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向左,我必往右!

艾財愛家第61期實盤週報

眾人向左,我必往右!

上週我度過了自己的32歲生日,在大學剛畢業那會挺喜歡看張愛玲的小說,尤其是喜歡她那句成功要趁早。可是慢慢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開始認同一個男人三十歲前成功未必是一件好事的說法。當然有時也會想這是不是在自我催眠。

同樣一件事情,同樣一個問題,永遠都存在兩個完全對立的解讀,所以,到底哪一邊才是對的?

有一些問題沒有絕對,但是有一些問題的確定性則要強很多。

切回到個人的專業上,上週我回答了一些與投資有關的問題。通過這幾個案例,看看你我的想法是否是在對立面。

更多往期週報(實戰)內容,歡迎大傢俬信“實盤”或“週報”給小編。

“全球經濟雪崩”

眾人向左,我必往右!

某經濟學家:全球經濟雪崩的號角已經吹響,2019年將成為世界經濟和資產價格的“雪崩”之年。

不得不說這樣的觀點與標題,實在是非常吸睛。只是我實在不敢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人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核心思路:

1.全球汽車銷售下降,說明石油需求趨勢持續向下。

2.石油與汽車的需求下降意味著,以汽車製造為支柱產業的德國和日本將受到強烈衝擊。

3.德國的經濟衰退將導致歐盟提高貿易壁壘,歐元貶值,債務危機爆發。

4.大宗商品價格暴跌,資源輸出國經濟衰退等。

個人看法:

其實類似的觀點最近我看到了很多,尤其是在互聯網自媒體裡,因為這樣的論述的確很有市場。“局勢應該和先生判斷的差不多,希望程度有所緩和。”這是這篇文章中的一個熱評,有很多人點贊。

如果他說的是對的,又有這麼多人得出了這樣的判斷,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一個字,賣。賣房,賣股票,賣掉所有的資產後手持現金與黃金。更激進一點,2019年全線做空期貨商品價格,狠狠賺一筆。

可是,在這條邏輯鏈裡,有幾個問題?

1.為什麼僅憑一個汽車銷量就可以得出這麼多結論?難道08年金融危機前,全球汽車產業銷量也是這樣嗎?這是全球汽車銷量第一次下降嗎?

2.第二個問題則更簡單明瞭:為什麼有這麼多人能夠輕易贊同這樣一個驚天判斷?

個人點評:

每一年都是關鍵的一年,每一年都可能發生經濟危機,每一年都是極為困難的一年。可是隻要不發生大規模戰爭,過去的32年,絕大多數人都是一年比一年過得好。

相互“保”變成相互“寶”

影響幾何,要退出嗎?

我在前天收到支付寶的通知,相互“保”升級成相互“寶”,因為被監管機構約談了。我這兩天也看了一下其他平臺的分析,和我想的是一樣的。一群不懂金融的人,因為屁股所在的位置,分析了一些看似有道理但是卻不正確的言論。

眾人向左,我必往右!

1.相互“保”變成相互“寶”意味著這不再是一款保險產品,不受保險保障基金的保護。

2.相互“寶”變成了類似於水滴保一樣的產品。

最終結論:因為以上兩點,所以想要給家人真正的保障,還是要買真正的保險產品。

論述:

我曾經跟大家說過金融的實質是“信用”,賺錢的方式只有三種:息差、價差和概率差。

碰到金融類產品問題時,我們只需要利用這兩種思維去分析就會很快明白這其中蘊含的道理。

1.相互寶不再是一款保險產品了,重要嗎?

答:這其實一點也不重要,因為支付寶的“信用”是完全足夠的。我們國家承認的四大金融行業:銀行、證券、保險、信託,每一家公司的經營牌照都值十億以上。因為這是國家給予了一個”信用“認證,一旦這四大行業的公司做了可能摘牌的違規行為時,那麼犯法和犯錯的成本可能都在十億以上。可是單從商譽價值來講,支付寶的估值在萬億以上,而且其還在不斷髮展。所以它的信用級別相較一般保險公司只高不低,至於它推出的產品是保險,還是自家設計的產品,其實並不重要。

2.相互寶的賺錢方式清晰明瞭。

答:相互寶賺錢方式實際上是8個點的概率,這一點比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保險要有良知的多。這一次相互保如此快的被約談是因為它在一個月的時間吸引了2000萬加入者,這意味著互聯網重疾險一下失去了2000萬潛在客戶,這嚴重影響了保險公司的集體利益。

眾人向左,我必往右!

可是不得不說這次升級對我們來講是好事,並不是壞事。

1.費用更低,更加明確。支付寶由抽取10個點的提成變成8個點,支出上限也設置到了188元,超出部分由其平臺支付。對於支付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創收項,我相信相互寶的年支出費用是不可能超出188元,要不阿里的大數據就不值一提了。2000萬人X188X92%=34.6億左右,每年這一筆錢都會幫到很多人,而支付寶每年也能賺到3億左右的毛利。利國利民利企業,這是一款非常好的產品。

2.擺脫保險身份,反而遊戲規則更加簡單。如果相互寶還是一款保險產品,那麼它就需要支出更多的管理成本與費用,同時也會受到固有利益的不斷衝擊,並隨時都有中斷的可能。因而擺脫保險的身份並不是一件壞事。

3.進退自如。從相互寶的規則來講如果達不到預期,我們隨時退出即可。本來就不是一件複雜的事情,何必想那麼多。

關於媒體對於相互保升級這件事,態度的曖昧說到底逃不開一個利字。

我們公司正在招保險理財師,底薪是一萬,算上其他收入肯定是超過2.5萬的。我們現在是一家小平臺,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代價呢?因為金融門類裡除了黑色金融,賣保險是最賺錢的。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我一直不敢擴大,因為人力成本太貴。一旦賺錢動力太強,就會失去客觀性。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到目前很多財經自媒體在賣保險和海外房產的原因,因為三方投資諮詢服務的變現條件現在還不成熟。我對保險的態度是一致的,買保險只是為了以防萬一,如果你願意為萬一買單,性價比這東西就不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