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樹成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登上《科學》雜誌

(地大之聲通訊員倪倩 周文鳳)11月2日,《科學》雜誌刊登我校謝樹成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冰期終止期I西風帶對東亞乾溼古氣候的影響》。研究成果為預測未來我國東部地區乾溼氣候的長期變化趨勢,並採取具有區域差別的應對策略提供重要素材。

謝樹成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登上《科學》雜誌

該文第一作者為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宏斌老師,通訊作者為我校“地學長江計劃”工作組組長謝樹成,黃俊華教授為論文合作者,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為第一、第二完成單位。《科學》同期還配發觀點對研究成果進行了評述。

我國乾溼古氣候格局受到古季風與古西風的雙重影響,科學家們已經在古季風研究上取得了國際矚目的成果,但有關古季風與古西風的相互作用對乾溼古氣候時空格局的影響,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成了當前古氣候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難題之一。

謝樹成教授團隊以鄂西的石筍記錄和泥炭微生物記錄為依託,綜合海洋沉積物和湖泊沉積物記錄,並結合古氣候數值模擬,發現我國東部地區在末次冰消期存在乾溼古氣候的三極模態變化,即長江中游地區與華南、華北存在明顯差異:當東亞夏季風較弱時,長江中游相對溼潤,而華南和華北則正好相反。論文進一步提出,東部地區乾溼古氣候的這種空間變化主要受控於古季風與古西風的相互作用,這項研究凸顯出長江中游在古氣候研究上的重要地位。

以謝樹成、胡超湧、黃俊華、王紅梅、顧延生、黃鹹雨等教授為核心的多學科交叉團隊十多年來一直對長江中游的古氣候開展系統研究。近5年,該團隊已經在《美國科學院院報》《自然·地學》《自然·通訊》《地質學》和《地質與行星科學學報》上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長江中游古氣候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都是在對神農架大九湖泥炭溼地以及鄂西溶洞等野外基地進行長期監測和深入研究中所取得的,這些野外研究基地也是我校實施“地學長江計劃”關注的重點區域之一。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原標題:在長江中游末次冰消期乾溼古氣候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謝樹成教授團隊研究成果登上《科學》雜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