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苗苗:西海固溫暖了我的電影生命


劉苗苗:西海固溫暖了我的電影生命

《紅花綠葉》策劃程青松、導演劉苗苗、總製片人高爾棣(從左至右)



電影《紅花綠葉》在清華大學校園點映後,主創人員與清華師生進行交流,中為導演劉苗苗。


劉苗苗:西海固溫暖了我的電影生命


1月2日,由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辦的劉苗苗導演新作《紅花綠葉》“北大首映”暨主創對話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這是繼8天前,電影《紅花綠葉》在清華大學舉辦首場校園點映活動後的又一次互動交流活動。同一天,劉苗苗還收到該片“入圍第一屆印度Diorama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好消息。

劉苗苗:西海固溫暖了我的電影生命

西海固



這部根據回族作家石舒清的小說《表弟》改編、拍攝的電影,其拍攝地正是劉苗苗生活過的地方——寧夏西海固。“我對寧夏、對西海固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不僅因為我出生在銀川,是從西海固走出的導演;也因為寧夏是我父親和哥哥兩代人工作和奉獻的地方,我對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很有感情。”劉苗苗說,“我希望為家鄉多做一些事情,為寧夏的電影文化多作貢獻。”

從西海固走出的女導演

1962年,劉苗苗出生於寧夏銀川,她的父母都是支寧人員。父親劉震寰和大哥劉桐軒都曾在西海固工作過。談起與寧夏的緣分,劉苗苗動情地說:“我們家與寧夏的緣分很深,父兄兩代人都為寧夏的建設與發展立下過功勞。”


劉苗苗:西海固溫暖了我的電影生命

劉苗苗


劉震寰是回民支隊創建人之一,更是一名具有傳奇色彩的回族領導幹部。他曾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師長。1954年,為加強西北民族地區工作,由中央批准,以劉震寰為首的原回民支隊500多名回族幹部,集體轉業到寧夏、甘肅、青海等地。劉震寰任甘肅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爾後任甘肅省西海固地委書記。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作為支寧幹部,劉震寰曾任固原地區第一任專員。後來,他相繼擔任自治區工委秘書長,區委常委、統戰部長,自治區政協副主席。

“那時候,西海固的環境非常惡劣。在我記憶中,父親為了讓大哥到西海固工作,專門把大哥找到家裡談話。”劉苗苗說,那一畫面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腦海裡,“當時是冬天,家裡沒有暖氣,父子倆分別坐在茶几兩邊的椅子上。父親穿著半短的棉大衣,大哥穿著黑色的長大衣。父親講完了,哥哥半天沒有說話,最後猛地站起來說‘我去。’轉身便離開了,只留下父親一個人獨自坐在那裡。”

劉苗苗:西海固溫暖了我的電影生命

劉苗苗導演《紅花綠葉》工作照


1969年,在父親的勸說下,劉桐軒調任固原縣委副書記。在固原工作的11年間,他為固原百姓辦了許多實事。

1971年,劉震寰因病去世。劉苗苗來到劉桐軒家,和大哥一家生活了多年。她在固原讀了中學,16歲高中畢業時,正好趕上78級高考。從小喜歡文藝、喜歡讀書的她,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進入電影學院,面對比自己大十多歲的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同學,劉苗苗曾因為年齡小、閱歷淺而自卑過。“導演班的同學中工農商學兵都有,年齡相差很大,大的二十八九歲了,小的像我才16歲。當時感覺人傢什麼都懂,閱歷又那麼豐富,我就覺得我不該考到這個班,很自卑,經常一個人到學校外面哭。”劉苗苗說。

4年後,她用不懈的努力證明了自己:以優異的成績畢業,被分配到瀟湘電影製片廠工作。


劉苗苗:西海固溫暖了我的電影生命

《紅花綠葉》劇照


通過電影與寧夏再結緣

進電影廠兩年,劉苗苗一直與導演工作無緣。22歲那年,她鼓起勇氣找到廠長,鄭重其事地說:“我要當導演!”廠長一怔,接著拍拍她的腦袋對眾人說:“你們聽聽,這妹子要當導演!”大家都笑了。但劉苗苗沒有氣餒,一直在尋找做導演的機會。

1985年,她與福建電影製片廠合作,獨立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遠洋軼事》。從這之後,幸運之門向她打開——

1987年,劉苗苗拍攝了故事片《馬蹄聲碎》,影片進述了幾名紅軍女戰士經歷磨難的故事。“我的導演意識恐怕是在拍《馬蹄聲碎》時開始的,因為這部影片只賣了7個拷貝。之後的5年,我常常把自己關在屋裡,不斷地審視自己,不怕重蹈失誤,只怕再也沒有了當年的激情。”劉苗苗說。讓她意外的是,1993年,在第11屆意大利都靈電影節上,特別展映的《馬蹄聲碎》獲得了廣泛好評。

1993年是劉苗苗的“幸運年”。這一年,她的影片《雜嘴子》榮獲第50屆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國會議長”金獎,標誌其創作水平達到新高度。該片還榮獲第一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特別獎。


劉苗苗:西海固溫暖了我的電影生命

《紅花綠葉》劇照


這一年,作為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群體裡最年輕的女導演,31歲的劉苗苗頭上又多了一頂“桂冠”:寧夏電影製片廠廠長。

“那年去寧夏拍電影,我到寧夏電影製片廠藉機器設備,看到廠子荒蕪、電影棚和洗印車間閒置,覺得心疼。瞭解到廠裡負債40多萬元,50多名電影人沒有電影可拍,就想著要把這個平臺搭建好。寧夏文化廳的領導非常支持我,專門向自治區政府辦公廳請示,聘請我當了廠長。”劉苗苗說。

到寧夏電影製片廠的第一件事,劉苗苗便為廠裡融資,執導了故事片《家醜》。這是寧夏第一部掛著廠標出品的影片,與之合作的是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後來,該片榮獲第二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隨後,其電影《家事》又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及最佳女主角提名。這些榮譽,使得劉苗苗迎來了電影生涯的一次次輝煌。

然而,此時的劉苗苗患上重病,飽受精神和肉體上的雙重摺磨。出院後,由於強烈的藥物反應,她的雙手不停地發抖,甚至難以拿起書本閱讀。她只好辭職回到長沙。這之後,她暫時放棄了電影,拍過電視劇,當過老師,為了孩子最後來到北京。

劉苗苗:西海固溫暖了我的電影生命

西海固


此時,在西海固的大地上,一批思想深刻、堅守精神世界的作家異軍突起。劉苗苗撥通了固原一中教師鄔明郎的電話,請他幫忙蒐集這些作家的作品。很快,20多公斤重的書籍送到了她的面前。劉苗苗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放棄吃藥,強忍痛苦拿起書本。一天,當她在黎明時分讀完石舒清的作品後,猛然間感到精神輕鬆,重病奇蹟般地在好轉。

“我意識到,來自西海固的人情、人性和頑強不屈的精神治好了我的病;西海固這個與我有著淵源的地方,一定會給自己的創作帶來希望。”劉苗苗說。

2003年,剛拍完電視連續劇《親親寶貝》的劉苗苗,又一次遭受了失去親人的悲痛——大哥劉桐軒在銀川病逝,令她悲慟不已。這一次,她決定重回西海固。

在固原,劉苗苗與石舒清開始了新的劇本創作,數易其稿後,完成了劇本《老家的事情》。從動念拍攝西海固故事,到完成劇本、拿到投資,劉苗苗等待了近十年。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部電影前後啟動了3次,最終未果。


劉苗苗:西海固溫暖了我的電影生命

《紅花綠葉》劇照


希望為家鄉多做一些事情

2018年9月,劉苗苗出席在成都舉行的第二屆國際山一女性電影展電影《馬蹄聲碎》主創見面會時,與觀眾們分享了30多年前率領攝製組進駐川藏高原拍攝的故事。這部電影在本屆電影展“閱讀經典·女性之美”單元展映。“我要感謝為影片拍攝付出努力的所有合作者,更要感謝我的學生張巍,他居然能收集到我30年前的作品《馬蹄聲碎》的資料,太令人感動了!”劉苗苗說。

劉苗苗心中的電影夢再次甦醒。“電影是我的宿命,而西海固再次溫暖了我的電影生命。”劉苗苗說。

30多年後,劉苗苗再次把電影鏡頭聚焦在了西海固。2017年9月26日,電影《紅花綠葉》在寧夏西吉縣白崖鄉開機。“談起我的寧夏情結,僅僅我在西海固的歲月就完全可以寫一部長卷的自傳體小說。”劉苗苗說。


劉苗苗:西海固溫暖了我的電影生命

《紅花綠葉》劇照


石舒清的短篇小說《清水裡的刀子》曾獲魯迅文學獎,根據其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榮獲了釜山電影節大獎,這中間長達十幾年。“我們倆從2003年開始合作,希望為家鄉拍一部電影,希望《紅花綠葉》同樣能有好運。”劉苗苗說。

“中國在發展,曾經‘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也在發展變化中。今天,西海固人的生活已經有了很大改善,我為西海固同胞正在擺脫貧困深感欣慰。”劉苗苗說,“作為寧夏人,我願意為家鄉多做一些事情。我想通過影片讓觀眾們深信:什麼都可以變,唯有真誠、質樸、深情是不可以變的,並且也不會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