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怎樣貌似老上海般鑑定一個生煎饅頭

美食:怎樣貌似老上海般鑑定一個生煎饅頭

在老上海眼中,饅頭和包子是不分的,因此北方的白麵饅頭在上海就叫淡饅頭,北方有餡的肉包子在上海稱呼為肉饅頭,以此類推,所以生煎包不是生煎包,就該叫作生煎饅頭。

上海的生煎饅頭過去以兩賣,一兩就是四個,不知何時開始可以論個賣了,江浙地區倒是一直有見論個賣的,但過去上海傳統是起賣最少一兩或叫一客,食客心中要有數。

美食:怎樣貌似老上海般鑑定一個生煎饅頭

生煎饅頭和小籠包完全不是一回事,製作工藝完全不同,生煎用的是發麵,小籠用的死麵,也就是說做生煎的麵糰是要醒過的,現在有的店裡以不發酵的做法為賣點,其實已經脫離了生煎的路數。

生煎的特點在於外皮,傳統的做法褶子朝上,然後將底煎得金黃(其實這一部分才是精華),等到差不多後淋水,讓水蒸氣將上面皮蒸熟,出鍋前撒上黑或者白的芝麻和大量蔥花,等到煎鍋的蓋子一掀開,熱氣和香味能直衝屋頂再轉到街角,引得過路人紛紛駐足。

美食:怎樣貌似老上海般鑑定一個生煎饅頭

這樣的生煎趁熱吃,底部焦脆,褶子處混合這芝麻和蔥花香味,加上肉餡的浸透,混合的滋味讓口腔充滿幸福感。

肉餡又分清水、混水兩種,以醬油多少區分,清水顏色清淡,肉凍放得不多,因此餡料裡肉汁並不多,上海偏南地區清水比較多,混水正好相反,追求一口咬下去的湯汁多少,不過我個人認為,生煎的妙處在於餡料和外皮的結合,對外皮的處理是傳統生煎重要的部分,現在很多生煎追求湯汁,其實走上了小籠饅頭的路線。

美食:怎樣貌似老上海般鑑定一個生煎饅頭

目前上海名氣頗大的小楊生煎,最早發起於青海路,也就二十多年的歷史,倒是個大湯足,有位朋友外地來,一下點了三兩,吃完三分之一就吃不下了,油膩可見一斑,我個人將它定位新式生煎,總覺得它外皮尚欠火候。

老上海們推崇的大壺春,確實是百年老店,在四川中路的總店也一直堅持著,但感覺現在味道也大不如前。

美食:怎樣貌似老上海般鑑定一個生煎饅頭

走過大街小巷,生煎的影子處處可見,但按傳統的眼光總是不盡如人意,既沒有口味也沒有製作步驟,好多居然將褶子倒放著煎,本來該朝下的底全部白白胖胖朝天,芝麻蔥花也無蹤影,真是謝天謝地謝謝他們一家門,令人哭笑不得。

到是在湖州,吃到了老上海傳統印象中的生煎,那個味道和樣子,才是我心目中生煎饅頭應該有的樣子,於是我想到上海生煎饅頭莫不是發源浙江?

和生煎搭配的以咖喱牛肉湯最佳,咬一口生煎喝口湯,當然也有其它,蘸料一定是米醋,加上海當地的那種辣火醬。

美食:怎樣貌似老上海般鑑定一個生煎饅頭

好了,至此可以堂而皇之地坐下,點上一客生煎饅頭,然後用筷子夾起一個,品評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