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高質量發展新空間:特色現代農業行穩致遠

福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特色现代农业行稳致远

福建山多地少,但農業多樣性資源豐富,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是必由之路。來自“三農”領域的代表委員為此貢獻來自基層的智慧。

優勢產業如何提質增效?

福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特色现代农业行稳致远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力爭十大優勢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1.7萬億元。位列十大產業之首的茶業如何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

省人大代表、南靖縣金觀音合作社理事長賴玉春發言時熱忱推介“南靖土樓茶”,它是南靖於去年7月推出的茶葉公共品牌。

賴玉春說,南靖是福建十大產茶縣之一,涉茶人口近12萬。但南靖茶業大而不強,常常淪為大品牌的原料供應地。為此,當地出臺《南靖縣扶持茶產業發展十條措施》。他還希望借鑑政和石圳白茶小鎮與漳平永福花香小鎮的經驗,為南靖茶業導入生產示範、文創藝術、養生健身度假、茶園風光、茶鄉民俗體驗等多元業態。

省人大代表、安溪縣農民講師團團長張順儒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安溪鐵觀音聲名在外,但近年來也面臨著外部競爭加劇、市場低迷等問題,轉型勢在必行。”

茶莊園模式,被安溪視為引領茶產業“二次騰飛”的新名片,“嚴格遵循標準化的綠色生產方式,導入吃、住、行、遊、購、娛等文旅要素,茶客成為莊主,茶農變身管家,再造茶業產銷流程”。按照規劃,至2020年,莊園化、集約化管理的茶園將佔全縣茶園面積的80%以上。

省政協委員肖文華則認為,茶莊園是打造“大產區品牌”的重要方式之一。

“參照法國波爾多酒莊塑造世界知名大產區品牌的做法,夯實福建茶成為世界上關於茶‘核心產區’代名詞的地位,著力打造以茶莊園、世界茶葉基因庫、名人名茶博物館等為代表的農副產品核心產區品牌。”肖文華建議,啟動“十縣百座茶莊園發展計劃”,通過集群效應,吸引全國乃至全世界更多遊客來福建尋茶、品茶、賞茶。

“一村一品”如何實現?

“發展特色現代農業,需要立足本土,打造‘一縣一品’‘一村一品’。”省人大代表、建甌市林業技術推廣中心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陳柳英表示,作為全國最綠的省份,福建發展菌根食用菌產業,前景廣闊。廣大山區可考慮將菌根食用菌作為林下經濟新選擇,結合生態旅遊,打造完整產業鏈。

選對了好項目,如何打造好品質、賣出好價格?兩會期間,三產融合、綠色興農、品牌興農、質量強農等關鍵詞屢屢被提及。

“原來每公斤40元的幹耳,加工成凍幹即食產品,引入‘互聯網+文化’理念,從消費端反向引領生產端轉型,價格翻了幾十倍。”省政協委員、古田縣聚珍堂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姚麗雲表示。

“輕食養生”的“食尚”概念,與都市女性獨立自信的“人設”相得益彰。去年12月,新品一經面世,就在社群電商和短視頻自媒體的助推下,成為網紅爆品。

省政協委員、建寧縣春花農場場主陳春花嚐到了現代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的甜頭。近年來,她開辦了家庭農場,一直在探索農產品加工轉型升級之路。黃桃、黃花梨被製成罐頭、果乾,鐵皮石斛被加工為茶片、幹條,還開發出了鐵皮石斛水果茶。去年,陳春花還建起了一座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民宿,在果山上整修了十幾公里的觀光走廊,發起了3次採摘深度遊活動。

福建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特色现代农业行稳致远

藍色經濟,同樣要綠色發展。

“海洋牧場有助於養護海洋生物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省政協委員、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辦公室主任韓坤煌建議,在福建科學佈局建設海洋牧場,促進海洋漁業與旅遊、休閒、文化、健康等業態深度融合,打造國家一流海洋科技平臺。

產業支撐體系如何更有力?

原來,南平市延平區南山鎮桐坑村剛剛實現整村遷離地災點。可村裡產業基礎薄弱,村民主要收入來自6000多畝竹林。近年來,毛竹收購價格持續低迷,年輕勞動力不斷外流,要重新激活村莊,急需注入產業動能。

經濟薄弱村怎樣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省人大代表、南平市延平區南山鎮桐坑村黨支部書記童忠喜謀劃引入社會資本,解決人才、資金、技術、土地等難題。村民與村集體將通過收取租金、土地經營權入股、成為產業工人等方式參與其中。

童忠喜尤其關注當前省內正在推進中的農村土地、集體產權、林權制度等改革。在他看來,唯有如此,才能讓土地流轉變得更高效,讓“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渠道更通暢,讓小農戶真正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要全面構建現代農業支撐體系,除了體制改革、機制創新,還需要更多探索。

省政協委員、省林科院竹子研究所副所長鄭蓉提出,要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隨著人工成本上升以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日益短缺的雙重擠壓,推進農業機械化對於產業轉型升級來說已經迫在眉睫。農業生產性服務貫穿整個農業生產作業鏈條,是把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和中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重要路徑。”她建議,積極探索“公司+農戶”“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機械耕作專業化服務組織,解決好家庭式零散種植機械化耕作問題。

省人大代表、漳州市農業檢驗檢測中心農藝師賴添財,在發言中強調種業創新的重要性。“我省在水稻等糧食作物的育種方面走在前列,但在蔬菜等經濟效益高、競爭力強的高端種子上步伐遲緩,高品質蔬菜種子基本被國外品種壟斷。”他建議,加強種業研發人才隊伍建設,重點扶持有自主創新的種子企業,努力創建自主品牌種業產業。

在人才支撐方面,省人大代表陳柳英建議科技特派員制度能夠更進一步,讓不同專業、不同領域的技術人才組成科技特派團,讓科技幫扶覆蓋到農業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