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基督徒:全世界都在搜索Good,而不是God

寫給基督徒:全世界都在搜索Good,而不是God


歲末年初,谷歌發佈了2018年度搜索榜單,在兩分鐘的年度熱搜視頻“Year In Search 2018”中,谷歌公佈本年度搜索關鍵詞為“好”(Good):全世界都在搜索——好(the world search for good)。視頻濃縮了全世界所搜尋的美好瞬間,從失聰的嬰兒首次聽見媽媽的聲音,到泰國青少年足球隊洞穴救援,再到4歲小超人幫助無家可歸的人;藉著搜索如何成為一個“好歌手”“好舞者”“好朋友”“好老師”“好孩子”,谷歌公司CEO桑達·皮採在推特上說,“在起伏不定的過去一年中,世界對‘好’的搜索比往年更多”,谷歌見證著全世界對“好”的熱情。

正如飢餓的人才熱切地尋找食物,我們頻繁搜索“好”可能只是反映現實不盡如人意。這就是為何當偶像明星離世時,谷歌上關於“how to be a good role model(如何成為一個好榜樣)”的搜索會大量湧入的原因。2018年穀歌搜索前十名中,有七條和名人死亡有關,僅從這一數據就可以說去年遠非歲月靜好。在年度新聞搜索排行榜中,颶風兩次上榜,還有槍擊案、罷工、政府危機、火災、貿易戰……對中國人來說,李敖、金庸、單田芳、李詠、張首晟以及多位海外留學生的離世消息,讓你我的朋友圈2018年多次被死亡刷屏。


寫給基督徒:全世界都在搜索Good,而不是God



人生有苦、世界有毒、信仰有贗品

當我們看到日本公佈的2018年度漢字——災,或許更有共鳴。比起谷歌為人們加油打氣,日本人似乎更現實。與之呼應的是英國方面根據“牛津詞典新詞監控語料庫”,由公眾選出的年度詞彙——“Toxic”(有毒的)。它往往能反映過去一年社會的“風潮、氣氛或關注的事物”,去年這個詞滲透到日常用語的各個方面,人們對太多負面事物說:“這有毒吧!”“有毒”成為英語世界回顧去年最直接的觀感。

在百度的“年度關鍵詞”中,“中美貿易爭端”“颱風山竹”上榜,在“年度國內事件”前三位中,天災“颱風山竹”和人禍“長生疫苗事件”佔據兩席。年底的朋友圈裡,隨處可見類似“2018年為什麼這麼難”的文章。在這些盤點文章中,“活下來”成了曾經最賺錢的行業至高無上的追求,被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繁華落盡,P2P理財接連暴雷,外資走在離場歸家的路上,中小民營企業掙扎求存,超過740萬城市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南方經濟大省用電量下降(因為訂單下降導致工廠開工不足)等等。中文與英文,寰球同此涼熱,有毒感和存在感是否一樣強?

比起災與死,毒性更直觀的是罪惡的橫行與曝光。2017年年底在美國燃起的咪兔運動燒到中國,演藝圈、公知圈、媒體圈、公益圈多人坐實“道貌岸然”之語,光鮮的人設相繼倒塌。而後中國巨嬰大鬧瑞典、博士高鐵霸坐、乘客情緒失控導致重慶巴士墜江……罪惡肆虐,不知科學家從哪裡來的信心“基因編輯嬰兒”?不時籠罩城市的霧霾,有沒有可能是你我呼出的心中戾氣?

面對這個有災、有死、有罪的世界,《境界》不必佯裝“歲月靜好”,也不至於義憤填膺要去抗議什麼。這不過是真相而已,“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世界在搜尋good而不是God,《境界》無意趁機說:只有搜尋God,才會得到good。因為這是一個虛假的應許,不是真正的好消息。真實的情況是,當God出場,祂會重新定義我們眼中的good。信神當然會蒙福,但如果我們兜售的福音是讓人跟隨祝福而不是跟隨賜福的神,套用牛津年度關鍵詞,我們傳播的就是一個有毒的信仰(Toxic Faith)。

《Toxic Faith》是美國兩位著名牧者合寫的一本書,甫一問世就成為Amazon的五星暢銷書,並被《出版家週刊》列入“基督教經典之作”,接連再版。中文版把名字改為《走出迷霧——信仰的創傷、醫治與復原》。該書洞穿了“有毒信仰”的套路:有毒的信仰體系由施虐的領袖所領導,但領袖無法獨立完成欺騙、剝削和虐待的工作,在共謀者和促使者的幫助下,他們專門挑選受傷的跟隨者,把毒素處理成甜美的形態引誘受害者吞下;有毒信仰的領袖終日忙碌,雖是服侍自己卻像服侍神。這些人成為宗教上癮者,深深沉溺於自己營造的感覺和名望。當一切面臨崩潰,他們寧可扮演殉道者也不悔改。

《境界》順服神在年初賜下的帶領和感動,在2018年向讀者推薦了該書,以及其他數種在英語基督教領域得到公認的關於“有毒信仰”的資源。人生有苦、世界有毒,一切艱難都是向上仰望的機會。但在仰望的過程中,卻要牢記仰望的對象是神,不是任何組織和個人,否則會陷入更大的苦毒之中。

在2018年的上述各類熱搜新聞發生前後,或許你已經看到《境界》深入剖析事件的努力,或許你看到《境界》用做自己認為重要之事企圖帶離你的目光;或許《境界》的發言讓你失望了,或許《境界》的沉默同樣令你失望。我們深知自己有限,也將諸般遺憾和虧欠帶到神面前。在如此大面積的“有毒”狀況之下,我們更加確信世界之所以沒有變得更差,已經是神極大的恩典。


寫給基督徒:全世界都在搜索Good,而不是God



世人在基督裡找什麼?

在歲末一篇評論中,有人感慨“真的感覺這一年好難、好難,都快堅持不下去了”。“難”成了普通老百姓最樸素的年度詞彙。人們在焦灼中期待著2019年會更好,卻也有經濟學者悲觀地預期,“2019可能會是過去10年裡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10年裡最好的一年”。

針對心理落差所帶來的悲觀陰影,C·S路易斯說:“痛苦投下的第一個、最小的錯覺是一切安好,投下的第二個錯覺便是:無論我們所遭遇的是好是壞,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每個人都知道,當我們處在順境中,我們很難把思想轉向上帝。我們‘擁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如果我們所謂的‘一切’不包括上帝的話,那麼這句話就非常可怕。”

他接著說道:“上帝創造了我們,曉得我們是誰,也曉得我們的快樂乃是在祂裡面。然而,只要他在我們生命裡放了其他手段,那些貌似合情合理的手段,我們就不願意到祂裡面尋求幫助。這樣的話,為了我們有益,上帝能怎麼做呢?只有讓‘我們自己的生活’變得不那麼安逸,拿去那些看似合理的偽快樂。只有在此時,上帝的旨意才第一次顯出最殘酷的一面。”

估計從2019年開始,華人基督教界不會再熱衷於召開所謂“一帶一路”宣教動員大會了。如果信仰的熱情跟隨世界的泡沫而高漲,那麼泡沫破滅的時候,希望我們可以收穫對自己的清醒認識。

在2018年1月1日的新年獻詞中,《境界》對新年的主要期望,是“願新的一年,我們可以擺脫焦慮”。擺脫焦慮的最好方法不是通過獲得,而是藉著拿去。在那份已經成為過去式的新年獻詞中,《境界》提到“不惜任何代價去保護自己免於痛苦,只會換來完全的隔絕,如此一來,體驗到幸福的機會也會被排除在外。新的一年,願我們可以面對悲傷。悲傷是安慰、堅強和幸福的前提。如果我們逃避那有時候會落在我們頭上的苦難,那麼我們也沒有能力真正感到幸福,因為我們必須一直活在害怕幸福被奪走的恐懼中。”

美國作家楊腓利講過一則動物寓言,名叫《冒險之旅》:一群野兔的家園受到一個建築工程破壞,它們只得背井離鄉。流浪途中它們遇見一群新品種的兔子,叫馴兔。這些兔子又大又漂亮,野兔問:“你們怎麼活得這麼好?你們不用到處覓食嗎?”馴兔回答:“我們已經有食物了,就是胡蘿蔔、蘋果、玉米和青菜。生活又高級又美妙。”幾天後,野兔發現那隻最胖最漂亮的馴兔忽然消失了。別的馴兔安慰說:“噢,那是有時會發生的事!但是不要讓它打擾我們的生活,我們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享受了。”野兔終於發現死亡如煙霧籠罩它們。

楊腓利提醒說:“我們好像那只有光澤的胖兔子……相信人生唯一的目的就是享受舒適的生活:填飽肚子,建立一個美好的家庭,享受美味的食物,有性生活,活出美好人生;人生只有這些。但是痛苦的存在使這種生活方式大大複雜化了,除非我們選擇帶上眼罩過日子,像那些馴兔一樣。”

聖經中一位著名的使徒保羅信主以後,生活卻一直向他展示出“殘酷”的一面。回顧自己的一生,他說自己“多受勞苦,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他曾遭同族的人屢次毆打,出行的時候又常常遭遇江河與大海的危險,遇到過海難也遇到過盜賊,他說自己過著“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的生活。

這樣的遭遇比你我的2018年艱難多了。但在一段極美的文字中,他開始講述自己“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巴刻在解釋保羅的秘訣時說:“無論多麼艱辛,我們也不喪膽……我們是在回家的路上,那是一個榮耀的居所。默想那份榮耀,就算我們所能想象的有限,也會讓我們的心智抵抗軟弱的影響。”

當主編寫下“悲傷是安慰、堅強和幸福的前提”時,他或許沒有想到自己和《境界》要如此真實的以自己的生命來印證這句話。2018年9月,《境界》的沈穎主編突然檢查出腦部腫瘤,繼而確診是晚期癌症的骨轉移和腦轉移。13個小時的開顱手術,生死懸於一線。世間的苦難於是成為切膚之痛。

就在沈穎主編身處病房時,《境界》發文《世人在基督教裡找什麼?不就是憂患中的喜樂嗎?》,好像在回應這篇“新年獻詞”。沈穎說:“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死亡是通向跟耶穌永遠在一起的唯一的路,必經之路。但你拒絕死亡嗎?……世界上的人要到基督教裡找什麼?他要找的是在憂患中的喜樂,不是成功神學的那一套。他要找的是,你們有苦難有憂患,但你們仍然是在喜樂、盼望和愛當中的。”她的人在手術室裡,卻同時通過新媒體向幾十萬讀者佈道,同時鼓勵基督徒特別是傳道人,真實活出討神喜悅的生命,不再把討好人當成服侍神,不再暗中與魔鬼簽約妥協。


寫給基督徒:全世界都在搜索Good,而不是God



2019,錦鯉未必有,榮耀不可丟


谷歌用“好”字作為年末的安慰和鼓勵。《咬文嚼字》公佈了2018年十大中文流行語,寓意轉運的“錦鯉”上榜,和谷歌異曲同工。一方面,“錦鯉”表示無論現實如何艱難,我們仍存對美好的嚮往。另一方面,這也深度折射著我們的焦慮。

而被沈穎主編找到的喜樂,其實不過是基督信仰的題中應有之意。這也是許多信徒用生命而不是言辭所見證的。《境界》為此特別設立了“尋找十字架”欄目,專門傳遞經過苦難試煉的得勝信心。

瓊妮忍受了50年的四肢癱瘓,8年前又投入與第三期乳腺癌的爭戰。2010年,她接受了乳房切除術和化療;2015年,她宣佈癌細胞消失,2018年她再次遭到癌症的襲擊。瓊妮說:“一想到未來在我面前不斷延伸,我就軟弱了下來。但神並不希望我接受多年以後可能發生或不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上帝不會賜予我們力量去面對明年的頭痛,甚至下個月的心痛。祂甚至不會借給你足夠的力量去面對明天。祂只給你我力量去面對今天。一次只夠活一天。……你和我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抓住那個掌握答案的人”。

當名牧保羅·區普突發腎衰竭,他不得不羞愧地承認,苦難揭露出信心的真相,暴露出隱藏的偶像,以前他和很多人一樣錯把對自己的驕傲當成對神的信心。區普對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真正意識到健康和成功都很脆弱,疾病使人學會放下掌控。“軟弱不是你我應該害怕的,我們應該害怕我們對自我能力的妄想。強壯的人往往不會尋求幫助,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不需要幫助。當你被證明軟弱的時候,你就會依賴你在基督裡所擁有的無盡的神聖力量。”

在《境界》發出的普通人的故事裡,我們從養育自閉症兒子的母親、婚前確診惡性腫瘤的姐妹、孩子一出生就送進ICU的父母、被抑鬱症和強迫症折磨的年輕人、不拿紅包的醫生、不做假賬的會計、悔改的性亂青年……這一個個鮮活的人像折射出神的榮耀。他們不必一定要讀神學、不需要很能寫,有苦難做生命的底色,他們在信心中仰望。

兩千多年前,耶穌曾警告我們,災難、死亡和罪惡會越發猖獗,“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漸冷淡了。”當我們充滿憂慮地問:“今年會更好嗎?”期待著環境的改變,使我們可以繼續一個“平安了,平安了”的生活,暴露出問題來源就在於我們的期待本身出了差錯。否則我們繼續信“錦鯉”轉運就好了。

找到God,才是真正的good。2019年的好消息不在於逼迫漸淡或經濟形勢好轉,而是我們真正被帶回到上帝面前。正如病房中神給沈穎姊妹的那句經文,“你若歸回,我就將你再帶來,使你站在我面前”。最重要的是能迴歸上帝,尋找到“如何處豐富,如何處卑賤”的秘訣——那才是真正的“好”。

“世人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自己規劃著這個世界眼中的強者之路和成功之路”。在2019年的歲首,願我們都能聆聽巴刻的建議,“規劃對基督的信心之路,深知這條路上會有各種軟弱相伴。接受這一切,因為在今生討主喜悅的信心旅程,終將帶來榮耀”。

【特別徵集】

2019年1月13日,是《境界》創刊第七個年頭。在這個冬天裡,我們特別徵集:你和《境界》的故事、你的生命被主破碎與塑造的故事。神在冬天裡做的每件事,都令人溫暖,祂把春天放進你心裡,祂讓萬物生長。大家的故事請發至[email protected] .

版權聲明:《境界》所有文章內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出處,“來自《境界》,並且不得對原始內容做任何修改,請尊重我們的勞動成果。如有進一步合作需求,請給我們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