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溫暖叫故鄉的年

01

這幾天在公司食堂吃飯,聽到最多的幾句話就是“你車票買了嗎?”、“幾號回老家?”、“我坐你的車回去吧?”。日月如梭,不知不覺中,2018年舊曆已接近年尾,2019年的春節就要到了。

可是在上海,幾乎感覺不到過年的喜慶氣氛,超市裡的大紅禮包、店鋪裡的過年大促銷,也都屢見不鮮。

大家一如既往的上班下班,表情也沒有太多的欣喜與期盼,年到了,過完了,又上班了。

過年期間上海不準燃放煙花爆竹,怕汙染空氣,怕引起火災,安全第一,無可厚非,但是年味卻隨之越來越淡。

小點的孩子可能都不知道什麼是過年了,如果你跟他解釋說,過年有好多好吃好玩的東西,他也許會很疑惑,天天都有好吃好玩的東西呀?孩子們之所以開心,是因為放寒假而不是因為過年。

記得這樣一個場景,小時候的冬天,我站在床上,媽媽幫我穿棉褲,我就問媽媽什麼時候過年啊。因為在小孩子的心中,過年的時光總是快樂的,有新衣服、有壓歲錢、有好吃的食物、零食,每個人都開開心心的過大年。

不記得那時候的我有多大,但是小小的人卻對過年無比期待。長大了,仍然期待故鄉的年,不管千里萬里,都會驅車回家過年。

有一種溫暖叫故鄉的年

02

年味,就是過年前的忙碌

年還沒到,剛進入臘月,各家都行動起來了,婦女們挽起袖子,洗洗刷刷;把掃帚綁在長樹枝上,清掃房頂上的灰塵、蜘蛛網。

臘八前後,家家和麵蒸饅頭,每家廚房裡都熱氣騰騰,蒸出一鍋又一鍋又大又白的饅頭。按照我媽的說法是,以前的人傻,饅頭能蒸四五天,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才能吃完。

男人們也不閒著,帶上水桶,兩人一組,硬能把村子裡池塘的水舀幹,露出塘底的蓮藕、淤泥。滿塘的魚,一尾尾,銀光閃閃,在淤泥裡掙扎跳動。

小孩子們就圍在河邊看大人們在池塘裡撿魚,一尾尾的魚被拋到柳條筐中,一筐筐的魚從池塘裡抬出來,在筐子裡活蹦亂跳。

到了晚上,各家各戶都能拿到分來的魚,我爸會趕快把魚收拾乾淨,放在一個大盆裡用鹽醃上,為過年時做好準備。

過年還會殺豬分肉,可是沒有抓魚歡快,主要是不敢看殺豬。

年前的集市也是非常熱鬧的,大街上擺滿了攤位,一個連著一個,人很多,鬧轟轟的,一派熱氣騰騰的人間生活。每個人的手裡都拎著各種年貨,大塊的肉、新鮮的魚、鮮紅的春聯等等,年貨買的差不多了,也預示著新年就要來啦。

03

年味,就是全家團聚的味道

大年三十的早晨,被陣陣鞭炮聲吵醒,趕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我媽就說,誰誰家起的真早,最先放鞭炮。大年三十早上的鞭炮聲,就是告訴別人我已經起床了。

緊接著忙著燒早飯,吃早飯前,還是要先放鞭炮。聽到別人家的鞭炮聲,我媽又會說,誰誰家吃飯真早。

過年幾天吃飯前的鞭炮聲,就是吃飯的鐘聲。大家爭先恐後,惟恐自家的鞭炮聲落在最後。

吃完飯,孩子們散落在村子裡,四處瘋玩。男孩子聚在一起,買了好多甩炮,隨手一甩,落地就炸,“呯”的一聲,嚇得女孩們趕緊捂上耳朵,小臉卻興奮地通紅。

大人們則開始忙著寫春聯、貼門對。吃完早飯以後,左鄰右舍、前門後院的叔叔大爺,每人胳膊底下夾著一沓紅紙,來到我家找我爸替他們寫春聯,因為我爸的毛筆字寫的特別好。

大人們把紅紙裁成一幅幅對聯,根據門的尺寸有大有小,我爸揮筆潑墨在紅紙上寫出一幅幅吉慶的春聯。

寫好以後,我和弟弟幫忙拿到院子裡去晾曬,不一會兒,院子裡的地上就擺滿了紅紅的春聯。

在吃中飯之前,家家都會把春聯貼好。能貼的地方都會貼上,院門上首先貼好,糧倉上貼上“糧食滿倉”、拖拉機上貼上“出入平安”、甚至豬圈上都會貼上。

有一種溫暖叫故鄉的年

除夕的年夜飯一如既往的豐盛,全家團圓,閤家歡樂。吃完晚飯以後,開始準備餃子餡,要包餃子了。

我小時候最怕包餃子,認為包餃子是最麻煩的一件事。洗菜、切菜、剁肉餡,然後還要和麵,一張張擀餃子皮。

有一種溫暖叫故鄉的年

一般都是爸媽把包餃子的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我才過去包餃子。全家人圍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包餃子,八點鐘到了,春晚準時開始。邊看電視邊守歲,惜別舊年,迎來新春,互道“新年快樂”。

大年初一,家家吃餃子吃湯圓,寓意著在新的一年中,順順利利、團團圓圓。喜慶的年。

從初二開始,走親戚串朋友,家家“豐年留客足雞豚”,傍晚時分,“家家扶得醉人歸”,直到元宵節以後,才算真正的過完年。

有一種溫暖叫故鄉的年

想想小時候的過年情景,可比現在有趣多了,雖說物質生活不是很富有,但是人人都感到很滿足。

年味,就是過年時的快樂,長大後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