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輿地:你知道保定及其所轄區縣地名都是怎麼來的麼?

地名來歷,可以說是地域歷史的投影,通過對地名來歷的推究,有助於我們瞭解某一地區的歷史流變。寒鯤這次就從保定地區所轄區縣名稱入手,按照時間順序,為您梳理一下保定及其所轄各區縣的地名來歷,從地名的角度一窺保定地區的歷史。


先秦古地名:涿州、易縣、唐縣、滿城、高陽

涿州市:“涿”字來歷相當久遠,從有文獻記載以來,此處便被叫做“涿”地。《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的炎黃與蚩尤的涿鹿之戰便發生在涿地,雖然此處記載有一定的傳說色彩,倒也尚且能夠印證涿地之名的久遠。涿地最初在周代為燕國的涿邑所在,秦代為涿縣所在,漢代同時為涿郡與涿縣的駐地,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涿地在統縣政區層面先後用過涿郡、范陽郡、幽州等名號,涿縣也曾改名范陽縣。唐末五代時期,“郡”作為一級行政區劃徹底消失,“州”的行政地位也降低到縣以上的那一級,“涿郡”也便改稱“涿州”。民國時期,撤州改縣,涿州又改回涿縣,直至1986年,涿縣成為縣級市,便又改回涿州。

易縣:易地得名相當久遠,應當與附近的易水得名一樣久遠,所以具體公元紀年便不可考了。易地在燕國做過國都之一,至今仍有燕下都遺址遺存。但是易縣建制卻比較晚,直至隋朝開皇年間才先後以易州、易縣的名號見諸史冊,而後便沿用至今。

唐縣:唐縣與行唐縣的冀中之唐與晉西南、晉中部的兩處唐地共同構成了遠古時期傳說中唐堯故地的三處可能之地。私以為,三處唐地雖不可能同時為同一個唐堯的駐地,卻更有可能是陶唐古邦逐步遷徙的三處停留地。考慮到建立中山國的鮮虞族群最早是在今天的陝北一帶,並經由晉西南、晉中盆地遷徙到了冀中,那麼陶唐部落也極有可能在這一過程中,被相對強大的中山裹挾到冀中平原,所以唐的名號便由晉西南遷徙到了如今的冀中。到了周秦漢時期,唐地便成為唐縣,日後雖有間斷,卻也斷斷續續地沿用至今。

滿城縣:“滿城”二字的作為地名的來歷有兩種可能:其一,據《元和郡縣誌》所載“天寶元年改為蒲城縣,以縣北故蒲城為名”。而宋代的《太平寰宇記》載:“唐天寶元年改為滿城縣。”不提曾改為蒲城。據清代趙一清作《水經注解》時,以《元和郡縣誌》、《舊唐書》為據,認為“滿”系“蒲”之訛。也就是說,滿城縣有可能在唐代為蒲城縣,而“蒲”則是先秦時期冀中一帶的常用地名。其二,據《弘治保定郡志》記載,“(漢)高帝以張蒼為常山守,從軍攻燕有功,封北平侯,子孫滿邑,因以為名。” 也就是說“滿城”二字是一種吉利話,表示漢高祖劉邦對功臣張蒼的一種嘉獎。

高陽縣:高陽最早是燕國的一個邑,名喚高陽邑,入秦漢以後便成為高陽縣,並一直沿用至今。“高陽”二字應當是用了古代“陰陽”命名的基本方式,也即“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但具體高陽的“高”是指高陽邑位於高山之南還是高水之北,就不可確證了。

讀史輿地:你知道保定及其所轄區縣地名都是怎麼來的麼?

涿州一景

秦漢時期命名的縣份:容城、望都、曲陽、安國、順平、蠡縣、博野

容城縣:容城在先秦時期應該便已被稱作容地或容邑,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便建立容城縣,歸北方的上谷郡管轄。兩漢時期,容城縣經常與深澤侯國或深澤縣並存於今天的容城縣境內,魏晉南北朝時期則屢次將容城縣併入范陽縣管轄,直至唐天寶年間以後,方才穩定地以容城縣的名稱沿用至今。

望都縣:望都在戰國時期最早為趙國的邊邑——慶都邑,在秦滅趙以後,成為慶都縣,所以望都二字中的“都”字便是來自“慶都”,為什麼能夠名為都呢?可能與中山國曾在隔壁定州的顧地建都有一定的關係。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改慶都為“望都”,之所以將“慶”改為“望”,可能是因為統轄該地的秦漢帝都位於遠離此處的關中,而不再如中山、趙國時期位於冀中冀南,所以“望”字既取“遠望”之意,又有強化中央集權的意味。

曲陽縣:曲陽是秦代建置的縣份之一,在漢魏隋唐時期曾經改名上曲陽、恆陽,而後雖轄境屢屢變動,但名稱一直是曲陽,直至今天。“曲陽”之名,因其位於古恆山(今大茂山)彎曲的陽面而來,因此曲陽也曾被叫做恆陽。

安國市:安國的得名來自漢初劉邦對於功臣的封賞。楚漢戰爭時,佔據南陽的沛縣同鄉王陵率軍歸順劉邦,在滅楚建漢中屢立戰功。為表彰王陵的功績,漢高祖取“安國寧邦”之意,封王陵為安國侯,其封地即為今安國一帶。漢武帝以“酎金奪爵”的手段削除封國與封侯,這才改已經傳到王陵玄孫的安國侯國為安國縣(公元前117年),隋朝至民初,安國縣名稱屢有變更,直至1914年方才改回漢魏時期的舊名,並沿用至今。

蠡縣與博野縣:蠡縣在先秦時期因為范蠡經商北達此處的緣故,而開始被稱為“蠡吾”之地,西漢時期(公元前195年)建立蠡吾縣,此時的縣治尚在今天的博野縣境內,縣境也包含今日的蠡縣、博野兩縣。公元500年蠡吾之地改名博野縣,在唐初的622年,蠡州、博野縣均以今蠡縣為駐地。博野的得名,源自漢桓帝之父蠡吾侯劉翼的陵墓:博陵,是指博陵園區的外圍之地(野),直至明初,博野縣城才遷移到今天的位置,蠡縣之名這才見諸史冊。

順平縣:順平縣的漢代名稱是曲逆縣,順平的命名源自王莽新政時期的行政區劃名稱大變更,可能是因為王莽嫌棄“曲逆”之名太過波折坎坷,所以直接改為“曲逆”的反義詞“順平”了。“順平”之名僅僅在王莽時期存續,東漢建立後便又改回曲逆,在東漢以後的歷史長河中,順平先後被稱作曲逆、蒲陰、北平、永平與完州、完縣,直至1993年方才改回順平之名。

讀史輿地:你知道保定及其所轄區縣地名都是怎麼來的麼?

曲陽造像

北朝隋唐命名的縣份:清苑、定州、淶水、

清苑區:在秦漢魏晉時期,清苑地區先後歸屬於涿郡、中山國、河間郡、高陽郡等統縣政區,在縣級層面歸屬於陽城縣、蒲陰縣。直至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因清苑河(今天的府河)流經這一地區,方才設置清苑縣,從此清苑便一直作為管轄如今保定市區範圍的縣級地名存在,並在保州城出現以後,成為保州城、保定府城的附郭縣。

定州市:定州在先秦時期屬於鮮虞族群建立的中山國轄境,是中山國在被魏滅亡前六年間的都城(顧)所在地。趙滅中山後,顧地歸入趙國,漢高祖時期在顧地設置盧奴縣,盧奴便成為定州市在兩漢魏晉時期的官方名稱。北魏天興三年(400年),改三年前設置的“安州”為“定州”,此時的盧奴縣成為定州、中山郡、盧奴縣三級政府駐地,這是定州在歷史時期行政級別的頂峰。由於北魏在定州得名之前五年(395年)方才在參合陂取得對後燕的決定性勝利,進而取得河北地區,所以定州的得名,與之前的安州以及後來的保州一致,都是取軍政意味上的新附領土“安定”之意。

淶水縣:淶水縣在漢魏時期曾名“逎縣”,北周時併入涿縣,隋初改名固安縣、永陽縣,直至開皇十八年(598年)方才定名為淶水縣,並一直沿用至今。淶水縣的得名自然是因為一條名叫“淶水”的河流,這條河流就是今天的拒馬河,換言之,淶水是拒馬河在周秦漢時期的古稱。

讀史輿地:你知道保定及其所轄區縣地名都是怎麼來的麼?

拒馬河一景

宋金元時期命名的地名:保定、雄縣、定興、阜平

保定市:保定在五代以前,一直屬於清苑縣管轄,且因其處於幽州北平與冀州鄴城之間,而未能成為一座轄有屬縣的“州城”。後唐年間,因軍事鬥爭需要,方才先後在清苑縣設置了奉化軍(923年)與泰州(928年),這才算開啟了保定走向區域軍政中心的歷史。到了北宋,由於清苑縣既是宋朝皇室的祖籍地,又是宋遼邊界要衝,有了重要的政治意義,這才將“泰州”改名為“保塞軍”(960年),而後又改稱“保州”(981年)。金代保州為“順天軍”駐地(1129年),元代初年改順天軍為“順天路”(1239年),元代中期改順天路為“保定路”(1275年),取“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至此,歷經宋金元三朝,保定之名形成。明清時期保定路改稱“保定府”,甚至一度成為整個河北地區的首府(保定巡撫、直隸總督)。

雄縣:雄縣在後周以前,曾用過易城、易縣、歸義等名,直至後周世宗經瓦橋關之戰,收付此地後在歸義縣設置雄州,宋元明清直至近現代,雄州雖屢屢變動廢置,卻也以“雄”之名斷斷續續地延續了下來。此處之所以在後周命名為雄州,應當是為了紀念柴榮收復失地的軍事勝利而得名。

定興縣:定興在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為范陽縣,隋文帝時為遒縣,隋末至金初被周圍的易、淶水、容城三縣瓜分。至金世宗大定年間(1166年)方才再度獨立設縣,並且取名“定興”,取“大定興盛”之意。與周圍的保定、定州有著相同的取名用意,反映了此處乃至整個保定地區的軍政要地意味。

阜平縣:阜平由於是山區,所以在秦漢隋唐與北宋的一千多年間,為行唐、曲陽二縣管轄之地。直至金章宗明昌年間(1193)方才設置阜平縣,並沿用至今。“阜”字取““興旺昌盛”之意,“平”則是對縣城所在山間小平地的地貌描述。

讀史輿地:你知道保定及其所轄區縣地名都是怎麼來的麼?

直隸總督署

近現代命名:蓮池、競秀、徐水、淶源

蓮池競秀:蓮池區與競秀區是保定市的主城區,在歷史時期,兩區轄境主要屬於清苑縣,其中的蓮池區更是保定府城所在。兩區都是在2015年保定地區行政區劃大調整時產生的,蓮池區是“北市區”與“南市區”合併而來,競秀區則是“新市區”改名而來,因此兩區是現有保定諸區縣中得名最晚的。蓮池與競秀之所以放到一塊說,主要是因為其得名都是來自於“保定八景”,蓮池區得名自號稱“蓮漪夏豔”的古蓮花池之景,競秀區得名自“狼峰競秀”的城西狼牙山之景。

徐水區:徐水在古代主要以武遂、朔平、新城、新昌、遂城、安肅、遂州之名見諸史冊,曾經做過燕趙、宋遼交戰的邊界地帶,在漢唐明等大一統王朝也是邊塞之地,所以徐水的曾用名也便多有邊塞風味,至今仍有楊延昭駐守過的武遂城遺址留存。直至民國二年(1913年),因轄境之內有徐河流經,因此改名徐水縣,至2015年,撤縣設區,成為徐水區。

高碑店市:高碑店所轄地域在先秦時期正是荊軻刺秦王時被獻圖給秦始皇的燕國督亢之地,秦漢魏晉時期此處歸屬於廣陽郡,直至唐中期的公元832年方才設置“新城縣”,以“新城”作為縣名,想必此前並未在此設置過縣城。新城縣的名稱一直用到1993年(1958-1962年間有短暫撤銷),才被高碑店所取代,新城反而成為高碑店轄下的一個鎮了。由於“店”字,有旅店之意,所以“高碑店”之名最早應當是一個驛站旅店所在地,反而不可詳細考證究竟是在哪一年出現了。至於“高碑”,可以直白地解釋為“高大的碑”,至於究竟是哪一個碑,這個碑有沒有遺存下來,就更不可考了。

淶源縣:淶源在歷史時期主要以廣昌縣、飛狐縣見諸史冊,直至民國初年的1914年,方才以拒馬河源頭所在,改名淶源縣,與淶水縣得名相彷彿。

安新縣:安新是一個合併地名,於公元1914年由安縣、新安縣合併而來。在秦漢魏晉北朝隋之間,此處處於郡縣交界之地,並未獨立設縣,直至唐中前期的武周時期692年方才設置“武昌縣”,而後不久便改名“武興縣”(705年),兩次命名均有武則天的武周王朝昌盛興旺的政治意義,所以在李唐皇室在762年將武興縣改回唐興縣。五代時期,唐興縣短暫地改名宜川縣,到了北宋成為順安軍、安州(領渥城、葛城二縣),到了明代,新安從安州(安縣)分離出來,分置安縣、新安縣,直至民初1914年的大規模全國行政區劃改革中,方才合併成安新縣。

讀史輿地:你知道保定及其所轄區縣地名都是怎麼來的麼?

保定一景

綜上,通過對保定各區縣地名來歷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保定地區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地位與身影,有助於我們從一個別樣的角度,體會保定這座了不起的城市背後的歷史變遷。

本文系今日頭條【了不起的城市·保定篇】專欄約稿

且本文也是頭條號寒鯤的

【讀史輿地】系列文章之一,想要獲取本系列的往期文章,歡迎點擊作者頭像,進入頭條號寒鯤的主頁查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