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監管首規落地,先進立規效用可期

區塊鏈監管首規落地,先進立規效用可期

2019年年初,區塊鏈領域的第一部規範性監管文件——《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落地。此舉意味著,監管機構正式針對區塊鏈這項技術表明了態度。這部規範性文件由國家網信辦權威頒佈,對於整體區塊鏈行業的意義重大。分析該部規定的立意與規範內容,有利於我們理解未來區塊鏈行業發展的前景。

作為我國第一部區塊鏈行業監管規則,其宏觀象徵意義重大。

國家網信辦作為互聯網信息領域的國家主管機關,一直以來行使著互聯網信息的監管職責,出臺了多部與互聯網信息相關的監管規則。而在區塊鏈技術橫空出世之後,國家網信辦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反應靈敏,率先出臺了區塊鏈信息管理的相關規範。這是一次含義重大的嘗試。

2018年11月,《規定》的徵求意見稿引起了業界的一次廣泛討論。由於區塊鏈技術架構與傳統互聯網架構有明顯不同,互聯網信息的規範難度更大。因此有專家指出,徵求意見稿的落地將會很難。新年伊始的這次“投石問路”帶來的積極意義更多。第一,區塊鏈信息行業不是法外之地。《規定》鮮明地將基於區塊鏈技術從事信息服務納入監管,把握了信息安全的新技術風險。第二,區塊鏈行業不是法外之地。《規定》的相關內容給區塊鏈產業的從業人員一個明確信息,區塊鏈行業的創業創新也要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範。第三,區塊鏈節點不是法外之地。《規定》對於節點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暗含了潛在的長臂管轄的可能。根據《規定》的要求,區塊鏈節點也要遵守互聯網信息管理規定的義務,哪怕該節點的物理位置不在中國境內。

《規定》從微觀上實現了區塊鏈行業監管的突破。

《規定》的具體監管細節細中有寬,一方面明確了精細的監管對象和範圍;另一方面也明確了較為寬鬆的監管原則。具體分析來看:第一,明確了區塊鏈信息服務——指基於區塊鏈技術或者系統,通過互聯網站、應用程序等形式,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服務。所以只有基於區塊鏈技術或者系統提供的信息服務才是規定的定義的區塊鏈信息服務。這裡需要明確的是,如果基於區塊鏈技術提供行業信息中介服務,例如區塊鏈上的P2P平臺,是否屬於這裡的區塊鏈信息服務?按照國家網信辦的職責,與行業相關的信息中介服務,在行業層面由行業監管機構管理,而在信息層面屬於網信辦的監管職責。

第二,明確了監管對象——“區塊鏈信息服務提供者”,指向社會公眾提供區塊鏈信息服務的主體或者節點,以及為區塊鏈信息服務的主體提供技術支持的機構或者組織。此處是《規定》的一大創見。與互聯網信息不同,基於區塊鏈技術提供信息服務,實際上是該系統中全部節點都有參與。並且不同節點的物理位置散落,甚至會在中國法域之外。將節點也納入,而不看節點的物理狀態、不看其實際中是個人還是組織,擴大了《規定》的適用範圍,賦予了執法機構長臂管轄的潛在可能。

第三,明確了監管原則——對區塊鏈項目採取備案制管理,充分吸收行業參與者的自律管理。《規定》明確“區塊鏈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在提供服務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通過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管理系統填報服務提供者的名稱、服務類別、服務形式、應用領域、服務器地址等信息,履行備案手續……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收到備案人提交的備案材料後,材料齊全的,應當在二十個工作日內予以備案,發放備案編號,並通過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管理系統向社會公佈備案信息;材料不齊全的,不予備案,在二十個工作日內通知備案人並說明理由。”備案制的實施將十分有利於行業的發展。相比較審批制,這種監管方式更加靈活,也不會給行業增加過多的負擔。此外,另一項利於行業發展的規定是:《規定》強調“自律管理”。行業從業者擁有新技術、新業態的最佳實踐,所以自律監管是非常有效的監管方法。未來我們將會看到,在網信辦指導之下,區塊鏈的行業自律組織和自律管理將會陸續出現。有一個問題在於,如果某些區塊鏈信息服務有多頭監管的情況,例如基於區塊鏈技術的P2P平臺,如何平衡不同監管機構的監管權力值得進一步觀察。

《規定》在客觀上形成了對區塊鏈行業指引效應。

《規定》出臺之前,區塊鏈行業經歷了野蠻生長的階段。主要表現在以ICO為代表的一批從業者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非法集資,還有一些信息服務提供者利用區塊鏈技術傳播、記錄違法、不良信息。《規定》提供的行業指引有利於未來規範的區塊鏈行業發展。對於行業來說,從業者將會以合規作為第一要務。法律法規風險將會是除了經營風險、操作風險等之外的一個重大風險類別。合規需求將會爆發,合規成為從業者的生命線。《規定》可能會打擊一批從業者,從而造成對行業的發展的短期不利影響。但是經過《規定》的規範洗禮,區塊鏈行業可在中長期將會跨越一定階段的低迷,實現行業發展的飛躍。並且,有利於從業者的融資和競爭。

(作者為京東數科研究院研究員 加州大學訪問研究員)

中科網(208.com.cn)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助力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和區域科技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