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讀過很多書,還是“空空如也”?那是你少做了這5點

很多時候孩子不愛閱讀,是因為父母沒有找對方法,如何從小把孩子培養成熱愛閱讀的學霸呢?這套超乾貨技術貼值得好好收藏!

為什麼孩子讀過很多書,還是“空空如也”?那是你少做了這5點

從本質上講,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交流,是讀者透過文字或圖畫,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意圖,並在這個基礎上,產生自己的想法。因此,閱讀的一個重點是理解,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所讀的東西,閱讀就沒有意義,如果總是在閱讀中遇到理解障礙,閱讀興趣就會大打折扣。

識字 ≠ 理解

當孩子開始進入文字閱讀期,很多人以為閱讀理解最大的障礙是識字量,認為每個字都會念了閱讀就沒問題了。

大錯特錯!

在文字閱讀中,大腦的一項重要工作是解碼,就是識別書面的文字並在大腦中生成語音和含義。準確而快速的解碼能力是一個人能讀懂並獲得閱讀樂趣的關鍵。想象一個人用播音員一樣標準的口音和正常每分鐘300字的語速說話,另一個人用含糊的口音和每分鐘50字的語速斷斷續續地說話,哪個你能聽懂的更多?哪個容易讓你失去耐性?結論很明顯。解碼不達標的閱讀,就像後面那個人在說話。

筆者在英文學習的初期總是遇到這樣的情況:一篇英文文章,即使沒有什麼生詞,但通篇讀下來後,腦子卻一片空白,要反覆讀幾遍才能把文章大意連貫起來。原因就是我的英語文字解碼能力太弱了。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孩子提供一小段範文(原文為英文,下面是筆者簡約的中文翻譯):

船上的人,有錢的和沒錢的都友好相處。大副對我像對待僕人,我們大家都很平等,像個友好的大家庭。

一個熟練的閱讀者,一眼就能看出“大副對我像對待僕人”這句跟整體文字的含義正好相反,但,一個還沒有熟練掌握解碼技能的閱讀初學者往往看不出這個矛盾之處。他們覺得這段文字沒有錯別字,語句通順,所以完全沒毛病。這也說明他們並沒有讀懂這段文字。

為什麼孩子讀過很多書,還是“空空如也”?那是你少做了這5點

爸爸媽媽怎麼做:

準確而熟練地對書面文字解碼,需要大量長期的閱讀練習。生字生詞僅僅能聽寫並不能達到在閱讀中快速解碼的效果,只有讓孩子反覆地在各種文本中“見到”那些字詞並準確地“認出”它們,才能提高解碼速度。

訓練文字到聲音的解碼過程,最好的辦法就是大聲朗讀。每天讓孩子自選一段喜歡的故事或文章,給全家朗讀,5到10分鐘即可。

英文裡有分級閱讀讀物,同一級別的讀物有大量的重複詞語和同類句型,適合用來練習解碼技能。中文缺少明確的分級讀物,孩子喜歡的書,不妨建議孩子反覆閱讀,也能達到一定的效果。

背景知識對閱讀理解至關重要

背景知識是指在閱讀之前,孩子所具備的與書籍主題相關的知識。

認知研究人員做過一個實驗,同一篇描述棒球比賽的文章,給語言知識在同樣水平的兩組孩子閱讀,第一組孩子是棒球運動的愛好者,第二組孩子不懂棒球。最終結果,第一組孩子不但讀懂了文章,還讀得津津有味,順便還從上下文學會了幾個生詞;而第二組正相反,讀得很煩,也沒全讀懂,更別提學習認識新詞了。

這個道理說出來之後就很好理解。但從另一個方面看,爸爸媽媽們最容易忽視一點:成人世界人盡皆知的常識,孩子很可能並不知道。

為什麼孩子讀過很多書,還是“空空如也”?那是你少做了這5點

筆者在孩子四五歲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生長於帝都的小朋友,儘管已經能對恐龍如數家珍,卻從來沒有見過活著的滿地亂跑的豬!豬圈啊農場啊這些東西對他來說只是字面的名詞,很難在他的腦海裡產生畫面感。

爸爸媽媽怎麼做:

時常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常識當成孩子的常識,日常生活中多留心孩子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

在為孩子選書時,要考慮到孩子已掌握的知識,如果孩子對某個主題了解得比較深,就可以選文字難度稍大的,否則,應該選擇文字難度低的。

如果條件允許,在親子共讀前,爸爸媽媽最好先把要讀的書快速地看一遍,如果發現孩子可能感到陌生的知識點,共讀前做一些解釋和熱身。實在沒時間,也要在閱讀過程留意孩子對陌生知識點的理解和興趣。

有一句話叫“工夫在詩外”,同樣適用於閱讀。讓孩子增長見識、擴大知識面,對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有很大的好處。

預測下文培養主動的閱讀思維

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思維交流,但並非每個作者的思維都完美自洽,書也分好書和爛書。如果在閱讀過程中,完全跟著作者的思路跑,有時被帶偏了自己可能都意識不到。主動的閱讀思維就是用自己的判斷去理解和分析作者思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也是西方推崇的批判性思維的基礎。

培養主動閱讀思維的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預測下文。

為什麼孩子讀過很多書,還是“空空如也”?那是你少做了這5點

比如,讀《逃家小兔》時,每次小兔子變身,停下來問孩子,兔媽媽會變成什麼呢?不要在意孩子猜得對不對,甚至孩子不猜,爸爸媽媽自問自答也沒關係,只是用一個問題培養孩子的主動思維習慣。其實,孩子的猜測經常會帶來意外的驚喜,說不定可以寫成另外一本書。

爸爸媽媽怎麼做:

在開始閱讀一本新書時,讓孩子先猜一猜這本書是講什麼的。

如果這本書章節目錄有明確的標題,讓孩子通過標題猜一猜劇情發展(小說故事類),或者章節的概要(非故事類)。

在閱讀過程中適當停頓,請孩子通過上文猜測接下來作者要表達的內容。

沒有輸出的閱讀效果大打折扣

一本書讀完了,但真正的閱讀不應該到此結束。正確的結束方式是,與孩子一同討論、總結、回顧,讓孩子以口頭或者書面的方式輸出自己對書的理解。

以《逃家小兔》為例子,閱讀結束後,可以讓孩子複述一下故事;還可以問孩子如果他是小兔,會變成什麼,逃到哪裡去,讓孩子模仿原文編故事;可以根據孩子編的故事一起畫一本新的《逃家小兔》。

在筆者孩子還小的時候,每天我都會和他有半小時左右的親子閱讀,有一天,讀到《猜猜我有多愛你》,講完了,他在地上學著小兔子邊蹦邊喊:媽媽,我愛你有我蹦的這麼高。我也蹦,結果老胳膊老腿,居然蹦不過他,好在他爹來解圍,人家老當益壯蹦起來能摸到天花板,孩子很滿意。孩子又說:媽媽,我愛你到冥王星那麼遠。我說:噢,這是夠遠了,快出太陽系了,但媽媽愛你一直到銀河系中心。他想了想問:媽媽,銀河系外面是什麼?

這樣的閱讀,不但能提升閱讀樂趣和親子關係,也很容易引發孩子的求知慾和繼續閱讀的熱情。

為什麼孩子讀過很多書,還是“空空如也”?那是你少做了這5點

能獨立閱讀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請孩子給自己講講他讀的書的大意,問問孩子他最喜歡書的哪個部分或者哪個人物,又是為什麼。

爸爸媽媽怎麼做:

鼓勵低齡的孩子複述讀過的書,鼓勵年長的孩子表達自己對讀過的書的看法。

當孩子特別喜歡一本書時,鼓勵孩子給作者寫信表達自己的喜愛。

讓孩子以故事中的一個人物的身份給另一個人物寫信。

鼓勵孩子寫日記。

和孩子一起創作一本書。

閱讀是一次終身的旅程

和學習一門樂器一樣,閱讀技能不可能教一次就學會,它需要長期的、反覆的、大量的練習,才能掌握技巧。讀得越多,才會讀得越好;讀得越好,才會讀得越有興致;讀得有興致,才有可能想讀更多。

閱讀的習慣什麼時候開始培養都不晚,沒錯,不愛讀書的爸媽也可以從現在開始培養閱讀習慣。從選擇一本自己能看下去的書開始。

為什麼孩子讀過很多書,還是“空空如也”?那是你少做了這5點

爸爸媽媽怎麼做:

每天親子閱讀!每天親子閱讀!每天親子閱讀!重要的事情說一百遍!爸爸忙的時候媽媽讀,媽媽忙的時候爸爸上,爸媽都忙就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保姆阿姨小哥哥小姐姐來幫忙。

讓孩子看到你在讀書。爸爸媽媽自己不閱讀,就不要指望孩子會愛上閱讀。不要說你沒有時間,重新審視一下你的時間分配,只要你願意,總能擠出時間閱讀。

建立家庭圖書館,讓孩子在家隨時隨地隨手就能拿到書。

定期帶孩子逛書店、去圖書館。

幫助能獨立閱讀的孩子結交愛讀書的小夥伴,組織讀書會,孩子之間互相影響的力量是巨大的。

我們通過這兩篇文章介紹了關於閱讀的10條元認知,當然,這只是管中窺豹。希望這些方法能幫到爸媽,讓孩子們的閱讀之旅多一些樂趣,少一些挫折。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