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蜻蜓計劃”剛泡湯,Facebook又攤上大事了!

谷歌“蜻蜓計劃”剛泡湯,Facebook又攤上大事了!

最近,全球科技界兩大巨頭接連遇到麻煩。

谷歌“蜻蜓計劃”(Dragonfly)據傳是專為中國用戶建立一個定製版的搜索引擎和谷歌服務,就猶如一個“閹割版”的谷歌,規避隱私問題,以便迴歸夢寐以求的中國市場。

然而,在被媒體曝光後,谷歌受到了大量內部員工的強烈反對,其中1400名員工聯名抗議,要求谷歌停止該計劃,因為此舉有違谷歌公司的價值觀。

本月,谷歌CEO Pichai在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時,否認將在中國推出搜索引擎。為此,有人猜測正是在內外部的壓力下,谷歌已放棄了“蜻蜓計劃”。

谷歌“蜻蜓計劃”剛泡湯,Facebook又攤上大事了!

還有消息稱,負責該計劃的工程師團隊已經解散,並被重新分配,從而可以確信此次谷歌重返中國的計劃已經落空。

緊接著,這兩天Facebook又攤上大事了!同樣栽倒在隱私問題上。

本週二,Facebook被曝出數據洩露方面的醜聞,其被揭露與其他科技公司簽訂了關於數據共享的協議,多年來一直向全球150多家大企業提供用戶個人數據。

據悉,這些大企業中就包括亞馬遜、微軟和雅虎等知名科技公司。

近年來,Facebook一直被隱私問題困擾,所造成的惡劣影響直接導致股價的大跌,陰霾始終揮之不去。

谷歌“蜻蜓計劃”剛泡湯,Facebook又攤上大事了!

樹大招風

為什麼總是Facebook?

答案非常簡單,就是樹大招風。

據Facebook2018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其平均每日活躍用戶人數(DAU)為14.9億人;截至2018年9月30日,Facebook的月度活躍用戶人數(MAU)為22.7億人。

這一數據已接近於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比互聯網使用人數的一半還要多。

谷歌“蜻蜓計劃”剛泡湯,Facebook又攤上大事了!

如果將Facebook比作一個國家的話,它就已經是全球人口第一大的國家!

還有一個更恐怖的是,在之前的“劍橋分析”數據洩露醜聞和黑客事件中,Facebook都被指出有5000萬個用戶信息遭不正當使用或洩漏。

由此可見,基於如此龐大的用戶量, Facebook成為眾矢之的也就順理成章了。

數據生意

在巨大用戶量的背後,隱藏更深的則是數據生意。

作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臺,Facebook不僅擁有龐大的用戶量,而且每天所產生的數據量也非常可觀,更使其成為最大的廣告營銷平臺。

例如,從2018年第三季度的數據來看,Facebook近乎全部的營收都來自於廣告業務,廣告業務的營收為135.39億美元。

其實,從商業模式來看,Facebook完全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廣告營銷平臺。

所有企業都想要儘可能掌握用戶喜愛,以描繪出精準的用戶畫像,如果擁有大量用戶數據的話,自然變得一勞永逸。

因此,Facebook一直被認為在背地裡出售用戶數據,也就是所謂“數據生意”。

谷歌“蜻蜓計劃”剛泡湯,Facebook又攤上大事了!

相對於谷歌所掌握的搜索數據來說,Facebook平臺上可以輕易地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及隱私,例如姓名、年齡、職業、愛好、信用卡信息以及地理位置,甚至連用戶喜歡的餐廳、電影等都一覽無遺。

只需針對用戶個人信息、行為等數據蒐集,再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挖掘,就能描繪出某個年齡段、某個職業或某個行業的特定人群畫像,為營銷推廣帶來極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對於科技公司來說,數據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不僅可以用以研究用戶的使用習慣和喜好,更能預判未來行業的走勢,規避風險。

AI與隱私

近年來,AI與隱私之間同樣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生活軌跡早已在網絡中一覽無遺,更悲催的是AI的到來,又使之愈演愈烈。

AI技術和應用的發展,與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算法密不可分,而其背後需要大量的“燃料”作為支撐。

這裡的“燃料”就是數據。

AlphaGo之所以能打敗全球圍棋高手,其背後依託的是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通過在海量的數據中的學習,短時間內就能成為“世界一流高手”。

如今,AI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的應用,例如電商可以利用AI向用戶推薦適合的商品、藉助AI客服節省人力成本,以及通過AI加強倉儲和物流的自動化效率,提升用戶體驗。

以我們身邊為例,智能手機、智能音箱、智能電視以及智能家居等各種終端設備,都能和AI扯上關係,在提供智能化服務和體驗的同時,自然會收集大量數據。

對於谷歌和Facebook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來說,都能直接獲取用戶的關鍵數據,可以說為其AI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此外,製造、金融、教育、汽車、醫療等等眾多行業都成為AI最佳的應用場景。

無論哪個行業和領域,AI都離不開數據,也都或多或少都有數據洩露的風險,所以隱私問題更成為各大企業最想回避的話題。

谷歌“蜻蜓計劃”剛泡湯,Facebook又攤上大事了!

然而,如果僅僅認為互聯網和科技的發展而導致了數據被濫用、隱私遭受威脅的話,AI報道(ID:AI-Reporting)認為大可不必。

畢竟科學技術是一種推動人類和社會發展的源動力,不能因此而否認將其全盤否認。

但是,面對屢次的隱私洩露問題,也不能熟視無睹,建立健全、規範的監管制度將是各個國家、各個行業和各大企業共同探索的新課題。

文中圖片均來自pixabay.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