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記憶丨開國大典中飛行受檢紀實


北京記憶丨開國大典中飛行受檢紀實



在人民共和國成立即將四十週年之際,我不禁撫今追昔,思緒萬千。如果說“祖國”這個字眼與“母親”對仗,那麼“祖國的天空”則與“母親的懷抱”駢儷。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的飛行人員,我曾無數次遨翔在祖國的蘭天。但只有一次飛行,象定格的電影畫面,是那樣清晰的留在我的腦海中,這就是——開國大典飛越天安門上空受閱的情景。

為了振國威,壯軍威,黨中央決定在開國大典上,除檢閱30萬群眾的盛大遊行和陸軍部隊外,還授命華北航空處組織年青的空軍參加閱兵式,這一光榮的任務將由我所在的北平南苑機場飛行隊來完成。

當時這個飛行隊是為了打擊國民黨空軍對我解放區的不斷襲擾,和保衛全國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的勝利召開,而於1949年8月15日組建的。

由徐兆文任隊長,王平陽任政委。這是第一支能夠作戰和執行各種飛行任務的人民空軍部隊。

飛行人員除部分是由東北老航校調來,其餘大部是駕機起義和通過地下黨或由地面報到的原國民黨空軍人員,共約60餘人。

飛機的種類計有B-24、B-25轟炸機、p-47、p-51戰鬥機、蚊式戰鬥轟炸機、C-46、-C47運輸機、L-5通訊機、PT-19教練機等共約30架。

這些飛機也是由國民黨飛行人員駕機起義飛過來和來不及撤走留下經過修復的。

當我們聽到將飛越天安門接受檢閱的喜訊時,飛行隊全體成員無不歡欣鼓舞,儘管接到通知,已離檢閱不到一個月,儘管飛行人員來自五湖四海,飛機的型號、速度和性能不同,但我們幹勁十足,信心百倍。將驕傲的在母親面前舒展雄姿,向全世界展現第一支人民空軍的風采。

當時全隊上下,都廢寢忘食,只有一門心思、一個話題——就是如何勝利地完成這次任務。

根據當時飛行人員和飛機的具體情況,經過群策群力,周密思考,最後確定參加受閱的飛機和人員的具體方案。

由速度較快的9架p-51戰鬥機組成三個分隊,每個分隊由3架p-51組成品字形為先導。

第一分隊由邢海帆、林虎、孟進組成;第二分隊由楊培光、閻磊、王延洲組成;第三分隊由趙大海、潭漢州、毛履武組成。

第四分隊是兩架蚊式戰鬥轟炸機由鄧仲卿、王玉珂組成。第五分隊是3架C-46運輸機由劉善本、楊寶慶、李學冕、謝派芬、王洪智、徐俊英、姚俊、黃文剛等組成。

第六分隊是1架L-5通信機由方槐、杜道時和兩架Pt-19教練機由安志敏和任永榮組成。

參加檢閱的飛機共17架組成六個分隊。飛行航線的選擇,以通縣雙橋上空為航線的起點,飛行高度以便於首長在天定門城樓上檢閱為準。

因為飛機的型號、速度不同,為了使飛機飛越天安門廣場時隊形整齊,並保持一定的時間和間隔,既不能過於擁擠,發生重疊現象,也不能過於鬆散,拖長檢閱時間,所以又經過精確的計算,規定了各分隊進入航線的起點和時間,高度和速度。

就這樣我們在受閱前,在南苑機場上空反覆由東向西進行模擬練習。並曾三次通過天安門上空。

有一次正值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在中南海召開,當時代表們聽到飛機的呼嘯聲,感到不安,周恩來副主席當即告訴大家:“同志們這是我們自己的飛機,是為保衛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的勝利召開,和開國大典做飛行練習的。”當時與會代表,全體熱烈鼓掌,這是事後上級轉告我們的。

在全國人民的熱切盼望中,我們以激動興奮的心情迎來了這劃時代的一天——1949年10月1日。

早上6點,晨光熹微,我們將在天安門受閱的全體空地勤人員,已在機場集合完畢。

戰友們儘管朝夕相處,卻從來沒見今天這樣高興,在全國和世界人民所矚目的神聖使命,將由我們這些年輕人來完成。

我們又把這17架準備參加檢閱的飛機仔仔細細的作了最後檢查,並待命準備隨時升空受閱。

下午3點,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的向全世界人民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並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

4點,閱兵式開始,我們17架飛機按預定計劃,由速度較慢的運輸機和教練機先起飛;速度快的P-51和蚊式後起飛,升空後按規定的航線和高度在雙橋上空盤旋待命,當空中指揮員油江同志一聲令下,我們即按高度分別為3000、2500、2000和1500呎編好的分隊由東往西駛向天安門。

當第一批9架p-51飛過天安門,到復興門後,即刻加快速度右後轉彎,經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轉向建國門,緊接在第六分隊後面,第二次通過天安門廣場,所以地面下的同志都以為我空軍參加檢閱的飛機是26架,實際為17架。

當時我在第五分隊C-46運輸機上,飛機飛臨東單上空時,就看見天安門廣場已成為人和彩旗的海洋。

解放軍的坦克、騎兵、炮兵和遊行隊伍浩浩蕩蕩,一往直前。我們的民族,歷盡了滄桑鉅變,飽經了炮火戰亂,今天如同一輪紅日從東方地平線上噴薄而出,我的心情萬分激動。

做為一個飛行過兩千多小時的我,為能參加這偉大的開國大典感到高興和自豪。

回憶起1949年開國大典受閱至今,快40個年頭了,當年參加受閱的同志如今都已年過花甲,除少數同志仍在部隊和航空部門擔任領導職務外,其他大都離休或退居二線。

這些同志在建國後為發展壯大人民空軍和促進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辛勤地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付出了年青的生命。

趙大海在抗美援朝時與美機作戰中壯烈犧牲。王玉珂和魏雄英在執行空勤任務中以身殉職,當時他們都是20多歲的青年。

更為遺憾的是在極“左”錯誤路線影響下,不少起義的飛行人員,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歷屆政治運動都是重點打擊的對象。

尤其十年動亂中受到種種迫害備受歧視。劉善本同志就是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情況逐步好轉,尤其“十三大”以來,黨中央對這些同志,關懷備至,政策逐步得到落實。

當時參加飛行的各種老飛機,也早已退役,有的被送到北京小湯山空軍博物館,作為新中國航空發展史上的物證,以使全國和全世界人民,對中國人民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全部發展過程,有所認識和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