相互保的投保人為螞蟻會員(北京)網絡技術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螞蟻會員”),與之不同的是,京東互保的投保人則為個人,合同生效後,正式成為眾惠相互會員,保險關係更趨清晰。

“實質上,螞蟻相互保的保單為一年期團體重疾險”,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徐昱琛從定義上作出了判斷。

平臺的公示文件也驗證了這一觀點。藍鯨保險查看發現,螞蟻相互保、京東互保對應的保險條款分別為信美相互《相互保團體重症疾病保險條款》、眾惠相互《個人重大疾病保險(2018款)條款》。

上線兩天京東互保下架,傳統險企、流量平臺利益糾纏漸趨白熱化


螞蟻相互保、京東互保保險條款

徐昱琛指出,目前螞蟻相互保運作模式類似於輕鬆籌、水滴籌以及抗癌公社等網絡互助模式,只是藉助於網絡平臺,出單形式上,恰由相互保險社承保,“從理論上來說,普通壽險公司亦能作為承接方”。

“有藉助相互保險概念進行營銷之嫌”,經濟學家宋清輝提醒稱。

利益糾纏,傳統險企與流量平臺“爭鋒相對”

而營銷之下,流量平臺攜手相互保險社,又動了誰的“奶酪”呢?

事實上,螞蟻相互保上線不到一個月,超過1800萬人次的參與用戶,巨大流量無疑衝擊著傳統保險公司,造成壓力。

“參與人數越多,逆向選擇風險越小,盤子越穩,只要核保理賠得當,不會有太大問題”,徐昱琛表示,加之運營成本低,“其實對現有保險業務或起到洗牌的作用”。

11月14日晚間,上線不足2天的京東互保緊急下架,頁面參與人數停滯在3333人。眾惠相互回應藍鯨保險稱,京東互保於11月13日灰度上線測試,產品鏈接被部分用戶轉發並申請購買,將對京東互保進行用戶體驗升級後再擇期推出,“已成功購買的用戶保單不受影響”。支付寶平臺螞蟻相互保參與人數則仍在實時增加。

藍鯨保險多方調查得知,監管近日或有約談兩家相互保險社,倒逼監管“出手”的背後,則隱藏著傳統險企與互聯網平臺的利益糾纏“伏筆”。

那麼,相互保的“軟肋”又在何處?

“把保險產品本身的東西弱化了”,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相互保”並未從保險產品上進行包裝,而是通過簡化,利用“互保”概念進行推廣,意在利於傳播。

“最大的問題就是宣傳太強勢,涉嫌誤導”,一位從事保險產品開發的人士持有相似觀點,其指出,螞蟻相互保在參與頁面上未有清晰標註,例如,屬一年期團體保險,如何續保,以及螞蟻會員有擁有哪些權利等重要內容,“太急於求成,假如實事求是,競爭對手也難以攻擊”,相比之下,傳統公司嚴格按照監管要求進行產品宣傳,“好比參加競走比賽,大家都按照要求,你雙腳離地跑起來,這是不公平的”。

“裁判員已經相對寬容了”,上述產品開發人士指出,換角度來看,螞蟻相互保上線已近一個月,其指出,相互保類產品或需要在合規方面做進一步的完善,“但是已經宣傳出去,形成影響力,再拉回來,其實並不容易”。

“監管政策的不確定性是客觀存在的”,宋清輝分析稱,這也是用戶面臨的最大風險,若沒有政策支持,後期監管或將對該類“創新產品”進行約束。

聚焦二次開發,相互保成平臺選客“篩鬥”

值得關注的是,營銷發力、相互保刷屏的背後,實際上也隱藏著支付寶、京東金融等流量巨頭的“大棋局”。

以稍加運行一段時間的螞蟻相互保為例,徐昱琛直言稱,“作為承保方,儘管信美相互可以從中獲利,但實際最大的受益方是螞蟻會員”。

據瞭解,螞蟻會員為螞蟻金服全資子公司,成立時間為2017年10月,註冊資本100萬元,“這麼小的一家公司,藉助支付寶平臺的流量,很快就聚集了1800萬人,且均為實名制”,徐昱琛補充道,該部分群體均為未來保險消費的潛在客群。

除此之外,無論是螞蟻相互保還是京東互保,也都是平臺作為盤活存量客戶,進行篩選,挖掘客戶需求,從而精準推送的“利器”。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支付寶與合資夥伴所服務的全球活躍用戶已達到8.7億,儘管未公佈各國家、地區明細,但推算來看,國內用戶數量不在少數。京東金融作為京東集團旗下金融平臺,一直持續發力推進,用戶量也相較可觀,基數龐大的存量客戶,無疑為價值深挖的“沃土”。

藍鯨保險注意到,螞蟻相互保《相互保規則》中,即存有一條“同意接收我們推送的與相互保相關的保險產品、案件公示、理賠進展等信息”。

“流量巨頭相繼推出類相互保產品,意在謀求流量轉化,精準客戶畫像,後續持續推介更具針對性的保險產品”,宋清輝分析稱。

“實際上,平臺只是通過參與相互保的方式將人群聚集起來,為下一步變現做準備”,徐昱琛持有相似觀點,其指出,考慮到精確度等綜合因素,平臺不會給所有人做保險產品相關推送,而通過相互保“篩子”的作用,實際上已將有潛在保險需求的人群挑選出來,“接下來再不斷運營”。

而平臺超過1800萬的參與人數,均為基於自身需求而加入的潛在客群嗎?

“靠重疾發生概率的逐年提高和人們的恐懼感提升來獲客”,在郭振華看來,這也是促使大量群體湧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指出,年輕人患重疾、猝死之類的案例,通過社交媒體的傳播和討論發酵,主觀上的重疾發生概率明顯升高,“已經發生了明顯高估”。

如今,營銷狂歡後稍顯冷靜,後續相互保類產品又將發生怎麼的形態變化,均為未知數,但不可忽視的,仍是產品本身的保障定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