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喧譁與浮躁,儒釋道說“靜”——始於靜,終於悟,得於喜

安靜是品,

清靜為性。

寧靜生明,

恬靜成美。

——題記

你話癆嗎?你愛鬧嗎?你路怒嗎?你任性嗎?你喜歡喧譁嗎?你習慣嘈雜嗎?你深陷焦慮或者浮躁嗎?

我們試舉其中一種表現。

在公交、在地鐵,小孩和大人一起大聲地說話。小孩也許很可愛,童言無忌,尚在渾然無我的狀態中。而大人則處於旁若無人或者直似如入無人之境的狀況……這在中國似乎是個習以為常的景象。

天倫之樂,我們似可不以為怪。但也許正是因為從小的教育,從小的習慣,從小的素養,一些國人在公眾場合(如機場、車船、餐廳、街頭甚至在劇場等)隨意喧譁、呼三喝四、大聲通話而無所顧忌,在國內、國外都形成了負面的國民形象。

喜歡熱鬧、喜歡扎堆,似乎是文化習慣。熱鬧、開朗、坦直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不分場合、隨意任性、走了極端就有問題了。

這可以歸結為文明素養和習慣問題,根本上說是一個教育問題。隨著教育的進步,我們的國民素質將會逐漸提升。

遠離喧譁與浮躁,儒釋道說“靜”——始於靜,終於悟,得於喜

藉此話題,今天專門說說安靜。

要知道,安靜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喜悅——始於靜,終於悟,得於喜。

靜本身就是一種品性,延伸開來是一種素質和能力,是專心致志、創造發明的起點,是生活樂趣、工作樂趣乃至人生樂趣的土壤、水、空氣和陽光。

其一,靜是品性的根本。

品性如果是一棵大樹,靜,就是根、就是樹幹——而不是枝葉,能大風吹而巋然不動。正如同禪宗六祖慧能所說,風動、幡動而心不動。

靜以修身,靜利於養性。老子有云:“靜為燥君”,“躁勝寒,靜勝熱”,此為靜的本質屬性、相反比對和降服作用;“清靜可以為天下正”,是說靜的社會治理作用。同樣,儒家所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也指明瞭靜的品性作用和社會治理意義。

可以說,靜是諸種品行的根本,也是諸種品性的“主帥”。

人生如此,社會亦然。當今社會過於浮躁,靜是根治浮躁的處方。安靜能清除浮躁、戰勝浮躁,能使社會和個人在積極進取的同時,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喧譁嘈雜,避免貪慾浮華,以清醒冷靜的省思,合理地應對事物的發展變化,提升駕馭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做到坦然以對、從容處之、樂觀向上。

遠離喧譁與浮躁,儒釋道說“靜”——始於靜,終於悟,得於喜

其二、靜是探索的狀態。

“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老子的這句話告訴我們,當靜達到一種靜思或冥想狀態,有利於發現事物的規律性。如中國古代農業、天文曆書等成就都是通過“靜觀其復”的方式取得的。深入觀察,潛心鑽研,長期深耕,全身心、沉浸式的投入,能夠培養專心致志的習慣和能力,能夠打開探索之門,獲得新發現,取得新突破,由此掌握自然和社會的規律。

文王在拘禁靜觀中而演成八卦,司馬遷在發憤潛心中而寫就《史記》,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遠離喧譁與浮躁,儒釋道說“靜”——始於靜,終於悟,得於喜

其三、靜是動勢的起始。

這裡說的動勢是一種動能,主要包括靈感頓悟、發明創造、判斷決策等方面。

動勢起於靜,止於靜。

老子說,“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頓悟靈感——“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等等說法,都是大文藝家靜觀之下的共同經驗及描述。

靜也是發明創造的起點。在靜思、無意識狀態甚至在夢境中,科學家們能夠獲得重要的靈感。如數學家高斯苦思某個問題,忽然如腦海裡劃過閃電,謎題得到了解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當化學家庫勒夢見一條蛇咬著自己的尾巴,一下子明白了苯分子的環狀結構。

靜有利於判斷、決斷,歷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重要決策都說明了這一點。如空城計的成功就是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從容不迫的成功。經過深思熟慮,從而瞭然於胸,胸有成竹,才能形成明斷,形成科學決策。

其四:靜是喜悅的微笑。

你認識你自己嗎?你需要證明你是你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滑稽。

認識你自己,是人生重大問題;提升你自己,是人生的重要目的。

在生活中,當你通過靜擺脫了困擾,達到了內心的安寧和喜悅,特別是當你通過靜的素養和能力,達到智慧的狀態,達到自由、自在、超越、創造的境界,如“瞭然於胸”,如“醍醐灌頂”,如“恍然大悟”,你才會深深地意識到,你認識了自身的潛能,你認識了自身,你證明了自身。

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羅素說,“所謂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靜的生活,原因是隻有在安靜的氣氛中,才能夠產生真正的人生樂趣。” 這種真正的人生樂趣,不是低俗,不是低級趣味,不是蒼白空虛,不是短暫易逝。恰恰相反,真正的人生快樂是充實的,恆久的,是安寧的快樂,是走向高層次的快樂。

——靜,是喜悅的微笑。

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先行者總部——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經行天下光未央歡迎交流,

歡迎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