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北京城規模宏大,歷史悠久,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在世界城市史上是無以倫比的。尤以她城牆、城門的恢宏氣勢著稱於世,但是在幾十年間卻化為烏有,這又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城池最早就是一個堡壘,大城就是大堡壘,主要功能是軍事上的防禦。明清時期的北京城防體系由城牆(包括城樓、甕城、箭樓、閘樓、角箭樓、墩臺等附屬建築)、護城河和駐守軍隊組成。在明清時期,非常重視對北京城牆的保護和修葺,城牆上不得增開豁口,城樓、箭樓、雉堞、牆面磚體如有發生破損、塌陷等,都要及時進行修補。直至1900年,北京城池仍保持完整。


清末


1900年庚子之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英國軍隊首先攻克外城,扒開永定門西側的外城城牆,在天壇內設立了英軍和美軍司令部,將京奉鐵路的終點由城外馬家堡延伸至天壇西門外。這是北京城牆第一次被扒開豁口,隨後在天壇內架大砲轟擊崇文門。北京城池從此就進入了走向消亡的厄運期。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00年,庚子之變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外城後,在永定門偏西外城南垣扒開豁口,護城河上架起臨時鐵路橋,把鐵軌鋪進了城裡


1900年,除正陽門箭樓是義和團縱火引燃至燒燬,正陽門城樓(英軍);崇文門箭樓(英軍);朝陽門箭樓(日軍);內城西北角樓(俄軍)和外城東北角樓都是在八國聯軍的進攻和佔領下傾毀(內城東南角樓沒有坍塌,但損壞嚴重)。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00年,火車經這個豁口可直逹設在天壇西門外的“北京站”


1901年,英軍又將鐵路終點延至正陽門東側,即後來的正陽門東火車站,以便使館人員在戰亂時乘車撤至天津,鐵路由永定門東扒豁口,在天壇東進入外城,斜穿外城東開闊地到外城東北角折向西,然後在內城南垣外沿護城河內沿鋪設到正陽門東閘樓門洞外。英軍還將東便門南的外城東垣扒開豁口,修建了東便門至通州的鐵路支線;法軍在西便門南外城西垣開闢鐵路通道,修建了方形鐵路門洞,引盧漢鐵路延至正陽門西(正陽門西車站)。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00年,天壇西壇牆外的“北京站”


1902年,在英軍主持下打通崇文門甕城,閘樓被拆除,閘樓門洞被改造為鐵道雙向券洞,東月牆另闢雙向鐵路券洞,鐵路穿甕城而過。行人、車馬進出內城則改走箭樓城臺下開闢的門洞,崇文門內外則是穿過城門洞、箭樓城臺門洞,取直線通過。西太后和光緖皇帝兩宮迴鑾後,下令修復了正陽門和朝陽門,但崇文門箭樓和西北角樓到清朝滅亡,以至後來民國和解放後一直未能恢復。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00年,天壇西壇牆外的“北京站”


1905年,外國人為出入東交民巷使館區方便,東交民巷使館區工部局將正陽門東水關御河上加蓋水泥板,並在城牆上原水關位置開闢券洞,門洞內安置鐵門兩扇,兩側挖有耳室,即水關門。


民國


1912年,東安門在曹錕兵變時被焚燬,皇城城牆除南面和西南面保留一段外,大部分被拆除。

1915年拆除了正陽門甕城,改造箭樓。同年修建環城鐵路,拆除了朝陽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四個城門的甕城。

1918年,宣武門箭樓和閘樓因頹圮而無力修復,旋即被拆除了事。

1919年,崇文門城樓修飾一新。

1920年,內城東北角樓拆除。

1921年,德勝門城樓因年久失修,糟朽嚴重,被拆除。

1924年,在內城南垣西段正陽門與宣武門間新闢和平門(雙券洞)。

1930年,東直門箭樓、內城西南角樓因無力維修而被拆除;宣武門甕城和箭樓城臺被拆除;1930年代,廣渠門箭樓因失修被拆除。

1935年,阜成門箭樓與閘樓被拆除。內城東南角樓修復完畢。

1939年,日本佔領時期,在內城東、西城牆上分別開了啟明門(光復後改名建國門)和長安門(光復後改名復興門),這兩個城門其實就是豁口,復興門後來修了券洞。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00年,天壇西壇牆外的“北京站”


雖說是戰亂年代,自民國以後在北洋政府時期,北平時期,甚至日本佔領時的偽“華北維新政府”時期,對北京城垣、城門都還是有過不同程度的修繕。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00年,搭火車離開北京躲避戰亂的平民,畫面左側可見已破損的天壇西壇牆,遠處城樓是永定門


1948年,解放軍包圍北平,國民政府守軍為防禦解放軍的攻擊,在城牆上打城防洞、挖戰壕、築碉堡,修築了許多城防工事。解放軍準備攻城時還是考慮要對北京城牆、城門、文物古蹟加以保護,不許攻擊文物古蹟,並以爭取和平解放為目標。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01年,永定門迤東外城南垣及護城河


1949年3月,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市建設局對內外城的城牆進行了勘查,並將城牆的破壞、損毀情況寫了專題報告,市建設局針對城牆損毀情況擬定了修復城牆的辦法,並向市人民政府做了報告,經市長葉劍英批准,市建設局於4月26日令工程總隊予以修復。當時內城的9門中尚存城樓8座,箭樓5座;外城7門中尚存留城樓7座,箭樓6座。可是隨後市政府認為北京城牆妨礙交通、不利於城市規劃,因此決定將其徹底拆除。北京城牆的拆除經歷了一個較長的過程。


建國後


1950年,崇文門、永定門甕城被拆除。崇文門甕城於1900年代改造後,甕城東、西月牆各闢雙向鐵路券洞,鐵路穿甕城而過,箭樓城臺闢門洞,此次一併拆除,另在城樓西側城牆上開闢一個門洞。西安門因過往客流增大,小販沿牆搭起棚戶做生意。一夜棚戶失火,連累城門被燒為灰燼。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02年,正陽門甕城東閘樓外的“北京站”,鐵路修到了內城根下,此時正陽門城樓燒燬後還未重建


1951年2月,市政府根據公安局關於城區交通狀況及建議增開城牆豁口的報告,批准逐步試闢城門旁城牆豁口,以改善城門交通狀況。1951年冬季拆除永定門甕城,同時在城門東側開一豁口。12月,鐵路部門要修鐵道,要求拆除東便門甕城和箭樓。因東便門剛剛修復竣工,經建設部門與其交涉後,保住了箭樓,甕城被拆除。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02年,崇文門甕城東側,甕城已被英軍打通,正在修建鐵路券洞


1950至1953年抗美援朝期間,為便於在戰時疏散民眾,在內城城牆上增開了大雅寶衚衕豁口、北門倉豁口(東四十條)、鼓樓大街北豁口、新街口豁口、官園西豁口、松鶴庵衚衕豁口等6處豁口(原已開東直門北小街豁口和武定侯衚衕豁口2處)。至此,北京城較1900年之前,已扒豁口17處(含增開城門4個,即水關門、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其中內外城牆上的鐵道豁口(券洞)7處(3處進京鐵道豁口,外城東城牆、西城牆、南城牆各1處;2處環城鐵道豁口,分別在內城東北角樓和東南角樓兩側)。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06年,御河水關城門內城外側


1952年3月,市政府下達關於修繕城樓等工程的指示精神:關於城樓修繕工程,已經開工的要把它做完,沒有開工的就一概不做了。是年,開闢了宣武門東側和崇文門西側的城牆豁口,選擇了內城較次要的西便門開刀,西便門城樓、箭樓和甕城被全部拆除。遂後廣渠門城樓也被拆除。至此,北京就進入了有組織的拆城牆歷程。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09年,御河水關城門內側,今天的正義路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位於天安門前的東、西兩側,長安街因門而得名,取長治久安之意。門三闕,券洞式,漢白玉石門檻,單層歇山黃琉璃瓦頂,紅牆,基礎為漢白玉須彌座。兩門東、西相對,為皇城通往內城東、西部的孔道之一。是年8月,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有提案拆除天安門旁邊兩側長安左門與長安右門,梁思成與眾多委員發生激烈的爭論,沒能說服多數委員,最終根據大會程序,委員集體表決通過了拆除提案,該兩門即被拆除。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66年,北京外城西南角樓城臺遺址航拍


1953年,春季闢永定門西側豁口。5月,為改善交通,北京市政府向中央寫報告,要求將朝陽門、阜成門,以及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和帝王廟前的牌樓拆除。5月9日,中央批覆同意把朝陽門和阜成門的城樓及甕城拆掉,交通取直線通過,並指出:“進行此項改善工程時,須進行一些必要的解釋,以取得人民的擁護”。這一年,朝陽門城樓及城臺決定拆除;阜成門甕城及箭樓城臺,內城東北角樓城臺,廣渠門城樓、箭樓城臺和甕城,左安門城樓、箭樓和甕城被拆除。永定門城樓西側再開一豁口。至此,永定門城樓像箭樓一様,也變成了一個單體建築。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50年,安定門箭樓南面及甕城內真武廟


1954年1月,右安門城樓、箭樓和甕城,以及外城西南角樓拆除完成。為了疏導城市交通,年底將地安門拆除。當時,因一些社會名流反對拆除地安門,政府許諾將從地安門拆下來的門窗、梁、柱、柁、檁等都編號登記造冊,連同磚石琉璃瓦等全部運往天壇,計劃移建在天壇北壇門內。不料,日後天壇內發生火災,堆放在那裡的地安門木料全部化為灰燼,移建之議就此泡湯。是年,還拆除了東直門箭樓城臺。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51年,崇文門城樓西北面,外國人跑馬場的圍欄還在


1955年,外城東南角樓被拆除。廣安門箭樓於1954年12月19日市政府批准拆除,1955年3月拆除完成。年初,市政府批准《德勝門交通改善工程》,包括:拆除德勝門城樓城臺,改建為豁口和修築道路。其中城臺於6月中旬拆完。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52年,阜成門內大街,歷代帝王廟前“景德街”牌樓與遠處的阜成門城樓映襯出的美妙景象


1956年,隨著城市建設的展開,一些建設單位開始在外城施工現場附近就地取材,自行拆毀城牆,取用城磚和土方。10月9日,朝陽門城樓和城臺拆除完畢。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53年,朝陽門內街景,遠處可見朝陽門城樓


1957年,廣安門城樓和殘存甕城、外城西北角樓、永定門城樓和箭樓被拆除(2004年在永定門原城樓位置復建了永定門城樓,但甕城、箭樓仍闕如。城樓北側的登城馬道也沒恢復,而是杜撰的設計,一邊兒修了一個暗梯,留了兩個小券洞)。6月,國務院轉發文化部的報告稱:“北京是馳名世界的古城,其城牆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對於它的存廢問題,必須慎重考慮。最近獲悉,你市決定將北京城牆陸續拆除(外城城牆現已基本拆毀)。針對此舉,在文化部召開的整風座談會上,很多文物專家對此都提出意見。國務院同意文化部的意見,希你市對北京城牆暫緩拆除,在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並加以綜合研究後,再作處理。”北京市接通知後,制止了拆城牆之舉。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54年,西直門甕城南側城牆新闢進城門洞


1958年1月,毛主席在南寧會議說:“北京拆牌樓,城牆打洞也哭鼻子,這是政治問題”。3月,在成都會議上又說:“拆除城牆,北京應當向天津和上海看齊”。9月,在反“保守”的“大躍進”浪潮中,北京市政府又作出拆除城牆的決定,使零星的拆毀活動,變成了大規模的拆除行動。這一年朝陽門箭樓、東直門箭樓城臺、東便門城樓和箭樓、右安門城樓即被拆除完畢。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55年,德勝門箭樓北面


1959年3月,北京市委決定外城和內城的城牆全部拆除,須爭取在兩三年內拆完。隨後就有組織有計劃地拆除了外城城牆和內城的部分城牆。到本年底,外城城牆基本被徹底拆除。此間梁思成等建築、文物界人士的多年吶喊完全淹沒在了“多快好省”搞建設的洪流之中。這一年為擴建天安門廣場,中華門(明時大明門,清時大清門,民國後改名中華門)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被拆除,有著“中華國門”之稱的中華門沒了(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在基本是中華門原址上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56年,東直門內大街,由東直門城樓上向西拍攝


其實外城當時還留有一隅,即外城西南角。外城西南角樓城臺,以及連接城臺迤北、迤東的兩小段外城垣,當時被存留了下來。恰因為角樓城臺和這兩小段城牆圍起的院落是原宣武體委的射擊訓練靶場,1975年取消射擊運動,改為軍體項目摩托車訓練場。這一小段外城垣拐彎處(西南角),本可以像內城東南角樓附近的城牆殘垣一樣保留下來,可是遲至1990年前後(1980年代從那裡經過還能看到殘垣,但是也就剩面南的一小截了),還是禁不住房地產開發的誘惑,這段殘存的外城斷垣最終被全部拆除。可以說,北京外城的城垣、城門、角樓等所有建築物,到這時算是被全部、乾淨、徹底的消滅了。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57年,永定門箭樓外,東側護城河橋,甕城和周圍城牆都已拆除


1965年1月,北京軍區以備戰需要的名義,向中央寫報告修建北京地下鐵道。由於現有城牆大部分已經拆除或塌毀,地下鐵道準備選擇合適的城牆位置修建,這樣可方便施工,降低造價。報告得到中央批准。7月1日,北京地下鐵道工程開工。地鐵工程局和鐵道兵負責施工,北京市負責拆遷。由於工期緊,拆除城牆、城樓的主要任務就由鐵道兵承擔。一期工程拆了內城南牆、宣武門城樓、崇文門城樓(1966年)。二期工程由北京站經建國門、東直門、安定門、西直門、阜成門、復興門沿環線拆除城牆、城門及房屋,全長約16公里。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58年,中華門前棋盤街的前門公共汽車站,人民英雄紀念碑剛落成,天安門廣場大規模擴建前,千步廊皇城牆尚在


1966年,文革爆發,這對文物保護又是雪上加霜。在地鐵在線原為元代司天臺遺址的古觀象臺也在拆除之列,後在周總理的干預下,才倖免於難。這一年崇文門城樓迎來了它的末日。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59年,德勝門迤西內城北護城河及內河沿兒


1969年,西直門、安定門城樓和箭樓被拆除。西直門是北京最後一座保存完整的城門,但在修建地鐵時還是將甕城、閘樓、箭樓、城樓全部拆除了。其間曾在箭樓城臺中發現包砌在箭樓中,元代修建的和義門甕城門,亦被同時拆除。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60年,宣武門城樓北面,畫面中是無軌電車9路


德勝門箭樓因位置離城牆較遠,暫不影響地鐵施工,沒來得及拆,所以倖免於難。內城東南角樓沒拆,是怕拆除時影響北京站進出列車,所以沒敢動。正陽門在1965年修地鐵的報告中也是計劃一併拆除的,倒是中央決策留了下來。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1970年,正陽門西南側,城樓下的觀音廟和關帝廟已被拆除


內城城牆從1953年開始陸續拆除,至文革期間修建地鐵,被基本徹底拆完。崇文門至東南角樓及東南角樓迤北一段城牆,因1958年修北京站時,工棚倚城牆而搭,北京站竣工後,臨時工棚成了一些單位的倉庫和住房,城牆內外逐年增建了大小不同的房舍(臨建),整個把城牆包裹其中,在無暇顧及的情況下,或者說在無意間保留下了這段北京城殘垣。

至於西便門東,內城西垣南端與外城西段北垣結合部的這一小段長約100米的內城牆,因為被地鐵施工單位用作堆放建築材料的貨場圍牆而未被全部拆除,由於沒有影響修地鐵和地面道路,後來也沒來得及拆。不過再後來修繕時,新恢復的內外城結合部的碉樓與原規制、外觀等均不符,顯得有點不倫不類,太不專業了,也有損首都文化中心的品味。

到1979年下令停止拆除殘餘城牆,並保護遺留城門時,北京城牆遺存的衹有內城東南角樓迤西、迤北和復興門南三處內城殘垣了。留下了一對半城門和一個內城角樓,即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和內城東南角樓。時至今日,城牆雖早已拆除,但在北京城牆、城門存廢問題的認知上仍然存在著分歧。沒領略過老北京城牆丰采,不熟稔傳統、歷史的外來人口,尤其是有權勢的群體,對老北京城那是不以為然,不屑一顧,這裡不過是個容器,全拆了推到重來。他們認為老北京從人文到外觀是腐朽的、頹廢的,甚至是不堪教化的,應該進行徹底改造。所以,文弱書生、遺老遺少、有識之士的呼號,全部湮沒在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裡面。而老北京毫無懸念的被徹底改造了。

1979年2月,城市規劃專家鄭孝燮給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的陳雲上書,陳情不要拆除德勝門箭樓。而這一陳情真就如嘗所願。德勝門在元大都時,是北垣之西的健德門,朱元璋的徵虜大將軍徐達率明軍一舉攻下元大都,高興之際,就命令把健德門改名為“德勝門”,表示大明軍是“以德取勝的”,後來明軍凡作戰回城,都從德勝門而進。後大都城改建為北平城,北城牆南移五里另建城門,北之西門繼續名為“德勝門”延續至今。新中國成立後,1960至1970年代,留到最後的德勝門箭樓曾面對著留還是拆的生死抉擇,但最終逃過了一劫,使我們今天能看到它巍峨的身影,而這鄭老是居功至偉功的。


畫說北京丨北京城垣拆除始末


鄭孝燮寫給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陳雲的信


以上羅列,僅是客觀說明了北京城牆、城門被拆除的一個基本過程。這已經是一個無可改變的事實,是對是錯,也一直是見仁見智。但是無可否認,不管決策是如何出來的,但北京城牆、城門是在那一時代的北京人,或者說是在中國人自己的手裡被拆毀了。時過半個世紀,北京人提起拆除城牆、城門舊事,是扼腕者多,讚許者少。現在反思,除去戰亂兵燹,在我們休養生息搞建設的時候,更應該珍惜歷史遺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