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練習當自己的主人,說出對自己生命狀態的期待!

【壹】

不少家長常常會通過外控的機制來塑造孩子的表現,但多數時候,孩子會對我們的要求比較抵抗,或者表現得並不理想。其實,小孩子的邏輯思考不像成人,他們還在發展如何從自己想要的轉移到你想要的能力。

每一個孩子對這個世界都會有不同的描繪,但我們常常未能設身處地的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而是去要求孩子融入我們成人的世界,讓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

如果孩子總是需要外力推著向前走,而不能啟動自身內在的動力去主動成長,那麼他不會獲得更多和更長遠的成長。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曾做出這樣的建議:

想要刺激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就是讓孩子覺得“我能做到”。

父母們都知道給予孩子肯定非常重要,但我們往往會忽略了,來自孩子自己的自我肯定能力也非常重要。

如果你問孩子有什麼夢想、願望,想要什麼,想做些什麼……孩子會噼哩啪啦跟你說。

是的,孩子對自己(生活、生命)是有期待的,“我能做到”,這是孩子對自我的肯定,也是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掌握全能感,活出自己期待的樣子的一種生命熱情的釋放。

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讓孩子去遇見美好的自己。這是一種內在驅動力的啟發,也是孩子進行自我教育的啟發。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本書中作者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相信各位看了一定會有許多啟發。

讓孩子練習當自己的主人,說出對自己生命狀態的期待!

【貳】

有一次,我去一個機構帶團隊,對象是一群小學中年級的孩子。團隊活動是一整天的,到了中午,我準備午休用餐,便請一位助教幫忙陪伴這群孩子。

下午團隊活動開始時,我看到黑板上有每個孩子的名字,每個孩子下面有許多的“x”。我問助教那是什麼,助教表示,那是因為孩子中午過於吵鬧,彼此干擾與衝突過多,所以用計次的方式來記錄孩子的不佳表現,次數越多表示違規越多,希望藉此約束孩子的行為。我點點頭,表示理解。

團隊活動的第二天,中午休息前,我邀請孩子們到黑板前,說:“等一下又是午休時間,我想請大家想一想,練習當自己的主人。如果午休時間要打分數,零分最低,十分最高,你希望自己午休後可以有幾分的表現?”

我讓孩子想,並且把孩子的名字以及自己想要的分數,一個一個寫在黑板上。接著,我詢問每個孩子的分數所代表的具體內涵與意義

讓孩子練習當自己的主人,說出對自己生命狀態的期待!

我說:“楓之谷,你說如果分數達到六分,你會喜歡自己的表現。我想問你,當你做到什麼就有六分?”

楓之谷說:“我想要自己吃飯以後可以不亂丟抱枕,然後不要吵到別人睡覺,這樣就可以了。”

我回答:“可以這樣做,楓之谷會覺得怎麼樣?喜歡嗎?”

楓之谷說:“我會覺得自己很不錯,可以不吵到別人,自己心情也會比較好。”

我讓每個孩子都來說,並做了簡短的詢問和確認,再摘要寫在黑板上。我告訴留下來陪孩子的助教,如果還是有孩子忘記自己的承諾去幹擾別,就問孩子:“我怎麼做才可以幫你做到你想做的?”這樣就可以了。接著我就去用餐了。

下午回來後,助教驚訝又開心地告訴我,今天的孩子和昨天很不一樣,他們進步很多。當天下午我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孩子一起回顧每個人完成了多少自己期待中的表現,有哪些是和上一次表現不一樣但自己喜歡的?我們就開始“回味”這些新的故事。

整個團體活動結束後,助教告訴我,那一天的經驗讓她又震驚又感動,令她開始思考要怎麼“相信”孩子。

讓孩子練習當自己的主人,說出對自己生命狀態的期待!

【叄】

在上面的分享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是給孩子機會去思考“在團隊中的某個時刻,自己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這個發問就是要讓孩子站到自己生命主人的位置來思考這件事情,而非通過外控的機制來塑造孩子的表現。

當孩子有機會做自己的主人時,也是學習自我管理的過程,他們會以生命的熱情去回應自己所期待的。

從敘事的角度來說,孩子對期待中的表現,作者稱之為故事。當孩子說出對自己生命狀態的期待與偏好後,接下來重要的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成長空間,讓孩子有機會去實踐自己想要的故事,然後一步步用主人的位置走在自己的故事裡。

不論結果成功了多少,帶著孩子去品味在這個時間過程裡,有哪些孩子喜歡的故事(經驗)發生。當這些故事被孩子敘說、實踐、回味時,孩子就越來越能夠沉浸在自己當主人的故事裡。

這種敘事的氛圍是要讓人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中心,能夠為自己想要的生命狀態發聲與實踐。

讓孩子練習當自己的主人,說出對自己生命狀態的期待!

【肆】

有一位媽媽很有智慧,她在培養女兒的好習慣時,採取了正向積極的做法,而不是一味的對孩子說,你不能這樣,你不能那樣。她給女兒準備了一個“榮譽”本子,專門給女兒記錄做的好事,這些好事比如“收好玩具”、“扔垃圾”、“學會認鐘錶”等等。這些是孩子對自己的一份期待,是孩子想要做的事情,是她喜歡的生命裡面的故事,而不是媽媽要求她去做的。

“孩子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可以小到一個場景裡、一個時刻裡,大到一天裡、一週裡,一個月裡……要讓孩子去敘說出來,站在主人翁的位置去思考,然後開始實踐。

這位媽媽也把這個本子叫做“記功簿”,通過這樣的記敘、實踐幫助孩子形成一種正面暗示和良性刺激,讓孩子在其中感受到成就感和榮譽感。

對於為什麼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這位媽媽的觀點是,避免懲罰記錄,避免過錯的強化。

我們可以效仿這位媽媽,讓孩子敘說自己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大致列舉出來,寫在本子上,每做到一項,就打勾,到了晚上快睡覺時,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回味這一天孩子都做到了哪些。當然,我們也可以像前面分享的故事那樣,讓孩子對自己的期待打分,並解釋給自己所打的分值代表的涵義,包括做到哪些。

讓孩子練習當自己的主人,說出對自己生命狀態的期待!

類似這樣,我們給孩子創造一個敘事的氛圍,給孩子有機會去做自己生命中的主人,讓孩子從主人翁的位置去思考和實踐自己的故事,從而走進自己的生命故事裡。

當我們對孩子有所期待時,也不要忽視孩子對自己也是有所期待的,孩子對自我的肯定和認同(我能做到)更有助於孩子激發內在的動力去成長。

我們深信,人的行動是會受到期待(來自別人或自己)、承諾、熱情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主人,當人越清楚與認同自己所期待的生活狀態,便越容易採取行動朝這樣的位置移動。

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狀態去喚醒他內在的善良美好,與美好的自己相遇!

記得試著問問“孩子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麼”,也請認真聆聽孩子的敘說,幫助他去實踐自己想要的生命樣貌,讓他走進一個個美好的故事裡,遇見一個更好的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孩子的價值觀尚未成熟,他對自己的期待不見得是正確的,如果有出現違背道德、不符合正確價值觀的期待,請家長正確引導他,可以引導他從日程生活的小事情做起,幫助他做到,看見自己的良好的表現,慢慢的向那個美好的狀態去邁進!

我們相信,從積極的正面引導,讓孩子成為生命的主人,更能喚醒孩子內在更多的真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