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風口,還是泡沫?又一100億美元AI獨角獸誕生的背後

是風口,還是泡沫?又一100億美元AI獨角獸誕生的背後


前兩天,國內智能機器人廠商優必選C+輪融資即將到位的消息突然刷屏,據悉其估值將達到100億美元。

在優必選的融資歷史中,包括A+輪科大訊飛的900萬美元、C輪由騰訊領投的8.2億美元,陣容強大,不禁讓人肅然起敬。

之前,優必選估值為50億美元,位居AI獨角獸估值榜的第三位,落後於大疆創新(240億美元)和商湯科技(60億美元),而在此次融資後,優必選將超越商湯科技,一躍成為第二位,並在智能機器人領域領跑。

那100億美元的估值相當於多少?

其實,從去年阿里巴巴以95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麼,就能知道100億美元的分量。

由此可見,優必選的新一輪融資,對智能機器人行業,乃至AI領域,都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姑且不論估值的水分幾何,僅從近期智能機器人領域的火爆程度來看,就值得探究一番。


是風口,還是泡沫?又一100億美元AI獨角獸誕生的背後


是概念級產品,還是消費品?

嚴格意義上來說,機器人一般以用途劃分為:軍用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商用機器人和消費機器人。

本文主要針對的是商用機器人和消費機器人兩大類別。

業界普遍認為,機器人代表了一個國家和企業的最高技術實力,因此各方面均投入巨大,吸引眼球的案例層出不窮。

例如,大名鼎鼎的波士頓人形機器人Atlas、機器狗SpotMini、本田ASIMO以及索尼的機器狗Aibo等等,均刷爆網絡。

國際上普遍認為,機器人仍然是概念級產品,都處於實驗階段,主要用以吸引眼球,還未達到實際應用階段。

然而,國內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消費機器人的突然異軍突起,刺激了市場的需求,更迎來資本的關注和傾力投入。

同時,商用機器人也迅速跟進,使得智能機器人也逐步進駐零售、酒店、公共服務等商用服務性領域。

自2014年起,隨著國家大力推動AI和機器人行業的發展,資本隨即瘋狂注入,國內智能機器人行業猶如井噴之勢,各類相關企業和產品不斷湧現。

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有70餘家上市公司併購或者投資了機器人、智能自動化項目,而中國機器人相關企業的數量甚至超過了4000家。到2015年,這一現象被延續,並達到頂峰,直至2016年開始遇冷。

面對如此的大起大落,仍然阻擋不了頭部玩家發展的強勁勢頭。

智能機器人也迅速成為國內AI領域的超人氣領域,與國外偏重於軍用和工業領域不同的是,國內智能機器人在消費和商用領域的發展可謂炙手可熱。

更讓人意外的是,國內智能機器人發展竟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不僅拓展出不少應用場景和商業化落地,更形成了從應用到技術創新的所謂“突圍之路”。


是風口,還是泡沫?又一100億美元AI獨角獸誕生的背後


從應用到技術的“突圍之路”?

在全球AI領域,中國已是公認的應用大國。

受惠於高速發展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據的積累,中國AI應用場景可謂包羅萬象,諸如機器人餐廳、乒乓球機器人、汽車電焊機器人等等,令人眼花繚亂。

在消費機器人場景,國內智能機器人已經進入教育、娛樂、家庭等多個領域。其中兒童教育、老人陪護和智能家居控制等用途的機器人佔據了絕大多數市場份額,受眾人群就是需要照顧老人和小孩的中年人。

同時,由於少兒學習編程的熱潮在中國興起,機器人編程也成為寓教於樂的全新形式,吸引家長的目光,推動智能機器人在教育領域的快速發展,也成為AI+教育的重要一環。

優必選的“悟空”、科大訊飛的“阿爾法蛋”等智能機器人產品一問世就快速佔據市場,其動輒數千元的售價,也符合其標榜的AI、黑科技的高端形象,讓不少繁忙的家長彷彿看到了“救星”。

與此同時,智能機器人在零售、安防、公共服務等商用場景的應用也相當豐富。

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服務性場景,智能機器人可以充當前臺接待、導購的角色,可以回答客人簡單的問題,並提供引導,以節省人工。

更重要的是,智能機器人能夠為特定場景提升科技感,並帶給客人不同的體驗,最終提升的是該場景的檔次和噱頭,幾乎成為一種新穎的營銷方式。

在如今這一AI大爆發的時代,“掛羊頭賣狗肉”的所謂商用機器人的“突出重圍”,似乎是讓國人看到了中國智能機器人騰飛的信號。


是風口,還是泡沫?又一100億美元AI獨角獸誕生的背後


以“優勢互補”實現變道超車?

設計和製造出一個能跑會跳、能說會道、能與人溝通互動,甚至思考的智能機器人,難度可想而知,背後需要強大的技術和研發能力的支撐。

智能機器人是一個彙集大量前沿技術的綜合平臺,需要結合機械和電氣工程、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腦科學、仿生學、控制學等學科,當然也離不開AI技術的積累和突破。

例如,智能機器人如果需要一雙感知外部的“眼睛”,一般要配備一臺攝像機,以實現數據的收集,並傳輸至“大腦”進行視頻、圖像的分析,才能讓機器人能夠識別出人臉、手勢、動作以及障礙物等等複雜的信息。

這一“大腦”很可能就是一臺超級計算機,具備強大的計算能力,背後還要包含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大量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助力。

在AI技術的作用下,機器人除了感知外,還需要擁有認知、交互、思考、決策和學習的能力,才能讓機器日真正“看得見”、“聽得到”、“說得出”,這也是作為“人”來說的基本技能。

其中就必須運用語音理解、自然語言、情感識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及神經網絡等方法和技術的加持,複雜程度不言而喻。

顯而易見的是,國內在基礎技術能力、研發經驗、產業競爭力等方面仍然與國外有較大的差距。

更令人擔憂的是,行業中還存在浮躁心態。

然而,在如此大環境下,國內竟有專家喊出“優勢互補”的發展辦法。

就是通過市場需求倒逼、依靠僅有的AI關鍵技術和現有的機器人產業鏈等優勢,來彌補短板。

如此讓人很容易與國內流行的“變道超車”說法聯繫起來,但放棄核心和基礎技術,而只求在特定應用場景上的落地,真的可行嗎?

是風口,還是泡沫?又一100億美元AI獨角獸誕生的背後


是風口,還是泡沫?

自2014年起,“中國將成為全球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最大的市場”、“由機器人帶動的產業,將會開啟一個萬億級新藍海”等專家預測充斥整個行業。

讓一些短視的資本盲目的湧入,促使企業盲目的擴張,也讓大批初創企業在紅海中折戟成沙,智能機器人行業逐漸成為頭部玩家的遊戲。

然而,根據一些調研報告顯示,智能機器人市場雖大,但消費機器人的需求其實並不大。據國際諮詢公司BCG發佈的機器人報告顯示,2015年消費機器人市場規模只有25億美金,其中消費機器人主要包括是娛樂、清潔、教育等機器人,其中佔據最大份額的是掃地機器人。

此外,捷孚凱(GfK)也在報告中指出,中國消費級機器人2018年零售規模將超100億元,其中最主流產品為掃地機器人、智能音箱、民用無人機、智能服務機器人這四大品類,銷量最好的依舊是掃地機器人,佔近50億元的零售規模,而屬於智能服務機器人的份額,只有10億元級別。

而在商用機器人方面,國際上市場需求主要圍繞專業性較強的服務型機器人,主要從事維護保養、修理、運輸、清洗、保安、救援、監護等等。其應用場景為場地機器人、專業清潔機器人、醫用機器人、物流用途機器人、檢查和維護保養機器人、建築機器人、水下機器人,以及國防、營救和安全應用機器人等等。

反觀國內,商用機器人主要應用在零售、酒店及公共事業領域,充當問答和引導的角色,並且只能回答簡單的問題,專業性和技術程度都不高。

顯然,噱頭已超過了實際的使用價值。

所以有專家指數,國內的智能機器人充其量只能算是玩具,其應用的範圍很窄。

所以,在浮躁的市場環境,國內智能機器人被認為是資本催生的產物,到底是風口,還是泡沫,就顯而易見了。

人類為什麼如此熱衷於對機器人的研發?

其實,不僅由於人們對科幻電影、小說和漫畫執著的憧憬,更重要的是希望得到效率更高、更耐久以及更智能的工具,來幫助人解決更大、更多的問題,並提升效率,而教育、娛樂的需求其實並不大。

所以,智能機器人必須重拾本質,重回工具的初衷,以找到真正有利於人、有用的產品,迴歸人的需求。

如此,即使面對泡沫,只有踏踏實實搞好技術,做好產品,一定能找到真正的風口。

文中圖片均來自pixabay.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