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輿地:南寧的曾用名、小名與現用名的往事今生

南寧,簡稱“邕”,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位於廣西南部、鬱江流域中段、左江與右江交匯處下游,另有良鳳江、心圩江分別自南北注入,組成“

向心水系”。水系因素疊合上南寧被高峰嶺(北)、七坡高丘陵(南)、鳳凰山(西)包圍的“三面口袋”地形態勢,內部有著足夠灌溉空間且對外交通有水路支持的邕江河谷盆地,為南寧發展為今日的“一區都會”奠定了絕佳的水文與地形條件。當然了,中國古代能夠至少發展成一區之都會的城市,往往都分佈於河谷盆地,這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一大規律。

讀史輿地:南寧的曾用名、小名與現用名的往事今生

邕江一景

那麼,南寧又是經歷了怎樣的歷史變遷方才成為今日的廣西首府呢?寒鯤試圖從行政區劃變遷的角度,為您一窺南寧這座城市的區域都會成長史,梳理一下南寧的曾用名(晉興、宣化、邕),與現用名(南寧)的來龍去脈。

曾用名:晉興(318年-598年)【郡縣兩級】

南寧地界最早是上古百越族群中的西甌與駱越兩支的分佈區,直到秦漢時期,才開始被秦代桂林郡漢代鬱林郡逐步管轄。不過,由於秦漢王朝統治嶺南地區主要依賴位於今日廣西東部的“湘江-靈渠-灕江”水道,所以漢代的鬱林郡治僅僅止步於鬱江注入西江之處的桂平,而並未深入今日廣西腹地。因此,南寧地界始終沒有在秦漢時期形成較大規模的城鎮,以至於並沒有作為秦漢的郡治、縣治載入史冊,反而要歸位於今日賓陽縣的漢代方縣(臨浦縣)管轄。

三國兩晉之際,中原大亂,北民南遷,這才促進了長江流域乃至嶺南的開發,使得東晉王朝有設立更多郡縣以安置人口的必要。南寧地界便是在這一背景下,在

公元318年,成為從鬱林郡劃出的晉興郡郡治,以及晉興郡轄下晉興縣的縣治,這是南寧地界首次建立自成一區的行政區劃,併成為郡縣兩級政區的行政中心。因此,從行政區劃史乃至城建史的角度看,晉興實乃南寧的第一個曾用名。

結合晉興郡與晉興縣的設置背景,中原板蕩,戰亂迭起,北民南遁,東晉統治者似乎在“晉興”的命名中,還寄託了一種“希望晉朝振興”的期望在裡面。有趣的是,像“晉興郡”這種把當時國號放在地名裡並寄託希望的事例還不是第一次,往前數分別有三例:公元189年,漢靈帝在汧水流域設置漢安郡(今寶雞),並於漢獻帝年間改名漢興郡;公元221年,曹丕在秦巴山區設置魏興郡(今安康市);公元266年,吳國還在太湖南部設置過一個吳興郡(今湖州市)。

晉興郡最終於598年被隋朝廢置後併入鬱林郡,晉興縣也在這年改稱宣化縣,晉興二字指稱南寧的歷史也便到此結束了。雖然在621年,唐朝又設置了一個晉興縣,但此時的晉興縣位置已經移到了今日的賓陽縣,與漢代臨浦縣相重合,已不再是今日南寧市區之內了。

读史舆地:南宁的曾用名、小名与现用名的往事今生

曾用名:宣化(598-1913)【縣級】

晉興郡縣兩級被隋朝廢置後,如今的南寧市區範圍成為新設置的宣化縣縣治,而後無論位於宣化縣之上的“統縣政區”乃至“高級政區”如何變遷,今日的南寧市區一直在長達1300多年的歷史時期,以宣化縣的名稱存在於唐宋元明清的歷史長河之中。直至辛亥革命以後,廣西軍政府廢置宣化縣,設置南寧縣(僅存在了半年),這才結束了宣化縣的存在。

曾用名&小名:邕(632-1279)【州府級】、邕寧(1914-今)【區縣級】

公元620年、632年,唐朝先後設置南晉州、邕州作為南寧地界的統縣政區(相當於今天的地市級政區),由於南晉州存在時間過短,幾乎可以忽略。從此“邕”便取代了“晉興”,成為如今南寧地區(包括南寧作為地級市所轄諸縣的地域範圍)的名稱,並從此成為南寧簡稱(小名)。

由於漢末以後,“郡”的高級政區(如同今天的省級政區)地位逐步被“州”所取代,所以在318年成為晉興郡治的南寧並未成為高級政區的中心。而“州”又在魏晉南北朝逐漸從高級政區降格為統縣政區(如同今日的地級市),所以南寧地區在改名為晉興郡、南晉州、邕州的三個時期,尚且還不能說成為了一省之會,而僅僅是一地之治。

直到公元862年,唐朝設置嶺南西道,並以邕州為治所,這是南寧地區第一次成為高級政區(省級地域)的政治中心。當然,南寧地區以邕州之名坐上高級政區首府的情形只是短暫的,在宋元明清時期,桂林由於更加靠近逐步東移、北上的中央政權,而長期成為廣西一帶的政治中心。

如今的南寧市邕寧區之名便是直接來自於歷史時期的邕州。而邕寧區的前身邕寧縣,則是由1913年6月設置的南寧縣改名而來,於1914年1月設置,且在民國時期一直是南寧市區的官方縣級稱呼,可以說是南寧城的附郭縣。直至1950年,邕寧縣方才從南寧市區遷往蒲廟今址,1983年再度歸南寧市管轄,2004年改縣為區,這才成立了邕寧區。

讀史輿地:南寧的曾用名、小名與現用名的往事今生

邕寧一景

現用名:南寧(1324-今)【路府市級】

公元1279年,元朝在滅宋後改邕州為邕州路(路為此時的統縣政區,低於行省),今南寧為路總管府治所,下轄宣化、武緣兩縣,並管左右兩江溪峒。公元1324年,元朝為慶祝“邊疆之綏服”,取“南疆安寧”之意,改邕州路為南寧路,南寧自此得名。明軍在滅元過程中,改“路”為“府”,公元1376年,南寧路改稱南寧府,清朝與民初沿用不改。

在民國時期與建國初年,廣西在歷經了三次邕桂之間的省會遷徙(1912、1936、1950),以至於1912-1936年間的南寧時隔一千餘年方才當回了一省之會,在此期間,南寧市於1929年設置。1950年以後南寧成為新中國廣西省(1950)與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的省會/首府,這才把一省之治的地位穩定下來。

讀史輿地:南寧的曾用名、小名與現用名的往事今生

南寧一景


本文為今日頭條“了不起的城市·南寧篇”專輯約稿

本文也是頭條號寒鯤【讀史輿地】系列文章之一,本系列的往期文章還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