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丨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中國航天丨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造就第408位講者 李洪波

航天科技集團

錢學森運載技術實驗室高級研究員

中國航天丨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華為孟晚舟事件再次警醒了我們,當今世界不是桃源仙境,人類也從來沒有走出過弱肉強食的大叢林,只有當你弱小的時候,才會發現壞人很多。

我來自中國航天,其實華為的同款故事早在20年前就在航天事業中上演過。

20年前,中國火箭以低廉的價格和快速的產品迭代,迅速在國際衛星發射市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就在中國航天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美國出臺了一份考斯克報告,聲稱中國可能利用發射美國衛星的機會,刺探美國的航天技術,並以此為由全面禁止使用中國火箭發射美國衛星,甚至任何含美國製造零部件的衛星也不被允許。

要知道,美國當時不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衛星生產國,也是最核心的衛星零部件生產國,考斯克報告一經發布,中國火箭在國際市場上就等於被掃地出門了。

然而,在被甩20年之後,中國火箭的發射次數在2018年超越了美國,位居世界第一。我覺得中國航天可以跟美國說一聲謝謝,感謝你當初愛搭不理,終於逼我們活出了自己!

2018年聖誕前夜,SpaceX的老闆埃隆·馬斯克發了一條推特,驚歎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超越美國。

當然,我們做航天的一向都比較謙虛,老先生們反覆提醒我們,要看到和發達國家的巨大差距,因為目前美國的在軌衛星數量基本是中國的四倍,而且技術也非常先進。但毫無疑問,中國正在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

造導彈的去做鈦合金骨灰盒

回顧改革開放的40年,中國航天和航天人在這條通天之路上都走得非常跌宕艱難。1970年的時候,我們把中國第一顆衛星送入了太空,到了1984年的時候,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火箭發射能力,但當時的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

中國航天丨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當時有這麼一句話“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火箭部的同志為了掙一點錢,曾經做過電子琴,更誇張地是,有人還造過鈦合金骨灰盒。

這些事,今天我們說起來像是一個調侃,但是造火箭的人才為生活所迫去造骨灰盒,是一個非常心酸和無奈的舉動。那一年,火箭院招了10名碩士生,臨近畢業走掉了8個。

中國航天是幸運的,那批做過電子琴和骨灰盒的老前輩們並沒有忘記初心,他們不屈不撓又與時俱進地闖出了一條中國火箭的國際市場之路,他們面對著美國政府的阻撓和中美文化的隔閡,同時也面對著發射籌款失敗、瀕臨破產的窘境。

當時中國代表團去和美國公司接洽發射業務,還沒開始詳談,就被別人草草打發,事後才知道,當美方代表看到我們入駐的平價旅館,就認為我們是一群騙子。

若干年後,我被派駐國外,老先生們給我的建議就是買幾身好衣服,住得一定要好,不然會被當成騙子。

但這些老先生非常厲害,在如此困局下,不到十年,就把中國火箭在國際市場的發射佔有率提高到了7%-9%,並且非常有希望拿到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後續的全部發射訂單。

中國航天丨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1984年的時候,我還是一個路都走不穩的小朋友,我的父親是一名軍人,心血來潮送我去了武術隊。我至今還記得父親當時特別神叨叨地跟我這個蠢孩子說: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否則長大了白被人欺負。”

直到我高考結束、填報志願的時候,正好趕上中國火箭被國際市場掃地出門,當時的長輩們看到我填報志願寫航天專業,一臉凝重地和我說,你要想好了,這一行是賺不到錢的,畢業的時候很有可能連工作都找不到。

我上大學的第一堂課,我們的班主任非常坦誠地跟全班同學說,你們換專業吧,這一行沒有前途的。很多年後,我才知道,當時的航天院所已經準備人員遣散了。

國防值多少錢?

戲劇性的轉折發生在1999年的5月8號,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消息傳來的時候,我正在學校武術隊裡跟著教練練刀,當時我的腦子裡就回響起父親小時候跟我說的那句話,“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正當中國航天專心致志經商盈利的時候,人家不但以莫須有的罪名把你趕走,還朝你扔了一顆炸彈,逼著你去思考國防值多少錢。國防值多少錢?全中國人的身家性命加在一起值多少錢,國防就值多少錢。

從那以後,社會上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說,我們要仗劍經商,要有亮劍精神。從那以後,中國火箭從國際市場退回來,開始專心搞自己的空間基礎設施建設。

航天任務日漸飽滿,那些在外企兼職的高校教授,乃至一些曾經想辭職的老師,都回到了校園教書、做課題。我們航天專業的高考分數線連年攀升,一度超過了清華,直到清華也開了自己的航天專業……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我本科快要畢業的時候,我跟著輔導員去了一次老三線。

中國航天丨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那是一個大山溝裡的老牌航天單位,承擔著重要的國家發射任務,單位年年拿獎,但是它的基礎設施和薪資待遇基本還凍結在80年代,但凡有點想法的年輕人都跑去外企掙錢了,剩下來的人全靠著一種精神在撐著。

我們看著心裡哇涼哇涼的,在回校的調研報告中我就寫了這麼一句,表達我對當時航天事業的心情——“莫贊冬梅豔,雪辱霜欺事業艱”。

等到我的畢業季來臨之際,進入快速發展期的中國航天面臨人才短缺的局面,恰在此時,互聯網也正開始冒頭,同樣缺人。這時候的航天事業就要和外企、互聯網企業以及國外的頂級高校搶人,航天行業開不出優厚的工資,也很難描繪什麼光明遠大的前景,所以優秀人才流失非常嚴重。

當時我的導師有一個非常得意的弟子,拿到了麻省理工和斯坦福的全額獎學金,這位師兄就出國了,再也沒有回來。老先生因為這個原因,很多年都不願意再招學生,後來每當我被派駐國外,很多老前輩都會特別叮囑我說,“小李,你可一定要回來啊!”這真的是被國外搶人給搶怕了。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問過我的父親,他過去是一位邊防戰士,對這個問題很不屑。他說他在守邊境線的時候,左腳進右腳出,一分鐘就能出十幾趟國。所以問題不在於你出不出國,在於你出去幹什麼。是去做一個二等公民嗎?

世界看我們的眼光在變,我們自己也在變

這讓我想到了當年到美國進行國際交流的遭遇。交流會的現場有一個十幾歲的美國小姑娘,非常優秀,小小年紀就在國際會議上侃侃而談,會後我跟同去的同學非常熱情地去與她交流,她也非常熱情地回應了我們,但就在我們合影完轉身的瞬間,我聽見她低聲和同伴說,“我不喜歡中國人。”

我非常驚訝地回頭,生平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翻臉比翻書還快。她是一個小姑娘,我可以理解她的童言無忌,但我彷彿看到了考斯克報告出臺的根源。

中國航天丨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又過了若干年,我坐在英國航天大會的會場裡,正在播放慶祝英國首位宇航員即將進入太空的宣傳片,名字叫做《宇航員的魅力沒有人可以阻擋》。全場歡欣鼓舞,我也由衷地為他們鼓掌,但是我的內心很詫異,因為我們的宇航員已經進入太空十幾年了。

在我的印象中,英國是一個非常發達的國家,難道你們的宇航員還沒有進入過太空嗎?也就是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我們心目中的發達國家並不是事事都比我們強。

也是在那一年,在倫敦的地鐵裡,我遇到了一個英國人,他非常熱情地和我說他去過中國,他說你們的路是新的、樓是新的,我覺得你們不是發展中國家,你們就是發達國家。我發現,世界看我們的眼光,以及我們自己,可能都已經慢慢發生變化了。

在我博士畢業的時候,長征運載火箭剛剛完成它的第100次發射,這前100次一共花了37年。目前,中國長征火箭已經完成了296次發射,這10年的發射量是過去37年發射的兩倍。

老一輩的航天人臨到退休,給組織提的唯一要求就是想去一次發射場,親眼看一下自己設計了一輩子的火箭到底是怎樣被髮射進入太空的。

中國航天丨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如今,海南文昌發射中心邊上建起航天景觀園,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在那裡觀看航天發射,這就是時代的進步。

強國,是為了尊嚴

但是在這種高強度、高增長的背後,是我們一線員工面臨的社會和家庭的不理解。我母親經常特別惆悵地和我說,你怎麼選了這麼一行,連找對象的時間都沒有。所以航天的單身青年經常會自嘲說,“有一種單身叫做幹航天干成單身”。

所謂高科技人才拼到極致,是一個什麼樣子呢?有時候連夜調代碼,我就覺得我的喉管和心田隨時會爆炸吐血而亡;慶功宴上,也是一群大老爺們在那抱頭痛哭;發射失敗的時候,有的總師一夜白頭… …

中國航天丨偉大的背後都是苦難

國家領導人送給中國航天一段話,“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什麼是“強國”?在唐朝詩人王維筆下,那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但是我們想要的強國就是萬國來朝嗎?

其實我們想要的,無非就是你不要動不動就炸一下我們的使館,不要心血來潮就出臺一個報告把我們掃地出門,不要天天嚷嚷著我要加關稅、我要制裁,在我這掙得盆滿缽滿,最後還要在你背後插一刀。

中國人想要成為強國,可能無非就是想在國際上被人平等以待、想要和平共處,我們想要尊嚴。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2019年是新中國建國70週年,也是五四運動的100週年,在這裡,我想致敬一下建立新中國和為新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的老前輩們。

改革其實就是一種傳承,父親和我說: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

好的傳承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