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選股之路

為了研究巴菲特選股的成功策略,巴菲特的兒媳瑪麗·巴菲特與巴菲特的忠實學生戴維·克拉克合作,寫了一系列的巴菲特投資叢書。

其中兩人合寫的一本《公司財報入門書》,寫了巴菲特的選股歷史記錄,講述了巴菲特師從格雷厄姆,到後期自行選股過程中,在老師格雷厄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的選股策略。

巴菲特的選股之路

01

巴菲特年輕的時候,與價值投資的始祖格雷厄姆學習,在多次請求後,有機會進入格雷厄姆的公司上班,但是格雷厄姆退休以後,巴菲特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奧馬哈,帶上了老師的投資方法,開啟了自己的獨立投資之路。

回到奧馬哈後,在投資過程中,巴菲特發現,如果按照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法來選股,買入時價格低於價值,在盈利50%以後賣出、如果持有兩年以後那些低估的股票沒有上漲也賣出的策略,存在很多不足。

巴菲特的選股之路

比如一隻股票買入後,盈利了50%以後賣出了,但這隻股票仍然上漲,而那些低估價格買入兩年後仍然沒有上漲的股票,價格仍然處於低估狀態。

他覺得這中投資方法行不通,於是,就潛心去研究那些他盈利了50%後賣出、仍然繼續上漲的股票,都具有哪些內在價值?

巴菲特的選股之路

由於師從格雷厄姆時,在老師的公司做了股票分析師,經常要閱讀大量的公司財務報表,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於是,他就從這些股票公司的財務報表開始研究。並研究出了根據公司財務報表,篩選出具有競爭性優勢的股票。

巴菲特的選股之路

02

研究了這些持續上漲的股票特點後,巴菲特看重後的股票,在價格合理的範圍內買入,然後長期持有,他沒有刻意去遵守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方式:必須等到價格足夠低時才買入,也不再按照盈利50%以後賣出的策略。

比如,在《窮查理寶典》一書的附錄中,記錄了他投資的華盛頓郵報業績,從1973年花了0.11億美元買入,到2008年時,該收益達到了14億美元。以及他投資的可口可樂公司股票等。

巴菲特的選股之路

巴菲特按照以上投資策略開始後,逐漸走上了長期持有競爭性優勢的股票之路。什麼叫競爭性優勢呢?比如提到某樣東西時,你會第一時間想到的產品。如選擇喝可樂時,你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可口可樂;吃漢堡時,你可能會第一時間想到肯德基等。

03

巴菲特看財務報表時,都會關注三大財務報表(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中的哪些因素呢?

以利潤表為例,巴菲特會關注利潤表中以下因素,並與其競爭對手進行比較:

1,毛利率(毛利潤/總收入),查看公司10年內的毛利率是否有可持續性,尤其是毛利率大於40%的公司。
巴菲特的選股之路

2,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佔銷售收入的比例:銷售費用及一般管理費用越少越好,佔毛利的比例維持在30%以下最好。
3,研發支出,巴菲特總是迴避那些花巨資研發的高科技公司,因為巨資研發一旦失敗,長期經營會受影響,持續性不強。
巴菲特的選股之路

4,折舊費用:折舊費佔毛利率的比例較低。
5,利息費用,其利息支付均小於其營業利潤的15%。
6,稅前利潤,巴菲特常用稅前利潤與同類公司進行比較,並將其作為投資回報率的一個指標來使用。
巴菲特的選股之路

7,淨利潤,淨利潤是否能長期保持增長態勢,佔總收入的比例是否明顯高於它們的競爭對手;淨利率是否一直能保持在總收入的20%以上。
8,每股收益,尋找每股收益連續10年或者10年以上都表現出持續上漲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